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第115篇创业日记

蜂窝的进化之旅

文 | 大嘴 蜂窝儿童宇宙创始人

编辑|lala

蜂窝是为了高敏感孩子而设计?

前几天,一位妈妈发现自己的孩子可能有 ADHD(注意缺陷多动),然后她发了一张图给我,表示蜂窝不管是营地还是在线课程的设计,都非常符合她孩子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看完之后,回答是:这个本应该是每一个学习者都需要的学习环境吧。

另外一方面,我也发现了一个惊喜,持续留在蜂窝学习的孩子都有一个特质,就是这些孩子一般会被外界形容成为「高敏感」的孩子。

感官处理敏感性(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简称SPS)是一种气质或人格特征,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较高敏感性,以及对身体、社会和情绪刺激的较深度认知处理”。该特质的特点包括,进入新情境时倾向于“暂缓行动以观察环境”,对微妙的刺激更加敏感,以及通过更深层次的认知处理策略来采取应对行动,它们均由正面与负面情绪反应的增强所驱动。 维基百科:感官处理敏感性,SPS值高的人被称为高敏感人群

其实,我一直不太愿意称呼孩子为某种神经特质的孩子,因为人类本具有神经的多元性,需要接纳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学习方式,以及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而目前的教育体制是以工厂的标准化方式进行知识传递。

相同年龄的一群人,在特定的时间40-80 分钟内在一个房间,学习一致的知识。

而发育符合当下教育大纲假设程度,能安静坐下来40-80 分钟,具有专注力的孩子,或者能被逼着成为这样的孩子,就会成为这样教育体系中的佼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那些无法适应这样学习模式的孩子,就会异常的不舒服,这样的不舒服会表现在他们的成绩,情绪状态,甚至是肢体变化上,这样的变化会让家长意识到,自己的孩子除了学校学习之外,还需要更多的补充其他的支持——例如蜂窝这个孩子的情绪健身房,让孩子在这里释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他们的问题,从而继续回到学校中学习。

实际上蜂窝儿童宇宙,成为了孩子能更好地去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补充了。也就是在蜂窝释放了学校教育带来不满情绪之后,孩子能继续回到学校去「战斗」。

所以有一次我带领一群在蜂窝学习了 4-5 年的孩子学习的时候,他们问我最近经营状况怎么样(是的,蜂窝的孩子经常问我这个问题),我和他们分享我最近的发现,蜂窝的孩子一般都在学校成绩中上等。我被他们嘲笑了,他们说:大嘴,你骂谁呢?谁中上等,我都是在班级里面前五名。

但是大家都承认,蜂窝确实成为了他们每周来讲述自己感受的地方,甚至给蜂窝起名,桃花源还有心灵奇旅这样的名字。

高敏感孩子比较聪明?这是一种偷懒

首先,我其实反对用高敏感这个词语去为一个群体贴上标签,因为这样的敏感,我认为是人类美好的特质。而这样被单独列出来,原因只是我们现代社会被隐喻成一个机器,当个体作为一个非标准的螺丝钉的时候,就会被拧出来,贴上这个或那个标签。

同时,我又没有办法不用这个标签去表达这群孩子的特质,实在惭愧。

那个告诉我孩子可能具有 ADHD 的妈妈还追问我,是不是这样的孩子更聪明?在这一点上,我倒是可以明确地可以拒绝这样的表达。

因为这样的表达实则是浪漫化、简单化去理解一个孩子面临的具体境遇,需要什么支持,还想要用「聪明」来去告诉所有人,这个孩子还是很好的螺丝钉。

拿几年前一个孩子举例,他在上蜂窝的第一节体验课的时候,我们送给他了一个万花筒。他在课程结束后,就开始滔滔不绝地告诉我们,这个万花筒的发明时间,以及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好了,百度百科,我不需要你告诉我我可以搜到的知识。」

「嘿嘿。我没有百度,这个是我说出来的。」

「那我需要你个人处理之后的想法,不需要告诉我复制粘贴的内容。因为我们的学习过程,不是这个模式,是需要提供你的智慧处理之后的信息。」

「明白,我喜欢用智慧处理的信息。」

在课程结束之后,一位当时旁听我的课程正准备成为上课老师的同事非常兴奋地追着我说,这个孩子真的是一个天才,他可太聪明了吧。

我只是淡淡的回应:「蜂窝不需要为任何一个孩子贴上天才,聪明的标签。同时,他的表达并不符合我们作战需求,还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他似乎还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要去告诉我们他知道的这些知识,这对于他是一个挑战,我们需要支持他明白。」

蜂窝的在线课程确实可以让一个孩子隐藏在电脑屏幕背后(我们的直播课程不开摄像头),Ta 可以安全的去表达任何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Ta 可以探索成为任何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因为这一切都是安全的,有稳定规则的。

有意思的是,这个被我同事称呼为「天才」的孩子来到我们营地之后,我的同事又悄悄的找到我说,他真像一个「怪兽」。他心脏不太好,当周围有嘈杂且巨大声音的时候,他会因此极其愤怒的大叫,怒吼。

在营地中,每一次他的大叫和怒吼都会让其他孩子暂停一会,想去理解他为什么这样。

于是我叫了一个暂停,和孩子一起讨论,有关他大叫怒吼的问题。

「每个人的情绪有从 1-100,我们感受到他的大叫,怒吼的情绪值大概有多少?」

「没有 100,也能有 80-90 了吧。」

而我告诉大家,他的大叫怒吼其实就是 2-3 的情绪值,那大家一般2-3 的情绪值怎么表达呢?

「翻白眼」

「可能都不表达出了,会隐藏的」

「用嘴巴,切,一下」

「是的,而这个哥们,他没有大家这么精细的情绪刻度,他只有高兴,平淡,怒吼。我和他的关系还不错,以我对他的了解来看,他最近在我们营地怒吼了几次,都只是 2-3 的翻白眼的情绪水平,是吗?来,你自己说说。」

「是的,大嘴舰长说的没错。还有就是我心脏不好,听见大家的杂音也会让我生气,不过我能理解营地里面大家兴奋的嘈杂,你们继续嘈杂,我继续怒吼就好了。」

「好了,大家只要记住,他每次怒吼都是翻白眼,大家不需要为他的怒吼负责即可。」

事情解决了。而中午休息,他和我闲聊的时候,我才知道其实来营地之前,他已经被几所学校劝退,甚至在当时在北京最红的创新学校里他也无法待满一个学期。同学联合起来欺负他,而老师在他大叫的时候,会用负面刺激,把他一个人关进小黑屋(真小黑屋),让他冷静下来才能回到班级学习。甚至到最后,班主任向学校提出,二选一:是留下大叫的他,还是留下自己这个班主任。结果就是,他又被劝退了。所以他告诉我,在这个营地里面的大家都包容他,他很高兴。我邀请他做一个演讲,去告诉所有人他的感谢。毕竟给我说没有用。

随后,他在下午准备了一场演讲,告诉了所有人他的感谢。

是啊,你看,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吗?并不是,仅仅是一个孩子。有会让人惊喜的部分,也有会让人头疼的部分,他需要的只是被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高敏感」作为标签,似乎成为了我们理解孩子的一个锚点

虽然我之前反对用高敏感这样的词语去理解孩子,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这样的词语似乎带来了一个好处,能让家长和我们共同去理解孩子所处的境遇了。因为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点上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用「高敏感」去观察一个孩子,其实是可以看见孩子个性化需求的。

比如前段时间,我和一个家长打电话反馈孩子的情绪能力其实很厉害,已经超越了同龄人。7 岁的他可以完整的叙述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自己难过的地方,别人哪里做的不好,自己哪里没有做好,以及自己对于这个事情的反思。这样的能力是非常厉害的,孩子如同一个第三方摄像头一样在进行自我觉察和反思。

同时他的爸爸向我提出一个问题:

他在学校里面玩,然后有小朋友动他那个伞,他有点愤怒,要抢回来自己的东西。抢完了之后刚好那个孩子的家长在旁边。就指责他,你怎么能这么暴力?不能好好说嘛? 他会觉得这个批评很严重,让他觉得很难受伤,他情绪又上来了,他继续破口大骂别人的家长。 这种,是孩子情绪管理方面能力不够?还是这个年纪的孩子普遍有这样的行为呢? 孩子爸爸的提问

如果没有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我们会直接绕过他的需求,先解决我们认为是问题的“问题”——「情绪不稳定」,而这样定义问题的方式会让孩子更加崩溃,因为他似乎再一次被家长给「冤枉」了,而这个时候,他根本无法为自己辩解,因为这超越了他的语言能力了。

在这个场景中,这个孩子是对于规则秩序,以及公平感高度敏感的孩子,这样的敏感是他所具有的特质。

孩子的情绪之所以不停地往前推动,第一步是自己雨伞的物权被侵犯了,当然会生气。自己明明是被侵犯的那个人,而对方居然还用另外一套逻辑说自己暴力,这让他的情绪被推向极致,让他更愤怒,所以才会破口大骂。

如果我们要支持孩子,那么就需要和孩子确定我们看见了他的委屈。也就是他的东西被人触碰,以及被一个比自己强大的成年人责骂。我们需要为他提供确定的支持——他没错。

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告诉孩子,其实我们破口大骂的行为恰恰是中招了。我们成为了那个小孩家长所说的那样糟糕的人,说我们粗鲁,没教养。明明是他们的错,而最后成为了我们不宽宏大量,我们要回伞的方式不优雅。

我们可以追问孩子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愿意成为别人眼中那样的自己?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在自己保持愤怒的时候要回自己雨伞?

所 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敏感」作为一个探索孩子特质的传感器,似乎能更好的去支持孩子的成长。

用蜂窝的话来说,情绪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传感器,而「高敏感」意味着这个传感器更加敏锐,孩子的情绪有更明显的变化,这能让我们更快速和方便的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

蜂窝儿童宇宙在线课程

孩子的情绪健身房。

适合7-12岁正在经历内卷的孩子,在这里释放、理解自己在学校生活中的情绪,训练自己面对、解决引发情绪带来问题的能力。

马上报名体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