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2月的第一天,在上海举行了一场颇为隆重的婚礼。
婚礼的新娘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宋家三女——宋美龄,而新郎则是刚刚在国民政府内部宣布“辞职”的蒋介石。
当时的宋家在上海滩颇具威望,而与之相比,这个新女婿蒋介石不仅政治生涯暗淡无光,而且还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低层次”的人。
与宋美龄结为夫妇,显然是他蒋介石攀上了高枝。
除此之外,蒋介石还是一个娶过妻子的人,并且不止一次。
所以宋美龄的母亲以及她的哥哥宋子文,从一开始就极其反对她与蒋介石的婚事。
在他们的心中,宋美龄的最佳伴侣应该是她那个有学问、有志向、有前途的“干哥哥”——谭延闿。
一、谭延闿:因姓氏被耽误的“状元郎”
为什么宋家人会更加青睐这个谭延闿呢?
首先,谭延闿的家世比蒋介石好。
谭延闿属于名门之后,他的父亲谭钟麟曾经是陕甘总督。
当年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陕甘地区是前线大军的总后方,谭钟麟当时就是左宗棠的“后勤总管”,负责前线大军的粮草补给。
新疆最后得以收复,谭延闿他爹也有一份功劳。
也正因如此,新疆收复之后不久谭钟麟就当上了吏部尚书,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他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其次,谭延闿此人有大学问。
要不是因为和“谭嗣同”一样都姓“谭”,他很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郎”。
谭钟麟十分重视儿子们的教育问题,虽然谭延闿是家里妾室所生,属于“庶子”。
但谭钟麟丝毫没有把他和其他儿子们区别对待,无论“嫡子”还是“庶子”,兄弟几人的教书先生,那都是当时全国闻名的大文豪。
退隐之后,谭钟麟便定居在了长沙。
刚好,当年曾国藩的幕僚王闿运辞职之后也回到了湖南。
王闿运此人有大学问,曾被誉为“国学大师”。
清末时期中国最著名的书院就是衡阳的“船山书院”,而王闿运当年就是这所书院的院长。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么一个大文豪和自己同住在湖南,谭钟麟想都没想就把几个儿子送到了王闿运的门下读书去了。
在王闿运的谆谆教诲之下,几个孩子的学习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而在兄弟几人中,谭延闿所展现出来的文学天赋无疑是最高的。
十三岁那年,谭延闿便考中了秀才,十一年之后他更是打破了湖南地区的一个记录!
200多年里,湖南出过状元、出过榜眼、也出过探花,可唯独没出过“会元”。
古代科举考试共有三个过程:乡试、会试、殿试。
殿试中的第一名,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状元”,而会试中的第一名,就被叫做“会元”。
谭延闿高中“会元”,可以说是给湖南地区填补了一个历史空白,所以当时在湘江一带,他的名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904年,谭延闿参加殿试。
按理说,他的文章本应是排在第一名的。
可慈禧太后在见过谭延闿后,担心他和谭嗣同沾亲带故,于是就命人取消了他的成绩。
就这样,位列第二名的刘春霖当了状元,谭延闿最后只取得了“二甲第三十五名”的成绩。
因为姓氏与状元失之交臂,谭延闿也可以说是历史第一人了。
殿试之后谭延闿以“进士”的身份入了翰林院,此后他又得到了“帝师”翁同龢的指点,文学水平又有了质的飞跃。
翁同龢素来以教学严厉著称,就连光绪皇帝都十分敬畏这个老师。
身为“帝师”,翁同龢可谓是“阅才无数”。常人眼中的“天才”,在他老人家的眼中可能也就属于“一般”的资质。
可谭延闿的才华就连翁同龢都感到惊艳,他曾问谭延闿:为何如此拼命地读书?
而谭延闿告诉老师:为了母亲。
原来,谭延闿的生母李氏本是谭府里的一个小丫鬟,因为生了谭延闿才从丫鬟变成了妾室。
在等级观念十分苛刻的旧社会,“妾室”的地位仅就比丫鬟高一点。
在谭府内,谭延闿的母亲连上桌吃饭的权力都没有。
而谭延闿自小就是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他也知道“母凭子贵”这个道理。
所以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立下过志向: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提高母亲在家里的地位。
在谭延闿考中“会元”那天,他的父亲当着所有家人的面宣布:
李氏夫人可以入正厅就座用膳。
母亲去世后,按照族中的规矩,身为妾室只能从谭府的侧门出殡。
为了让母亲获得从正门出殡的礼遇,谭延闿不惜以孝子贵官的身份,躺在母亲的灵柩之上自称:
“延闿已死,抬我出殡”。
身为“妾室”的母亲,对谭延闿的一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甚至让他放弃了和宋美龄结合的机会。
二、拒娶宋美龄,与之兄妹相称
但谭延闿虽为封建官员之后,他的思想却十分开放、进步。
父亲封疆大吏的身份没有让他对封建制度依依不舍,反而殿试成绩被慈禧肆意篡改,成为了他反对清朝、支持革命的导火索。
清末时期全国各地都刮起了革命浪潮,而湖南这个曾经被统治阶层视为“卑湿之地”、“闭塞之所”的地方,却成为了革命种子最理想的温床。
湖南地处华中偏南,北枕长江,南邻广东。
由于生活比较艰苦,湖南人民天生就有了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的性格,敢说、敢拼、敢做大事!
正因如此,湖南成为了这段时期反清斗争最富有朝气的地方。
而谭延闿曾三次督湘,湘江一带的革命思想也深深地影响到了他。
辛亥革命兴起后,他也随之投身到了革命事业之中。
因为他的文学水平很高且在湖南有着很高的地位,参加革命后谭延闿就迅速地成为了孙中山麾下的得力干将。
1918年,谭延闿的结发妻子方榕卿病逝,年仅38岁。
而此时,孙中山的小姨子已经结束了10年的美国生活回到了国内。
曾经,谭延闿觉得孙中山只是一个“只会讲外国话而没有读过多少书的‘革命党’”;
不过在真正结识了之后,谭延闿便立刻为他的先进思想所折服。
当时全国许多地区都提出了“联省自治”的想法,而恰巧谭延闿也主张“湘人治湘”。
虽然没有提及“联省”,但显然谭延闿是支持“自治”的。
孙中山对谭延闿的这种想法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但他又提醒谭延闿:
“联省自治”归根结底还是军阀们割据地盘搞独裁的借口罢了,他们是在打着“联省自治”的名号,行“裂土封疆”的实质。
孙中山的提醒让谭延闿恍然大悟,他忽然发现,这个曾被自己认为是“没文化的革命党”的孙中山,竟然对这股新潮思想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
从一刻起,谭延闿便深深地被孙中山所折服,并坚定了跟随孙中山干革命的决心。
此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南下广州,谭延闿几乎每天都和孙中山待在一起,如影随形。
两人经常交流思想,而孙中山的教导也让谭延闿对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1918年,孙中山得知谭延闿发妻去世的消息后,便有了将自己小姨子介绍给他的美意。
孙中山告诉他:自己的这个小姨子,不仅人长得漂亮,家庭背景也十分显赫,如果谭延闿觉得可以,他可以出面为其做媒。
对于孙中山的这一美意,谭延闿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还是婉言拒绝了。
首先,谭延闿与发妻感情极深,谭、方两家本来就是世交,妻子对于自己参加革命也是十分得支持。
得知妻子去世的消息后,谭延闿悲痛不已,写下了“故人恩义重,不忍再双飞”的悲凉诗句。
同时,妻子临死前也曾留下遗愿:一个是希望谭延闿好生照顾子女,将他们抚养成人;二是希望谭延闿将来不要续弦。
再次,谭延闿的母亲就是父亲后纳的“妾室”,虽然名义上是“谭府”的“女主人”之一,可实际上连吃饭都上不了正席。
这就是当时封建社会对于男子“妾室”的偏见,谭延闿对此深有感触,也十分排斥另娶他人。
所以在综合考虑之后,谭延闿做出最终的决定:谨遵妻子遗言,终身不再续娶。
而且宋美龄与谭延闿有着极为不同的人生阅历,谭延闿担心这会使两人产生思想上的隔阂。
他自小就生活在封建官吏家庭之中,儒家传统教育对其的熏陶,让他成为了一个思想比较保守的人
可宋美龄就不一样了,她自幼接受西方教育,穿着打扮也是西方人的模样。
在内心之中,谭延闿可能更想要一个在背后默默支持自己的“贤内助”,而宋美龄显然不是这样的女人,也不可能成为这样的人妻。
不过虽然谭延闿不想和宋美龄结为夫妻,但考虑到宋氏家族在当时社会中强大的影响力,他还是决定:和宋美龄结成异姓兄妹。
在此后的日子里,宋美龄对这个“干哥哥”十分的依赖。
有一天,宋美龄在叶挺那里发现了一匹特别好看的战马。
她在国外学过骑马,所以也能看出马儿的品相。
她见到这马鬃毛齐整、眼神透亮、四蹄坚韧有力,不用说定是“千里良驹”,便忍不住想要上去骑上一圈。
叶挺见状连忙制止,告诉她说:这马刚刚买来,性子太烈,不易近人。
可宋美龄不服气,不顾叶挺的阻拦就要走上前去,怎料刚一靠近,这匹烈马便狂躁踢人。
宋美龄见状只能暂时作罢,不过临走时她却留下了一句话:
“哼,我唤我阿哥来,非骑上这马不可!”
宋美龄所说的“阿哥”指的就是谭延闿。
而作为宋美龄的“阿哥”,谭延闿在撮合她与蒋介石的婚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撮合“蒋宋联姻”
1922年,蒋介石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和宋美龄相识,此后便对这个气质高雅、拥有独特魅力的女人念念不忘。
后来,蒋介石曾向孙中山表达过他对宋美龄的爱慕之情,希望孙中山能够出面搭桥。
而孙中山念蒋介石是自己的心腹,便出面做了这个媒人,怎料宋家人对蒋介石的印象却并不怎么好。
当初对于这门婚事,除了宋美龄以及她大姐宋蔼龄外,几乎所有人都持反对意见。
宋美龄的妈妈是个基督信徒,对女婿的个人品质要求比较高。
但是从蒋介石自己所写的日记中也能够看出,他年轻时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年纪大些后,甚至还沾染了“沾花惹草”、“荒淫无度”、“易怒”这些坏毛病。
而最令宋家族人无法接受的是,蒋介石此前不仅有妻子,甚至还有个妾室。
在他们看来,宋美龄要文化有文化、要姿色有姿色,凭什么就要嫁给这个既没文化、又没家世的蒋介石。
可就在这时,谭延闿站了出来,主动撮合蒋宋联姻。
他主动找到了自己的“干妈”,在“干妈”面前大肆夸赞蒋介石的为人与能力。
说对方“年轻有为”,年纪轻轻就在党内有了如此高的地位,未来肯定是一片光明。
在经过数次思想工作之后,宋美龄的母亲终于同意了这门婚事。
于是在1927年12月1日这天,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婚礼分两次进行,一次是基督教式,在上海西姆路宋家的宅邸举行;一次是中国传统式,在市内大华饭店举行。
这场中西结合的婚礼,既有旧中国统治阶级的排场,又有西方资产阶级的色彩。
而谭延闿作为蒋介石和宋美龄的介绍人,也出席了这场婚宴。
小结
蒋宋联姻之后,孙中山见与谭延闿做连襟是做不成了,于是就提出让谭延闿出任黄埔军校校长。
其实孙中山有这想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毕竟当年谭延闿在湖南创办了好几所学校,且都获得了成功,在办学这方面他的确有着过人之处。
但出人意料的是,谭延闿又一次拒绝了孙中山的美意,用他的话来说:
自己曾经创办的都是文化教育类的学校,而黄埔军校是一所军事学院,自己在军事培训方面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如果出任该校校长,怕会耽误学校的发展。
谭延闿推掉这份职位之后,孙中山的另一个心腹蒋介石便理所应当地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校长,并由此逐渐走向了他的政治巅峰。
虽然没能担任黄埔军校的校长,但黄埔军校的匾额却是谭延闿亲笔所写。
1930年9月22日,谭延闿病逝。
后世对他的评价有很多,有人说他是“政坛不倒翁”,把“中和之道”运用到了极致;
也有人说他是“天下第一吃货”,为了品尝山珍海味连自身的健康都不顾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