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河间城向东约二十公里,有一个名为张寺营的村庄,林木茂密、僻静清幽。时光穿越百年,1926年7月,张寺营村来了一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名叫聂嘉乐,年仅21岁,是北京燕京大学的高材生,他来到张寺营村,建立起河间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在冀中平原较早地点亮了革命的火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里的穷苦孩子

聂嘉乐,曾用名再刚、固石,1905年4月出生于莱芜市莱城区羊里镇西留村。聂嘉乐幼时过继给膝下无子的伯父聂金芝,父亲聂金书是基督教圣公会牧师。因伯父家生活艰难,聂嘉乐不得饱暖,父亲又将他接到身边抚养。后来,聂金书到河间县张寺营村教会学校教书,聂嘉乐也随父来此居住。可以说,聂嘉乐的童年是在河间度过的。1917年,聂嘉乐先后在教会办的北平崇德中学、金寺中学读书,192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农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燕京大学于1919年由几所教会大学合并而成,司徒雷登任首任校长。当时,正值“五四运动”高潮,司徒雷登就职典礼时,学校礼堂竟然人员寥寥,学生们都去上街游行和欢迎被捕的出狱学生去了。“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大学成为探索“救亡图存”的主阵地,燕京大学也不例外。1921年6月,《燕京大学季刊》相继刊载《共产主义能否适应于中国》《马克思与近代“科学的”社会主义》等文章,可知当时之风行程度。勤奋好学的聂嘉乐在燕京大学期间,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深受革命思想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值北伐前夕,国共合作仍是主流,工农运动风起云涌,聂嘉乐也多次参加游行,与进步同学秘密结社,反对北洋政府,开展革命活动。聂嘉乐本有肺病,他后来跟妻子石爱慈回忆说,在北京上学时生活困窘,向父亲“要五块钱的生活费,他只能给两元半”,除了吃不饱,连棉衣都是同学给的破棉衣,棉花都成球了,但“学校闹风潮每次都少不了他,并且跑到头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聂嘉乐出生于教会家庭,在教会办的中学、大学里读书,最终却转向共产主义,于1926年加入共产党,这样的思想转变似乎有些突兀,却是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很自然的理想和追求。时任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在回忆录中写到,经精心挑选,将“以真理而服务得自由”作为校训,后来,“有一些学生和共产党相处以后回来告诉我,他们是多么热情地为老百姓服务,用心地实践我们的校训。”司徒雷登的回忆既间接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校园的广泛传播,也充分说明:以聂嘉乐为代表的一代青年学子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是偶然的一时心热,而是“五四”前后思想启蒙运动的必然选择。

小村里来了年轻人

1926年7月,聂嘉乐放暑假后回到河间县张寺营村,就地开展革命工作。这是河间县第一次有了党的活动,多数史料记载是受上级党组织派遣,但也有可能是聂嘉乐主动请缨。聂嘉乐与刘格平(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刘清廉等人一起,以教会为阵地,宣讲国家前途和出路。他说:“中国象一棵海棠树,这个帝国主义折一枝,那个帝国主义折一枝,弄得缺枝少叶,只有共产党带领我们赶走帝国主义,这棵海棠树才能枝繁叶茂,人民才能过上天堂般的生活。”

不久,聂嘉乐在张寺营村先后发展了宋乃长、周俊才、宋兴旺入党,培养了周俊廷等十几名积极分子。1926年9月,聂嘉乐在张寺营村建立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直属中共天津地委领导。这是河间县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也是冀中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之一。张寺营村教会学校也成为河间县党组织的活动中心和津南地区的活动基点。

下图,修缮前的河间第一个党支部旧址(院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年的8月底,聂嘉乐在张寺营村结婚了。他的妻子是父亲聂金书在山东泰安县教会学校的学生石爱慈。石爱慈由其弟媳的父亲带到河间,与聂嘉乐结婚。婚后不久,聂嘉乐又到北京上学,就把石爱慈送到河北昌黎县妻子的姐姐家。1927年7月,聂嘉乐放暑假后,又接妻子一起来到张寺营村,从此后,他没有再去燕京大学上学。不久,聂嘉乐到北京党组织开会,石爱慈也陪他去了,但几天后就回到张寺营。从此,聂嘉乐以教会学校教师为掩护,开展频繁的革命活动。

下图,修缮前的河间第一个党支部旧址(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妻子石爱慈回忆,“不断有人来往,在那里吃饭、谈话,有的文件嘉乐不让我看”,“一天夜间,他们把一些白纸放在水盆里,纸一湿,就显出一些蓝字,我到跟前问他们这是什么,他们冲我笑笑,但谁也不告诉我。”聂嘉乐经常去天津开会,几乎每星期都要去一趟。

下图,修缮前的河间第一个党支部旧址(门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7年春天,中共河间献县联合县委成立,隶属中共津南特委,张寺营党支部改属联合县委。夏天,县委在献县杜生镇(今属沧县)开展贫苦农民借粮吃大户活动,天津《益事报》报道献县一带发生农民暴动,不久,借粮农民被献县保卫团武装驱散。是年秋天,聂嘉乐任县委宣传委员,县委机关开始设在杜生镇,后迁到张寺营村教会学校,并在该村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决定夺取武器,武装群众。县委在缴台头、景和两村建立党组织,当时河间共有共产党员20名。

艰苦的革命斗争

1928年4月,中共津南特委决定在河间沙河桥一带组建革命武装,创建苏区。当时的子牙河是重要水运通道,沙河桥为辐射四方的水运码头和物资集散地。聂嘉乐根据党组织指示,想方设法筹集枪支,准备武装斗争。军阀孙传芳部被北伐军打败的一股溃军,流窜到沙河桥一带,聂嘉乐等人发动群众,从这股逃兵手里收缴了10多支枪,组建了一支30余人的革命队伍。7月,津南特委与河间献县联合县委策划武装起义,因特委书记刘格平被捕,致使起义未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天津报纸刊登了对聂嘉乐和几个党员的通缉令,联合县委派聂嘉乐以副指导员身份打入肃宁县国民党部,聂嘉乐遂带着妻子到肃宁县居住。聂嘉乐利用工作便利,为党组织筹集到部分枪支,联系张寺营党支部来取。当时,国民党的北伐军已占领河间城,军警驻守较多,张寺营派去的取枪人未能成功取回枪支。妻子石爱慈回忆,有一次看到聂嘉乐摆弄手枪,“用几层棉被套起来,枪一响,都打透了”。后来,聂嘉乐看情况危险,就让妻子回山东莱芜老家了。1929年秋天,县委书记刘清廉去天津寻找党组织时不幸被捕,聂嘉乐也从肃宁转移到新城,河间献县联合县委和张寺营党支部后因失去领导而解体,停止活动。

星星之火终成燎原

1931年,受党组织派遣,聂嘉乐从天津大沽口出发,经上海到达江苏盐城县,一年后又到江苏泰县。因泰县县长是聂嘉乐大学同学王则坚的姑父,聂嘉乐在此较为稳定。妻子石爱慈带着女儿到泰县,打听县政府找到聂嘉乐。后来,聂嘉乐患肝炎住院,但仍以旺盛斗志开展革命工作。1933年5月,聂嘉乐自觉病情好转,一日晚间独自外出散步,途中突遭3个蒙面特务袭击,身受重伤。弥留之际,他艰难地对妻子说道:“不要悲伤,我是为了革命……”,说完后壮烈牺牲,年仅28岁。

下图,聂嘉乐烈士的儿子聂玉华和老伴,来源:《赢在羊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离开河间后,联合县委等党组织虽停止活动,但革命的火种并未熄灭:1932年春天,以省立三中学生、东街小学教师为主体,河间第二次有了党组织活动;1934年12月,河间进步青年魏明以念祖桥完小教师为身份,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45年5月9日,河间县委领导全县军民配合主力部队解放河间县城……聂嘉乐在河间张寺营村点燃星星之火后,一大批热血青年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将理想和信仰发展成燎原之势。

1998年,经民政部批准,聂嘉乐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至今,聂嘉乐的英雄事迹仍然在河间大地广为流传。2018年6月,位于张寺营村的河间市第一个党支部旧址,经修葺一新后投入使用,成为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聂嘉乐在世时常对妻子石爱慈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要老是认为这是苦的,那是苦的,干一番大事业要紧!我们要砸烂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使中国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百年之后,河间大地充满生机、欣欣向荣,自聂嘉乐点燃火种以来的激情与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记:

1945年9月2日,时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赶赴重庆,参加抗战胜利庆祝活动。当时,毛泽东主席应美国驻华大华赫尔利之邀,也来到重庆,恰好见到司徒雷登。毛泽东同志告诉司徒雷登,你们燕京大学的很多学生都在延安呢。从燕京大学这样一所教会大学中,竟走出创建河间第一个党支部的聂嘉乐以及奔赴延安的众多学子,这正说明了共产主义勃兴在中华大地上的必然性,也见证了一代有志青年的红色信仰和感人故事。

参考资料:

1.《中共河间地方史》(1926.9-1949.9)

2.《莱芜先锋》公众号之《“冀中革命火种播撒者”聂嘉乐》

3.《灯塔莱芜党建在线》公众号之《党史人物聂嘉乐》

4.《嬴在羊里》公众号之《英烈千秋—石爱慈陈说聂嘉乐》

5.《北京大学校报》公众号之《燕京大学第一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