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三股势力并立的局面屡见不鲜,这种格局下最弱的一方往往能左右大局,决定三方的命运,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中国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曹魏占据中原实力最强;孙吴据有江东次之;刘备立足蜀地实力最弱,按理说曹魏应该很快统一天下,但事实上三国鼎立局面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之久。

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刘备这个"老三"的明智选择,他深谙"联吴抗曹"之道坚持与孙吴结盟共同对抗曹魏,正是这种策略让三国格局得以长期维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备执政初期可谓得心应手,他先是借助与孙权的同盟关系,击退了曹操的进攻,之后又向东吴借兵借地逐步发展壮大,最终占据了整个川蜀地区,一时间蜀汉的实力甚至超过了东吴

但随着实力对比的变化蜀汉与东吴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尽管刘备一直坚持"联吴抗曹"的方针,但东吴内部却开始动摇。

东吴大都督周瑜就曾向孙权建议应该先取蜀地再北上攻打曹魏,这无疑是在否定"孙刘联盟"的根基,周瑜提出这一建议后不久就莫名其妙地暴病身亡年仅36岁,此事之蹊跷不言而喻。

不久之后另一位东吴大将吕蒙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他趁关羽北伐曹魏之际,偷袭荆州杀害了关羽,这一行为彻底葬送了孙刘联盟,吕蒙在向孙权汇报此事后也突然染病身亡。

这两起蹊跷事件让人不禁怀疑其中另有隐情,难道是孙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惜杀害自己的得力大将,如果真是如此,那孙权的战略眼光可谓高瞻远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正是由于孙权的明智决策,蜀汉与东吴最终重修旧好再次结成军事同盟,如果没有这个联盟恐怕两国早就被曹魏各个击破了。

可惜后期的蜀汉和东吴领导人缺乏这种战略眼光,他们没能很好地执行联盟政策,最终被司马氏各个击破先后灭亡。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在三方势力并立的格局下,最弱的一方往往能够左右大局,只要他们能够明智地选择盟友就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甚至改变历史的走向。

并非所有的统治者都能像刘备和孙权那样具有远见卓识,北宋时期的君臣就犯下了严重的战略错误,最终导致了王朝的灭亡。

北宋与辽国的关系可谓是冤家对头,这段恩怨要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后唐的石敬瑭为了登上皇位,竟然把燕云十六州送给了契丹人,这一决定让中原王朝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争斗中彻底陷入被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北宋时期辽国变本加厉,竟然打到了澶渊(今河南濮阳),宋真宗被迫亲自出征最后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从此以后北宋每年都得给辽国进贡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种割地赔款的条约简直是奇耻大辱!

正当北宋焦头烂额之际西北方又冒出了一个强敌——西夏,这下北宋腹背受敌日子更不好过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东北方又冒出了一个新兴势力——女真族建立的金国,金国初期实力并不强但他们野心勃勃对辽国虎视眈眈。

按理说这时候北宋应该抓住机会联合金国一起对付辽国,可惜宋徽宗和他的臣子们实在是太糊涂了,他们不仅没有联金抗辽反而跟辽国签订了"海上之盟",共同对付金国。

这个决定简直是自寻死路,金国哪里是好惹的他们很快就灭掉了辽国,然后掉头南下直接打到了汴京城下,宋徽宗吓得屁滚尿流赶紧退位让位给儿子宋钦宗。

可惜金兵很快攻破汴京把徽钦二帝掳走了,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耻",北宋就这样灰飞烟灭了。南宋建立后形成了南宋、金、蒙古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时候南宋反倒成了"老三"处境更加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这种局面南宋的统治者们学乖了不少,他们开始实行"联蒙抗金"的策略,试图利用蒙古人的力量来对付金国,这个策略一开始还挺有效的,蒙古大军很快就把金国灭了。

但是南宋的统治者们没想到,蒙古人的胃口比金国还要大,灭掉金国后他们马不停蹄地南下,直接打到了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最后的皇帝赵昺在临安城破的时候只有8岁,他被大臣陆秀夫抱着跳海自尽,这一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场景之一。

宋朝统治者们在处理三国鼎立局面时犯了致命的错误,他们没有像刘备那样明智地选择盟友,而是频频做出错误的判断。

北宋时期没有抓住金国崛起的机会反而与辽国结盟,这无异于与虎谋皮,南宋时期虽然联蒙抗金但没有认清蒙古人的野心,最终落得亡国的下场。

这些教训告诉我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作为实力最弱的一方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和高超的外交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甚至改变历史的走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比如明末清初时期就出现了南明、清朝和大顺军三方割据的局面,如果南明能够像刘备那样明智地选择盟友,或许历史会有不同的走向。

李自成这位陕西汉子可真是个传奇人物,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起义军,一步步爬到了大顺军的领袖位置,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尽,明朝就此灭亡。

李自成当时可是春风得意觉得自己马上就能当皇帝了,可天不遂人愿,他刚在北京待了40多天就被清军打得落花流水,仓皇逃回陕西老家。

明朝灭亡后一群遗老遗少在南方扶持福王朱由崧登基,建立了南明政权,可惜这位福王爷不争气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把国家大事全都扔给手下大臣去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在当时还不叫清朝叫后金,他们趁着明朝内乱率军入关,很快就占领了北京,然后他们改国号为"清"定都北京,开始向全国扩张势力范围。

这三方势力你来我往打得是不亦乐乎,按理说南明作为实力最弱的一方,应该学学刘备找个强大的盟友来对抗清军,可惜南明的那些大臣们脑子里装的都是糨糊,根本没有这种战略眼光。

当时有个叫张献忠的农民军领袖实力不弱,如果南明能够联合张献忠一起对抗清军,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可惜南明非但没有这么做,反而把张献忠当成敌人来打,结果南明和张献忠都被清军各个击破了。

其实不光是中国古代近代史上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二战时期的国共合作抗日,当时的国民党是老大共产党是老三日本是老二,共产党采取了"联蒋抗日"的策略,最终在夹缝中生存下来并且发展壮大。

这些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在三方势力并立的格局下作为最弱的一方,必须要有高超的政治智慧,要懂得选择正确的盟友,在夹缝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三方势力并立的格局下最弱的一方虽然实力有限,但却可以通过灵活的外交策略来影响整个局势的走向,这就是所谓的"以弱制强"、"以小博大"。

当然这种策略并非总是奏效,它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技巧,还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坚定的意志。

那些成功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的政权往往都具备这些特质。他们能够准确判断局势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并且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

反之那些失败的案例,往往是因为缺乏这种战略眼光和执行力,他们要么选错了盟友要么朝令夕改,最终落得个亡国灭种的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借鉴呢?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无论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能遇到类似的情况。

作为"弱者"我们要学会审时度势,明智地选择自己的"盟友",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坚持自己的战略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