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但也因为"安史之乱"而声名狼藉。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位皇帝在权力游戏中的高明手段,特别是马嵬驿事变中他那堪称完美的帝王心术。
公元755年12月安禄山发动叛乱震惊朝野。这位手握三镇节度使大权的将领,一时间势如破竹,攻陷了河北、山西、河南等军事要地。事情的发展并不如安禄山所愿。不到半年时间,他就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张巡在睢阳死守,挡住了叛军南下江淮的去路。南阳节度使鲁炅在鲁阳多次击退叛军进入南阳盆地的企图。名将哥舒翰率领十八万大军镇守潼关,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这三路人马把安禄山的扩张路线全都堵死了。
更糟糕的是李光弼和郭子仪趁机偷袭了安禄山后方空虚的老巢,搞得叛军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安禄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窘境,只能对着自己的谋士们大发雷霆,埋怨他们出的馊主意。
此时最焦头烂额的其实不是安禄山,而是京城里的杨国忠和唐玄宗。虽然局势对大唐有利,但对他们二人来说却是个巨大的威胁。
因为现在帝国核心区的十八万精锐都掌握在哥舒翰手里。这位将领曾经是杨国忠的人,两人还一起对付过李林甫和安禄山。但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哥舒翰手中的权力急剧膨胀,两人的关系也开始出现裂痕。
如果哥舒翰打赢了这场仗,他的地位必定会水涨船高。问题是哥舒翰已经是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了,再往上爬就要把杨国忠的位置给挤掉了。安禄山起兵打的旗号就是"清君侧,诛国忠"。如果杨国忠不傻,他此刻肯定会想到汉代晁错的悲惨下场。
哥舒翰确实有这方面的想法,史书记载有人劝哥舒翰留三万兵守潼关,带领精锐回师诛杀杨国忠,就像汉朝削弱七国的计策一样。哥舒翰心里赞同这个主意,只是还没来得及行动。不料有人把这个计划泄露给了杨国忠,吓得他魂不附体。
杨国忠如果是晁错,那李隆基岂不就成了被逼宫的汉景帝,这位老皇帝一生爱权如命,为了保住皇位,曾经一天之内把三个儿子活活筑成雕像。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容忍哥舒翰逼宫呢?
于是摆在李隆基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逼哥舒翰出关决战。如果赢了外患消除,可以立马解除哥舒翰的兵权。输了也早就想好了后路,已经任命颍王璬为剑南节度使,并让崔圆做副手。
在李隆基和杨国忠的双重压力下,哥舒翰不得不含泪出关。结果官军中伏大败,潼关失守关中再无屏障。这下李隆基慌了,赶紧计划逃往蜀中。
事发突然很多皇族成员和贵族都没来得及跟上,军队行至马嵬驿,士兵们饥寒交迫,终于忍无可忍爆发了。
关于马嵬驿之变很多人都把幕后黑手的嫌疑指向太子李亨。毕竟陈玄礼搞事之前曾经找过他,但仔细想想这事绝不可能是太子李亨干的。
问题出在陈玄礼身上,这位老臣掌管禁军四十年,是李隆基的铁杆心腹,当年唐隆政变时就跟随在侧。这样的人突然背叛李隆基,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就算陈玄礼真的想背叛,为什么不干脆让李隆基"意外"死在乱军之中,或者逼他提前当太上皇,扶李亨上位自己当个从龙功臣?以李隆基的性格就算当时被迫屈服,等到了四川站稳脚跟,肯定会给陈玄礼一个难堪。可事后李隆基却对陈玄礼毫无责罚,依旧让他掌管禁军,和高力士一起陪伴自己走完最后一程。
这件事情背后的真正黑手是谁呢,正是李隆基自己。你可能会觉得他疯了吗,自己搞自己还杀了自己的老婆,他图什么呀?答案是四川。
我们来看看杨国忠的履历就明白了。天宝初年杨国忠就开始身兼多职,其中有一项就是四川征兵委员会主任,"召募剑南健儿"。天宝十年他升任四川军区司令,还把四川的门户汉中拿到了手。此时的杨国忠已经具备了刘备的雏形。
安禄山起兵后杨国忠加快了在四川官场的布局。等到李隆基准备跑路时,四川的领导班子基本上都换成了杨家人,"布置腹心于梁、益间,以图自全之计"。
李隆基走得匆忙手上只有不到千人的禁军,李隆基可不是傻子,他深知要在四川站稳脚跟,必须先铲除杨国忠这个心腹大患。但直接下手风险太大,万一引发兵变自己这点人马可挡不住,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妙计。
这位老狐狸故意散布消息,说自己要退位让太子李亨继位。这下杨国忠坐不住了,他知道一旦李亨当上皇帝,自己这个杨贵妃的表哥肯定吃不了兜着走,为了自保杨国忠决定先下手为强策动兵变。
李隆基早就料到杨国忠会这么做,他故意放松警惕,给了杨国忠可乘之机,等到兵变爆发李隆基装作被迫无奈,下令处死了杨国忠。
这一招既除掉了心腹大患,又不会落人口实。毕竟是兵变在先,他不过是被迫应对。谁能想到这一切都是他自导自演的好戏呢?
杨贵妃的存在依然是个隐患,只要她在杨家就有东山再起的可能。于是李隆基又想出了一招:以"军心不安"为由,逼死杨贵妃。
这招既除掉了后患,又博得了"君王掩面救不得"的深情形象,后人只记得他与杨贵妃的凄美爱情,谁还会想到这背后的权力算计呢?
就这样李隆基一石三鸟,除掉了杨国忠、杨贵妃,还顺便解决了哥舒翰的威胁,这份帝王心术堪称完美。
难道李隆基真的对杨贵妃一点感情都没有吗?别忘了这位皇帝可是为了夺位,连亲兄弟都能下手的主,在权力面前儿女情长算得了什么。
杨贵妃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她可是杨国忠的表妹,从小耳濡目染,对权力的游戏门儿清。她嫁给寿王李瑁时才十四岁,三年后就被李隆基看上,进宫当了贵妃,你觉得这是单纯的爱情吗。
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更像是一场你情我愿的交易,李隆基需要杨家的支持来巩固统治,杨贵妃则借此为杨家谋利益。可惜到头来还是棋差一招,输给了这位老谋深算的皇帝。
不得不佩服李隆基的政治手腕,他能在危机中抓住机会,一举扭转局面,这份本事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李隆基的做法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说他太过无情,为了权力连至亲都可以牺牲。但站在一国之君的角度来看,他的选择似乎又无可厚非。在那个时代国家的稳定比个人感情更为重要。
这场马嵬驿之变,就像是一出精心设计的大戏,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剧本演出,却不知道自己早已成了别人棋盘上的一枚棋子,李隆基则是这场大戏的真正导演。
马嵬驿事变后李隆基顺利抵达四川,此时的蜀地已成为他的新根据地,为他提供了喘息之机,局势依旧严峻。安禄山虽已身死但其部将史思明继续作乱,朝廷军队屡战屡败。
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选择退位将皇位传给太子李亨。这一举动引发了诸多猜测。有人认为李隆基是因愧疚而退位,也有人认为这是他的另一步棋。
李隆基的退位可能是一种无奈之举,他已年过花甲,精力大不如前,安史之乱给他的统治带来了巨大打击,民心所向已不复当年。在这种情况下退位让贤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李亨即位后,改元至德是为肃宗。为了挽回局势,肃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大力招募兵员重用郭子仪等名将,同时联合回纥等外族对抗叛军。这些举措收到了显著效果,朝廷军队逐渐扭转了颓势。
朝廷内部的矛盾并未因此消除。李隆基虽已退位但仍保留着太上皇的身份。这就导致了一种尴尬的局面:名义上肃宗是皇帝,但实际上李隆基仍然掌握着不小的权力。两人之间的关系时而融洽时而紧张。
公元757年肃宗率军收复两京。这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却因为一个小插曲而蒙上了阴影。当时李隆基正准备回长安,却被肃宗以"道路未平"为由拒绝。这个决定引发了李隆基的不满,父子关系一度陷入低谷。
这个插曲反映出了李隆基与肃宗之间复杂的权力关系。肃宗虽然是皇帝,但仍然忌惮父亲的影响力。而李隆基虽已退居二线,却依然对朝政抱有期待。两人之间的这种微妙平衡,成为了当时朝廷政局的一个重要特征。
此后的几年里李隆基大部分时间都在西内道(今四川一带)度过。他虽然不再直接参与朝政,但仍然保持着对朝廷事务的关注。有时他还会通过特使向肃宗传达自己的意见。
公元762年李隆基在西内道病逝享年78岁。临终前他留下遗诏,要求自己的丧事从简,以减轻国家负担。这个决定或许反映了他晚年对国事的一份担当。
李隆基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他缔造了开元盛世,却也亲眼目睹了帝国的衰落。他曾是一代明君,却也因为晚年的决策饱受争议。但无论如何,他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是不可磨灭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确实是成功的。他巩固了大唐帝国的统治,推动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国经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晚年的决策失误也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间接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
李隆基的故事至今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他的政治手腕、他的功过是非,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历史的评判往往需要时间,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客观地看待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有益的教训。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