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开始,以光伏、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内卷”浪潮来势汹涌。不管是光伏组件,还是储能系统报价、电芯报价,都迎来“腰斩式”下跌,一时间光伏、储能产业内部“风声鹤唳”,唱衰论调不绝于耳。

事实果真如此吗?随着今年多家新能源巨头半年财报的发布,各方惊喜地发现,储能产业的“抗压弹性”似乎远超行业预期。

最高突破40%!海外版块全面盈利

从各家财报数据看,光伏组件业务毛利率在10%以上已经算是优秀,但各家新能源上市企业储能版块毛利率中位数多在20%-30%区间浮动,上半年盈利的情况相对普遍。光伏产业确实因价格战伤筋动骨了,但储能系统价格战似乎远未到贴身肉搏阶段。阳光电源、阿特斯等光伏跨界“选手”,更是靠储能业务撑起了十分可观的利润增长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阳光电源半年报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储能系统出货商之一,阳光电源2024年上半年储能业务营业收入78.16亿元,占总营收的四分之一,虽然储能业务营收同比下降8.3%,但毛利率同比增加12.61%,达到了惊人的40.08%。

储能系统集成版块的日子明显要比光伏版块好很多。但这不代表国内储能产业不存在“内卷”,部分头部厂商高毛利率主要得益于市场战略的“内外并重”,甚至全面侧重海外市场。GWh起步的海外订单或许可对内资企业出海策略调整一窥全豹:今年1月,比亚迪斩获智利阿塔卡马绿洲4.1GWh储能订单;7月,阳光电源官宣与沙特ALGIHAZ签署7.8GWh储能项目;9月,楚能新能源与Bison Energy签订1.5GWh储能海外订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陷入“价格地狱”的国内,海外储能市场,尤其是高端储能领域堪称“日进斗金”。外媒数据显示,特斯拉2023年储能系统平均售价约3元/Wh,Fluence储能系统平均售价约2.7元/Wh,两家公司既是美国本土数一数二的储能龙头企业,也是常年排名全球前五的储能系统出货商。与之相对的是,国内储能系统的在国外中标均价仅在1元/Wh左右浮动,但即使远低于外国头部厂商的系统报价,海外储能业务仍旧撑起了阳光电源、阿特斯等企业毛利率的逆势增长。

高质量出海 头部梯队超前适配国际标准

一边是“赔本赚吆喝”,一边是高利润的“岁月静好”,利润导向下,越来越多的内资企业选择将市场战略重心向海外倾斜。

to B的光储企业出海路径更倾向于高频“露脸”于高规格的行业盛会,意在通过走技术路线,展现中国“智”造高质量发展的“独一档”实力。因此,近几年中国企业对国外知名展会的重视程度尤胜以往。今年6月,国内头部储能出货商海博思创与远景能源在不约而同放弃参加国内规模最大的上海SNEC光伏展,而是选择全力以赴参加同期在欧洲举办的德国慕尼黑国际太阳能光伏展。

但仅仅是出海“露脸”,未必能够为市场拓展带来实际收益在,更重要的一定是在多元化产品创新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国际安全标准与区域性应用需求。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美国国际太阳能展(RE+2024),来自国内的楚能新能源、科陆电子等企业携新一代5MWh+储能系统高调亮相。两家企业新一代大储系统在出海方面进行超前布局,不仅在今年上半年先后实现规模量产,更是高效完成系列产品国际标准的超前认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会期间,国际知名认证机构CSA集团为楚能5MWh电池预制舱系列产品颁发UL1973、UL9540A、UL9540认证证书。作为北美储能电池、储能系统和设备安全标准,UL认证在国际储能市场极具“含金量”,是被多个国家和地区公认且广泛接受的电池安全标准,也是进入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的重要基础。获得UL相关认证意味着,上述企业5MWh+系列产品在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系统等多个维度符合国际市场的准入标准,这不仅是对相关产品技术体系的有力背书,更能有效助力企业收获国外潜在商业伙伴的品质认可,进而获得更广阔的市场拓展空间。

结语

走出国门、奔向海外,以技术换市场,有能力的企业的确应当增强国际化的战略视野。但也应看到,走出国门的内资企业不仅要在产品和技术上与国际接轨,更要在认证体系、品牌建设等方面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逆水行舟,强者恒强,期待更多中国企业加速出海,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