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肿瘤患者既有生命长度也有生活质量,肿瘤护理人员应发挥怎样的作用?9月5日——7日,中华护理学会肿瘤护理学术交流会在南京召开,与会专家表示,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应该加快肿瘤专科人才体系建设,让“小护士”变“大专家”,给肿瘤患者提供更专业有效的护理。
护理挑战:疗法技术不断“上新”
不可否认,肿瘤成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药物的更新,肿瘤护理也面临新挑战。
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护理部主任张柳柳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随着免疫治疗、靶向治疗ADC药物的使用等新型肿瘤治疗方法不断涌现,护理人员需要快速掌握这些新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护理要点,了解治疗的副作用及其管理方法。但有时候也会出现新情况,如何处理?此刻,医护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也急需一些高精尖的护理技术来突围。
除了护理技术的提升,患者心理和社会支持需求也在增加,肿瘤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疾病也可能对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产生影响。护理人员需要提供更深入、更专业的心理支持和社会资源整合服务。
另外,肿瘤诊疗模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数字健康与远程医疗发展很快,护理也需要跟得上。
临床探索:“护士门诊”解决大麻烦
“非常感谢,经过您的处理,她现在造口不渗漏了,她自信多了,我也终于能睡个好觉了。”江苏省肿瘤医院伤口造口门诊里,一位中年男士对羊丽芳护士不停地说着感谢。原来,他的妻子肠癌手术后造口动不动就渗漏,粪水污染伤口,还弄脏床单被褥。他夜里也不敢深睡,因为要不停为其换造口袋,现在终于能睡一个好觉了。
羊丽芳是一名专科护士,江苏省第一批国际造口治疗师、淋巴水肿治疗师,是医院伤口造口门诊的一名专家。她说,肠癌、膀胱癌等发病率在逐渐增高,手术后需要肠道、尿道造口的患者也越来越多。随着外科手术水平的提升,可以保住肛门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多了,但需要做临时造口的患者也多了。临时造口会在身体上存在3-6个月,形状不规则,并且都是水样便的回肠造口,更容易出现造口袋贴不住的情况。专科护理解决了这类患者的难题,不仅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提升战胜疾病的信心。
江苏省肿瘤医院在专科护理人才建设上做了探索,开设“护士门诊”,助力各类专业护士的成长,帮助患者解决大难题。他们2007年成立伤口造口门诊,由专科护士坐诊,处理各类急慢性伤口,是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的临床实习基地,院外疑难伤口、造口的护理会诊也会涌向这里。医院开设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治疗门诊,大大提高了淋巴水肿患者的生存质量。医院还设置了血管通路中心,解决各种临床疑难置管问题。
专家呼吁:加快“专科化”人才建设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肿瘤患者不仅要“活得长”还要“活得好”。专家们呼吁,加快肿瘤专科人才建设迫在眉睫。
张柳柳说,肿瘤逐渐成为一种慢性病,护理贯穿整个疾病过程,每个病人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其水平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命长度和生活质量。所以,肿瘤护理专科人才建设迫在眉睫,现在护理学会正在进行“高级实践护士”的培养,对专科能力和学历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专业、更细化、更系统,可推动了肿瘤专科护理人才的成长,让更多患者受益。
中华护理学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护理部主任陆宇晗表示,每年的护理学会肿瘤护理学术交流可助力肿瘤护理人员成长。大家可以从中了解肿瘤医学发展的前沿信息、护理管理的新模式。这样的学术交流可以帮助全国肿瘤护理同行更好地应对临床护理带来的各种挑战,在肿瘤的预防、治疗、康复全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未来护士必然要向专科化发展,在专门领域有所建树,而不只是“万金油”。专家们表示,如果护理不能跟着医疗发展并驾齐驱,如果没有专业化和专科化的发展,护理质量和水平就上不去。要发挥这支队伍的实际作用,需加快“专科化”人才培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