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博物学家伊莎贝拉·伯德(Isabella Bird)在她1899年长江考察的记载中,描述了距离荆州港口不远的渔民经常打捞到“500到700磅重”的鲟鱼。

如此富饶的资源现已是一个遥远的记忆。中国的科学家说,污染、几十年的过度捕捞,加上中华鲟的栖息地被巨型水坝分割,意味着这个存在了1.4亿年的物种濒临灭绝。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长江中的中华鲟只剩下来自人工繁殖的。

这项研究的主持人危起伟对国家通讯社新华社说,自32年前一座水坝建成后,“这是有记录以来,首次发现中华鲟没有自然繁殖活动现象。”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鲟鱼物种濒临灭绝。这种无鳞鱼长着列骨板,嘴前有触须,能活几十年,需较长时间才能成熟。这使它们对污染和监管不力的打捞尤为脆弱。

长江中的中华鲟由于水坝建设受到进一步破坏。中国的研究人员说,1981年建成的葛洲坝阻挡了中华鲟向上游迁徙,将其自然繁殖区从560多公里的河道减少为不到7公里。这个问题被三峡大坝的建设进一步加剧,2003年建成的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在渔场人工繁殖鲟鱼,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统计,从1983至2007年间,共有900多万条鱼苗被释放到河里。

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濒危物种名单,在20世纪70年代,长江中有1万多条中华鲟。到了80年代中期,它们的数量已下降到大约2千条,2007年的数量则不到300条。危起伟对新华社说,现在的数量很可能不到100条。

他说,从去年10月31日到12月28日,研究人员在葛洲坝下游没有发现中华鲟自然产卵。他说,没有自然产卵,意味着如果不加强保护工作,这种鱼将面临灭绝危险。

对长江环境的危害,已让其中另一个标志性的生物灭绝。只在长江中才有的白鳍豚,是一种大型且视觉很差的淡水豚,它已经在2006年被宣告灭绝。人们知道的最后一只白暨豚于2002年在饲养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