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每天放学回来都会和我滔滔不绝地,说一大堆班里的事情:

xxx同学中午又睡过头了

xxx老师总是喜欢比赛,所以我不喜欢他的课

学校午饭的菜汤太难喝了,还是幼儿园的饭最好吃

我上课可不敢回答问题,但是老师点到我了,我就回答了

吧啦吧啦说个不停,我被迫知道了他们班很多事情。

孩子奶奶羡慕地说:真好,墨墨啥都给你说,不像他爸小时候,啥都不告诉我,我咋问都不说,把我急得啊。

我是不太相信有孩子天生就不爱表达的。

从咿咿呀呀学语到流利说话,再到沉默寡言,这中间一定有什么变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前段时间我开始跑步,兴致高昂,有一次我跑完步回到家,孩子奶奶刚好也在。

我兴高采烈的给她说:我现在可喜欢跑步了,我决定了!我要努力跑个半马!这是我新的运动目标!

她说:那你要坚持跑才行,不能跑几天就不跑了。

我那热情燃烧起来的火苗瞬间就熄灭了。

你哪看出来我没坚持跑了?我是已经出现跑几天就不跑的情况了吗?我放弃了吗?

分享欲就此卡住,跑步这个话题原地终结。

我说给你听,是想让你为我感到高兴,支持我的目标,而不是受训

不过我也能理解,那个年代的父母都是如此。

他们希望孩子展翅高飞,但又不信任孩子能独立,希望孩子百折不挠,但又不能接受孩子犯错。

孩子所有的分享,都会反过来,成为说教、警示、提醒自己的素材。

父母想的是:我要不时时刻刻提醒你,你准走错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有个人专门就这个话题采访了几个小学生,孩子们的回答可能会让家长们不舒服,但确实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视角。

A学生说:父母会站在道德的最高点上教育我。

B学生说:我跟他们谈心吐槽,他们会反过来鸡汤我一顿。

C学生说:每次谈心都会被骂,无论什么原因。

D学生说:跟他们讲自己的委屈,他们就扯到学习上,扯到自己平时做事的态度上,反正说来说去,都是我不对

孩子想要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理解、倾听

但父母反馈回来的却是指责、说教、训斥

双方沟通的意图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自然话不投机半句多。

一个需要的是情绪价值。

一个只想趁机输出教育。

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不愿意和父母说话了。

到了青春期,父母和孩子将会走入无话可说以及说不了两句就吵架的困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很多时候,父母可能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沟通方式有问题。

因为他们作为孩子的时候,大概率也是被这么反馈的。

那天在饭桌上,儿子说班里的一个同学表现不好,被老师批评了。

孩子爸爸几乎是下意识地冒出来一句:那你可不能学他啊,你要好好表现。

儿子有点生气地反驳道:表现不好的又不是我,你为什么要提醒我?

孩子爸爸接着说:我没有说你表现不好啊,我只是提醒你不要向那个同学学习。

听到这,我就知道这个聊天局已经被孩子爸爸聊变味了。

儿子只是想跟我们分享班级里发生的事情,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的是客观发生的人、物、事。

但爸爸脑子里分析到的是:

儿子为什么要说这个事情?是不是他也想这么干?那不行,我得提醒他,告诉他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孩子爸爸的这句“你可不能学他”,就是孩子奶奶“你要坚持跑下去才行”这句话飞出来的回旋镖。

“说教沟通”在此刻完成了闭环,但孩子爸爸却浑然不知。

仔细反思,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着这样的闭环。

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时,你脱口而出的一定是:你不想上学,你想干啥?

当孩子说“我好伤心”时,你会下意识蹦出一句:这有啥可伤心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代际传递”。

是说当父母(和其他家族成员)影响孩子的行为时,文化传递就发生了。

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孩子,孩子会与父母越来越相似。

如果我们曾是那个无法对父母敞开心扉的孩子。

那长大后,我们大概率也会成为一个触及不到孩子内心深处的父母。

除非我们能自我察觉,刻意练习,孩子才能与我们无话不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都看过相声吧,我发现要想成为孩子喜欢的聊天搭子,我们就得当好一个捧哏,让孩子做那个逗哏

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说,甭管他天上地下,有的没的,就先让他自由、畅快的表达出来。

这中间可能会出现我们不喜欢的表达、不认同的观点,我们都得绷住了。

别急着反驳,咱们得学捧哏那一套绝活。

1、顺着说,推进话题,增加信息量

孩子要不主动说,我们就啥也不知道。

无从知道,是父母最大的恐惧。

所以,跟孩子聊天的第一原则就是:让他毫无保留的、滔滔不绝地说出来。

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得像捧哏一样做2件事:

1)用“这样啊?然后呢?嗯哼,接着说,还有呢?”等词语接住孩子的话。

提示孩子“你说得我很感兴趣,迫切的想知道更多的内容,你可以继续往下说”。

2)眼睛始终盯着孩子,配合孩子的语调呈现出惊喜、惊吓、疑惑、激动等各种表情.

多倾听少打断,对孩子的话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把孩子表达的兴趣高高捧起来,他就有激情和欲望说下去。

一旦说下去,各种你想知道的,不想知道的信息就都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不急于评价对错,但要懂得烘托气氛

相声里的捧哏经常用嘿、嗐、嚄、哎呀等感叹词来烘托气氛,逗哏就会继续说下去,抖出一个包袱来。

孩子很多时候就想在父母那里获得情绪共鸣,而不是让父母当裁判。

比如孩子会告诉我们班里哪几个同学打架了。

我们不要急于评价别人的对错,因为孩子的对错与我们的对错有可能不一样。

过早下结论,孩子就会反驳我们,我们再去纠正他,聊天就止步于吵架了。

我们可以说:呀!打起来了!怎么打的?

孩子就会开始描述如何打的(借此我们就知道了这个年龄段孩子是如何打架的)。

我们再说:哎呦!听起来都疼!我很好奇啊,为啥能打起来呢?

孩子紧接着就会进入描述冲突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思维流程。

这个过程里,我们能判断出哪些是孩子的主观描述,哪些是客观描述。

就像讲故事一样,我们需要捧着孩子的思路,将故事的启程转折完整描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穿针引线,掌握孩子的看法,影响孩子的做法

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我们看不到孩子怎么说,怎么做。

但是又想知道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聊天。

在聊天中,我们需要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但是直接说教效果不好。

一次两次孩子会听,次次说教,孩子就不愿聊天了。

我们在聊天时候要学会穿针引线。

问开放性问题,比如: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呢?如果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呢?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这些问题就是“针”,引出孩子思考事情、看待问题的“线”。

如果孩子的回答并不是我们期待的那样,我们可以说:我跟你的想法不太一样,我是这么想的。。。。

给孩子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考和观察、远比直接告诉他对错更有价值。

相声里,捧哏的关键首先在于会帮衬会“托”,而又要托的毫无痕迹。

这个效果也同样适用于亲子交流,别让孩子的话僵在空中,或掉在地上。

孩子的心扉,只会向会聊天的家长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