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仁德、开明,若其继位,能否像日本天皇一样万世一系?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要先向大家解释一件事情:
释迦摩尼是佛祖至尊、孔子是儒道至圣,自古便是如此,从来没有人去抢他们的名讳,因为根本挨不到边。
大家深受我国封建皇帝和日本近现代军国主义观念影响,总觉得日本天皇也应该是威风八面、大权在握的国家元首。
其实这个印象是错的,日本天皇在日本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中,只有极少数时间拥有实权。
大多数时间里,日本天皇就像神庙里供奉的神位,只是一个象征罢了。
大家与其不存在任何利益上的往来,因此更没必要去找他的不痛快。
1.王朝的圆周率
与上述情况相对的,封建王朝的兴灭,是对天下有莫大影响的,即便沙丘之变没有发生,嬴政顺利传位给自己的大儿子扶苏。
扶苏能做的也就是在自己活着的这段时间里保住秦朝,让秦朝不至于二世而亡,延续百年。
自封建时代开始,没有哪一个王朝能跳出人亡政息的圆周率,即使有数十年的强盛、安居乐业的政治环境,也会因为继承人而改变。
如果遇到开明的继承人,那么王朝的传承就会延续下去;如果遇到荒淫无道的继承人,王朝的命运就有可能戛然而止。
就拿明朝来说,明太祖起于草莽,父母皆因苛捐杂税而死,因此老朱对于贪官深恶痛疾,老朱在位时期,规定了整个封建王朝最严格的法律——大诰(对于官员来说)。
在老朱的残酷奴役下,许多官员甚至萌生了弃官回家的想法,即便如此也是奢望。
因为在老朱眼里,你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弃官回家也是罪。
为了防止权力外泄,老朱还罢黜了丞相,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断。
而这种情形只存在了一朝,靖难之役夺得皇位的朱棣也好,宅心仁厚的明仁宗也罢,还有仁宣之治的朱瞻基,他们都是明朝的好皇帝,却没有老朱那样生猛的工作精神。
因此他们都用内阁来帮助自己处理政务,而内阁成为了又一个丞相。
之后强盛的大明便开始走了下坡路,大明战神明英宗土木堡之变致使四十万大明忠臣埋骨他乡。
之后的皇帝更是一个比一个奇葩,贪玩的明武宗、炼丹的嘉靖、不上朝的神宗、木匠天才的熹宗,一步步把大明拖入深渊。
到了崇祯,即使圣人出,努力了十七年,也没能挽救大明。
如果扶苏继位,他当然是一代雄主,可封建王朝的圆周率早已定好:王朝遇明主则天下强,遇昏君则天下亡。
一代雄主,两代雄主都可以出现,但不可能代代都是雄主,明朝早晚还是有灭亡的时候。
2.“神圣”的日本天皇,在中国没有生存的土壤。
万世一系的日本天皇,说白了也就是个吉祥物,根本没什么实际权力,只是国家的“象征”。
经历“大化改新”后,日本进入了封建时代。
而从公元645年的改革到公元875年,天皇一直就是“吉祥物”,藤原良房摄政后,幕府时代更是大行其道。
此时,天皇早已经为历史的过去,要不是日本掌权派一直在营造“天皇神圣,不可侵犯”这个概念,估计天皇早就没人认识了。
也正因为这个观念,最终救了天皇一命,因为天皇“神圣”,所以不会有摄政大臣会冒险把天皇从神坛上拉下来。
而这种情况,在我国显然并不存在。
我国最早的“君权神授”,是汉代的董仲舒提出的,扶苏当时显然还没有这个概念。
汉代之前,所有的王室都是皇帝之后,没有人更高贵。
PS:夏禹是黄帝玄孙,颛顼之后。
商汤也是黄帝玄孙,帝喾之子契的后人。
周文王姬昌与商汤出于同源,是帝喾之子后稷的后人。
秦国的祖先是商朝大将飞廉,飞廉同样是颛顼的后人。
因此当年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真是喊出了光大贫苦老百姓的心声。
3.分配不均才是王朝兴灭的“元凶”
我国之所以进入封建社会,就是因为新兴的地主阶级力量超过了没落的旧贵族。
而成为君主的国王为了更好的掌握权力,也必须削弱旧贵族的政治权利。
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经之路。
随着农民地位的提高,他们和地主之间的差距也逐渐缩小,一些农民可以通过机遇成为地主,一些地主也可能因为游手好闲败光家产,成为农民。
王朝开始之初,统治者会根据人口划分土地,耕者有其田,休养生息、轻徭薄赋,这是王朝兴盛的根本。
到了王朝末期,土地兼并,王朝身上的“寄生虫”越来越多,致使利益均衡被打破。
这些“寄生虫”们贪婪地吞噬着底层百姓的利益,致使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最终爆发下一次农民起义,推翻王朝。
也就是说,每一次朝代更替,说白了都是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当贪婪战胜了理智,弱势群体没有了生存条件,王朝的更替也就成了必然。
秦朝是一个耀眼的王朝,因为他结束了之前数百年留下的传承,创立了独属于中央的完备立法。
统一六国后,秦朝也将自己的思想和报复推向了全中国。
虽然历史并没有描述秦灭六国后重新分配土地,但按照商鞅新法规定,“奖励耕战”是全国存在的。
但秦朝犯了和列宁一样的错误:
“土地是我们的,面包是你们的;奶牛是我们的,牛奶却还是你们的”。
秦朝确实给了农民土地,却并没有给他们耕作的机会。
因为秦始皇统一后,他一直在大兴土木、对外用兵,一刻都没有消停过。
这当然违背了农业社会的基本生存规律(三年劳作积攒一年口粮,三个丰年必有一个灾年),也让老百姓没有了维持生活的基本口粮。
这也就变相地导致了“分配不均”的产生。
统治者因为欲望,过度侵占百姓的生存空间,压榨国家资源,导致民不聊生,百姓也只能起来反抗。
4.扶苏未必是大秦的“拯救者”
扶苏是一个孝子贤孙,也是一个宽厚仁德的人,但未必是一个好的继承人。
赵高一道假的诏书就可以让他拔剑自刎,试问这样的人怎么能有成大事的志气,又怎么能成为力挽狂然的继承人?
秦始皇病逝的时候,扶苏已年近三十,可就是这么一个三十余岁的皇长子,仍然不能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又怎么支撑得起天下?
后来的戾太子刘据,性格优柔寡断,做了十几年太子,也是让汉武帝极其不满,认为其与自己不像。
但至少作为继承人来讲,刘据甩扶苏好几条街。当李广利、江充步步紧逼、不断陷害的时候,刘据并没有选择屈服,而是手持皇后印玺和太子手令,拥兵自保,虽然最终兵败身死,但至少杀了江充,给自己出了口恶气。
扶苏当年手握四十万蒙家军,局面比刘据好得多,却心甘情愿自尽,从这里就能看出他什么志气。
不过扶苏是个怀柔的人,他肯定会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但这个政策与商鞅“奖励耕战”相违背,秦国与六国也有差异,因此更是困难重重。
缩小关中与六国差异,使老百姓真正实现“安居乐业”是扶苏必须解决的问题。
毕竟二世元年天下人就已经起兵反秦了,这不能算到胡亥头上吧。
胡亥之流虽然是一群“屎壳郎”,可要想祸害天下,也需要一段时间。
而他继承大统还不到一年就已经天下大乱,说明始皇帝的政策从一开始就不得人心。
始皇帝在位时,天下早就有了分离的心思,只是碍于他的威严,大家不敢明说罢了。
而始皇帝死后,威慑他们的东西不在了,天下也就不再姓秦了。
当然,扶苏手里还有威震天下的名将蒙恬,辅佐的名臣冯去疾等,稳定天下自然不是问题。
但要做到“天下归心”,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