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几年,不少人都觉得大学生、硕士生里的女生越来越多了。这并非印象流。根据教育部最新的统计数据,2022年,63%的大学新生是女生,硕士的新生中女生同样多于男生,占比53%。

但这似乎与当下的性别比不符。全国男性比女性数量更多。2020年,我国14-35岁的青年性别比是111.23。这一比例也明显高于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建议的出生性别比103到107的正常范围。

两相比对,我们会发现女生比男生上大学的概率更高。

那么问题来了,高考的筛选机制难道真的更适合女生吗?为什么女生决心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的动力更强?

01

大学里的女生越来越多

国内第一次出现大学新生中女生比男生多的现象,是在2008年。此后,从2010年开始,大学的新生中女生一直比男生多,且占比逐年上升,数据上只有轻微波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将教育比作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在初始阶段人数占比较小的女生,直到高考进入大学,她们的占比越来越高。

细看国内整个教育流程,义务教育阶段,女生占比往往比男生少。小学和初中在校生里,女生占比都不到47%。而到了高中阶段,女生比例开始变多,全国平均50%左右。

之后的高等教育阶段,女生占比更大。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21-2022年全国的本科新生中,超过六成都是女生。2022年的职业本专科的新生中,女生占到了五成以上。

如果将本科、专科院校分开看,女生在本科中的占比也明显比专科中更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男生内部高考成绩的差异更大,

重点高校里男生多于女生

难道是高考机制更有利于女生吗?不能完全这么说。

根据上海高考的男女生成绩数据,2017年新高考改革之前,也就是传统的分文理科时期,女生成绩明显要优于男生。差距最大时,男女生的平均分差异甚至超过了15分。

但是在2017年高考改革之后,变为“3+3”的选科模式,考生可以在语数外三门主科之外,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三科,男女生成绩差异缩小了很多,2019年甚至还不到0.5分。高考录取的男女生比例差异,也只比高考报名人数的男女生差异高了0.26%,可以说差距非常小了。

有研究提到,男女生平均成绩差异减小,最主要的原因是新的选科方式给了考生更大的自主权。结合兴趣和优势学科进行选择的机制下,男生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来发挥潜能。

高考分科的改革,上海是第一批,2017年之后逐步推广至全国。截至2024年,全国已经有29个省份启动了新高考改革,有21个省份已经落地执行。

由此可见,高考本身对男女分数的影响已经逐渐变小。

高校女生占比多,更大的原因要从学习过程中寻找。

研究证实,女生的成绩更不容易受环境影响。根据2013年一项针对广州市中学生的实证研究,在学习环境比较差的学校里,男生的学业成绩明显差于女生,但是在好学校里,男女生的成绩则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此外,根据2015年一项针对全国13000多名小学生进行的分层随机取样调查发现,女生更难受到周围环境和同伴的影响,对学习环境的感知和掌握都要强于男生。

但我们会发现,男生尖子生的数量更多。重点高校中,一直男生多于女生,2015年的性别比差距在10%以上。

一份关于不同性别考试表现差异的研究提到,“与同等能力的男性相比,女性更有可能回避竞争性测试”,作者将该现象归因于男性对竞争的强烈偏好,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过度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从整体来看,能考上重点学校的毕竟是少数。成绩更稳定的女生,在除重点学校的其它高校中占比更多。这也是造成大学里女生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03

女孩从家里获得的教育投资比男孩多

读大学的女生越来越多,还跟社会环境的变化、家长的期待和家庭给予的教育资源有关系。

近年来不同研究都表明,在求学过程中,父母对女生的教育期待更高。在学校,女生也更容易获得老师的鼓励、以及同学之中上进的积极影响,在这些环境和人际的因素塑造下,女生自身的成绩受到了正向的影响。

女生在教育方面也实际获得了更多来自家庭的资源支持。根据2019年的《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报告》,对于不同家庭结构的子女来说,平均获得校外教育支出最高的是独生女孩,其次是独生子。非独生女孩的教育投入资金也比非独生男孩的要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刻板印象不同,一篇2021年发表的研究分析认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如果有兄弟,并不会明显挤占女孩的教育资源,而且城市的多子女家庭甚至相对男孩,更愿意增加女孩的校外教育投入。

另外,对于70后和更年轻的父母来说,如果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也通常意味着母亲一方在家庭内部的决策地位比较高,因此同时会对女孩教育资源的获得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相比之下,父亲受教育程度的多少对女孩的影响并不显著。

延续这篇论文的分析,母亲亲身体会到了自己通过教育得到的收益,觉得投资女生读书更值。

从经济理性的角度分析,女生的教育回报率更高。一项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男性每多接受一年教育,平均收入增加8.2%,女性则是10.3%。且不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女性的教育收益率都高于男性。

在中等的收入群体中,教育对女性的收入影响要高于男性。因为女性在面对求职的隐形性别歧视时,会倾向于用自身的学历优势来平衡自身所受到的性别歧视。比如同样是收入普通的白领工作,女性更愿意选择对教育背景要求高的,以学历优势来竞争过部分男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Boss直聘《2022中国职场性别薪酬差异报告》,职位、行业和工作年限都会扩大男女之间的收入差异,而教育年限是唯一可以缩小性别薪资差异的因素。

女性更愿意付出努力考上大学,因为读书对女性来说意义更重大。

对于教育水平比较低的女性来说,面对大环境的冲击,她们的就业机会本就不多,抗风险能力上的劣势更明显。她们清楚自己如果没有学历,会是生活最困难和动荡的一群人。 (来源:腾讯新闻)

参考资料:

[1]王伟宜,桂庆平.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性别不平等及其变化(1982-2015)[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01):78-86.DOI:10.14138/j.1001-4519.2020.01.007809.

[2]刘江,张文明.女性教育突破与学历攀登——对中国(2001—2020年)本硕博教育性别逆转现象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3,(08):104-112.DOI:10.19633/j.cnki.11-2579/d.2023.0121.

[3]徐娜.新高考改革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考试,2020,(02):13-22.DOI:10.19360/j.cnki.11-3303/g4.2020.02.003.

[4]韩雷,侯新望.女性高学历就能降低性别工资差距吗?[J].劳动经济研究,2020,8(05):47-69.

马郑豫.中小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环境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基于13477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08):45-48+60.

[5]杨志明,李沛,刘湘艺.学业成就测试和高阶思维能力测试的性别差异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1,(03):3-10.DOI:10.16518/j.cnki.emae.2021.03.001.

[6]王进,汪宁宁.教育选择:理性还是文化——基于广州市的实证调查[J].社会学研究,2013,28(03):76-100+243.DOI:10.19934/j.cnki.shxyj.2013.03.005.

[7]来自兄弟的“让渡”和母亲的“馈赠”:校外教育投入中的女孩占优现象与家庭偏好逻辑

反常一幕:幼儿园都是小男孩,高校里都是女大学生

[8]boss直聘《2022中国职场性别薪酬差异报告》

作者 | Heather

设计 | 镝数安安

编辑 | 郝库

出品丨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更多请点击:

最热话题+最新数据,值得你第一时间获取,大家记得将谷雨数据设为星标哦,期待每次与你火速相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