前不久,湖南某县裁撤了1450个乡镇议事协调机构,引发了基层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为什么要核减?因为它过于臃肿,有些职能原本就是重叠或是交叉的,给减负工作带来不便。
随着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推进,湖南、山东等众多省份在开展“清理”行动。
而从各地的政府官网可看,大部分县城明确表示“乡镇一级不再设议事协调机构”。
根据发展经验,一个单位能够承受的“议事协调机构”过多,造成膨胀,那就离撤销不远了。
可能大家对一个县的1450个议事机构没有概念,缺少必要的参照物。
那我们说一个乡镇,比如昆山市某镇政府公布撤销的议事协调机构名单有102个。
那么,乡镇这些机构都长什么样子?其实也很简单,比如“某某镇春运工作领导小组”。
没错,它的特点就是有个类似的后缀,如“工作领导小组”。
这样做的好处是以专班的形式,在文件中体现出来,以提高对某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也不能说它不好,只是说这样的机构多了就不好,现在有官方在清理它就能说明问题。
说实话,“清理”这些机构,是更有利于乡镇工作人员轻装上阵的。
乡镇按照机构职能,或者是三定方案,有职责分工都能找到对应分管和负责的人。
不再设置议事机构,至少可以不用去草拟文件,不用去印发文件,至少能节约时间。
设立一家议事机构,是因为一项工作需要多部门协调或是联合才能处理。
从而降低了沟通成本,甚至能有效避免“九龙治水,群龙无首”的尴尬局面。
然而,事实证明,它在基层最终发挥出来的效果却很难证明,更多是对上有交代。
在县城里,有些议事协调机构确实很有必要,因此,不要以为所有议事机构都该裁撤。8
注意使用的措辞,不是“一般”,也不是“原则上”,而是“不再”,根本没留商量的余地。
为什么?因为不用商量,“乡镇一级不再设议事协调机构”,是从中央到地方的机构改革方案都明确提出的表述。
有些基层还没有行动,只是还没有开展这项工作,而不是说不会动,咱们就期待吧!
毕竟机构数量膨胀,是会带来负面效应的,会影响行政效能,“文山会海”也就来了。
必须给“不再”二字点个赞,它成功结束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机构循环周期。
这对乡镇来说,是治标又治本,毕竟控制开会或机构总数,均只能解一时之困。
有人认为,议事协调机构大规模裁撤,是为了减少财政压力,这并不准确。
因为这不是裁人,议事协调机构的人员一般来自其他有编制的单位。
湖南某县在“减负瘦身”的同时,也全力支持乡镇行政编制满编运转,充实基层人才力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