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中秋,佳节的气氛,总是惹起了无数离人的秋思,引起了无数身在天涯的游子的愁怨。

此时如若皓月当空,银辉洒满人间,天下共赏一轮明月。更会调动那些身在天涯的游子的情感,从而写下无数的诗词,表达自己浓烈的思亲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些表达了浓烈思亲之情的宋词中,有一首最为绝妙的中秋好词,历经九百多个春秋,其魅力不但丝毫未减,反而愈发醇厚,成了中秋诗词中不可逾越的巅峰。

这首词便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写在一个充满了温情与哀愁的夜晚,它由心而发,任情流淌。

它不仅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美丽景象,更是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宇宙、情感的深刻思考,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其词如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词背景:

公元1076年八月十五的月夜,苏轼在一个叫密州时的地方,借酒抒怀,潇洒挥毫,写下了宋词中最为经典的一首中秋好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这首词的序中,苏轼交代了写作此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在王安石变法的过程中,苏轼因为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合,他便主动请缨外放,辗转到各地做官。

此时,由于苏轼心系弟弟苏辙,更渴望能与之相聚。所以他请求调到了与苏辙相近的密州任职。

可惜的是,即便如此,他与苏辙重逢之的奢望仍是遥不可及。公元1076年中秋,此时明月皎洁,银光洒满大地,装饰着一个绝美的月夜

苏轼望着那轮明月,想着他与弟弟相别已是七年有余。不禁悲从中来,思绪万千。一时千杯下肚,灵感便如泉涌出,于是写下这首佳作,寄托了他对弟弟深深的思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度赏析:

词前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说:“时值丙辰年的中秋佳节,皓月当空,苏轼在密州设宴欢聚,畅饮无度。

不知不觉中,已是晨曦初现,醉意盎然,兴起之时挥毫写就《水调歌头》一词,兼以遥寄对胞弟子由之深切思念。”

此述不仅勾勒了苏轼创作此词的缘由,亦彰显了作者于佳节之际,借酒抒怀,以词寄情的深远意境。

在此词的上阕中,苏轼抒发了他望月的情形,以及他望月时所产生的超脱尘世的壮志豪情,又体现了苏轼脚踏实地的稳健与高雅。

开篇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既似探寻明月的起源,宇宙诞生之奥秘,又似赞叹月宫传说之特别,自然造化之神奇。

总之,这两句词在字里行间既洋溢着词人对皎洁明月无尽的赞美与深切向往,又体现了词人对宇宙奥秘的探寻。

所以,开篇的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以问月的形式,展现了词人对宇宙奥秘的好奇与向往,同时也为全词奠定了一种超脱世俗、追寻真理的基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紧接着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词人对天上明月的赞美,也表达了他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从宇宙诞生,到明月的出现,再到今天的天上宫阙,不知经历了多少年月,不知历尽了多少沧桑。而如今的月宫之中,又是什么样的景致呢?

眼看今日的月亮这么圆,这么美,料想月宫之中,今日一定是个好日子,月光才会如此圆满,如此皎洁。

这般想着,苏轼又自然而然地吟诵出以下词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众所周知,李白被世人誉为“谪仙”。而世人所不知道的是,苏轼也认为自己前世也一定是月宫中的仙人,所以才有了“我欲乘风归去”这样的想法。

但他转念一想,月宫之中有琼楼玉宇,楼高入云,寒气逼人,让人如何能够经受住这样的寒冷?所以他不禁又踌躇了起来。

这三句,体现出苏轼超凡脱俗的想象力,表达了他超脱尘世的思想。但是,人间温暖又使他犹豫不决,这种矛盾与挣扎,正是人性中最真实、最复杂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阕最后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与其向往那飘渺高寒的月宫,倒不如驻足于人间,在月光的沐浴下翩翩起舞。

词人之所以有了这样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他惧怕仙宫的高寒,只是因为人间的温情,更胜仙境的清冷。

所以与其追寻那遥不可及的清冷月宫,倒不如在人间的月色下翩跹,这样的话至少还可以与自己的影子相依为伴。

此词上阕由幻想飞天开篇,到回归尘世终结。词中由词人的“欲往”到之后的“恐高”,再到“人间更胜”的心路历程,尽显苏轼内心情感的波澜。

最终,他从幻境回到了现实,在出世与入世间徘徊后,他入世的心更加坚定如初。“人间胜似仙境”,此语掷地有声,尽显其情感之炽烈与坚定。

词人最终选择了留在人间,与亲人共度佳节,这份对现实生活的珍惜与热爱,实在是让人动容。

到了词的下阕,苏轼转而把笔触放到思念弟弟子由的描写上。而这样描写,是从明月的阴晴月缺到人间的离愁别恨,体现了人间的离合无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头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几句,既抒发了苏轼怀念弟弟苏辙的兄弟情深,又描写了天下那些因故而不能在中秋之夜与家人团聚的所有游子。

无眠”二字,囊括了天下游子不能与亲共聚的哀愁,令人夜不能寐。在此情景下,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两句的意思是,月亮啊月亮,我到底是什么地方得罪你了呢?为什么要在我与家人得不到团圆的时候分外的圆且分外的明亮呢?

这两句是责怪明月不但不解人意,反而添了人间的离别之苦。道出了多少离人心中的不解与哀怨。

中秋本是团圆之夜,为何偏偏月圆人未圆呢?苏轼的这句词,仿佛替天下所有不能团聚的人发出了心声,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但是,词人随后便想通了,并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为明月开脱。意思为:

“罢了!罢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或许就像天上月亮一样,永远都存在着阴晴圆缺,自古便是如此,难以求全,所以没有必要责怪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三句词从人到月、从古到今,都做了高度的概括。而这三句为月亮解围的词,亦深藏着词人对人生的豁达与释怀,以及对未来重逢相聚的美好憧憬。

正如月有盈亏,人间亦必有离愁别恨,这份哲理,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引领着我们穿越生活的风雨,向着希望之光前行。

而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超越,更是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洞察。

最后两句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也是流传最广、最为人称道的名句。

这其中的“婵娟”二字,指的是偷吃了仙药飞升到月宫之中的嫦娥,这里是代指明月,在此词中用来形容美好的样子。

它表达了词人对亲人、对朋友、对天下所有不能团聚之人的美好祝愿:愿大家都能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轮明月,感受到彼此心意的相通。

这份超越时空的情感联结,让中秋之夜的思念之情得以升华,成为了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

正是如此,才使得此词成为宋词中瑰宝,而其非凡的艺术造诣,独树一帜的词作风格,满载浪漫主义的月色风情,使得此词成为了中秋诗词中的巅峰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整体上来说,此词全词景致清丽而壮阔,词作意境高远,辽阔壮美;构思上更是独具匠心,宛如清新画卷。

它彰显了苏轼豁达的胸襟,展露了苏轼真挚的情感。真的是尽显审美之雅,尽显苏轼词风之清逸豪迈。

因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了九百多年的时光,依然能够熠熠生辉,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这首词还会继续被世人所吟诵,继续传递着那份超越时空的情感与智慧。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诗侃天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