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热搜上有一则这样的新闻,让我大为震惊。

山西怀仁市云东中学一名高一学生因在晚上11点后上厕所,被学校记严重警告处分,并要求自费打印并分发“自我认识”1000份。还要供40多个班级传阅。以此为警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份检讨书上,其中写到:夜晚上厕所是个人自私行为。晚上上厕所不仅对其他同学的睡眠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也会使自己收到处分,更是会令整个班级蒙羞。

学校的政教处老师回应:学校晚自习是10点40分结束,留有让学生上厕所的时间,有学生下自习后不上厕所,在那里开玩笑,玩耍。11点熄灯后才去,个别同学不是真的去上厕所,而是去抽烟。

该学校的奇葩校规,也很快引发讨论。

有人就此分析教育乱象,有人点出教育的本质,还有人谈起读书与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有甚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有规矩,不成方圆。立“偏”了规矩,方圆也难免会“异型”。

走读书考学的路,没错;盼孩子遵纪守法,也没错。

但这样违背人性,脱离实际的,就一定是哪里出了错。

那些年,我们看过的奇葩校规的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看近些年的奇葩校规,听起来就像是从另一个星球传来的,让人不禁想问:“这是认真的吗?”

1、禁止裸睡?是不是管的太宽了些?

2、学生戴“绿领巾”?这是要培养少先队员还是别的什么?

3、禁止男女生“直接交流”?这是学校还是某个秘密组织?

4、一周零花钱不超过10元?这是要培养学生的节俭精神,还是让他们体验贫困生活?

5、“天台晾晒被子”的禁令,是不是因为怕被子飞走了?

6、上厕所要带“如厕牌”,这是要限制人的基本需求,还是怕学生在厕所开派对?

7、上厕所还得填申请表,这是要让学生提前体验官僚主义的繁琐吗?

8、禁止看湖南卫视,这是对电视台有意见,还是想控制学生的思想?

9、男女交往必须5人在场,这是怕他们交流得太深入,还是想开座谈会?

10、食堂分设男女就餐区,这是要复古到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吗?

11、男女生禁乘一辆自行车,这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怕他们擦出爱情的火花?

12、入学签自杀免责书,这是不是有点太极端了?

13、带饭进教室被开除,这是要让学生都去食堂吃饭,还是怕教室里飘出饭菜香?

确实,学校在制定某些规定时,背后可能有着保障学生安全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良苦用心。例如,禁止学生在天台晾晒被子的规定,学校可能是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而限制学生每周零花钱的措施,可能是为了防止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

然而,善意的出发点并不能为不恰当的管理行为辩护。如果这些规定真的存在问题,就应该通过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方式来解决。比如,针对天台晾晒被子的问题,学校应该考虑改进天台的安全措施,而不是简单地禁止学生使用。这样的“一刀切”做法,可能会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一些规定可能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需求。比如,通过佩戴不同颜色的领巾来区分学生,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面对公众的质疑时,学校方面常常以“一切为了孩子的最佳利益”作为回应的盾牌。但是,这种以加强管理和对学生负责为名的善意,并不能成为不合理校规存在的借口。相反,它暴露出一些学校在管理上过于简单化、粗放化,甚至依赖于这种“懒政”思维。

因此,学校在制定规定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感受,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同时,学校也应该采取更加人性化和富有创意的管理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简单地通过限制和禁止来达到管理目的。这样的教育管理,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实现教育的长远目标。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确实触及了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本质不在于记忆和重复,而在于那些能够留存在学生心中,影响他们一生的知识和价值观。这种教育是深远的,它超越了课堂的界限,渗透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当公众对“奇葩校规”表示关注时,他们关心的不仅仅是校规本身,而是这些校规背后所反映的教育哲学和价值观。人们希望学校能够通过校规传递出积极的教育信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每一条校规都应该经过深思熟虑,反映学校的教育理念,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引,而不是成为他们发展的障碍。校规应该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成为能够为社会贡献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