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研智观

智能乡村建设

智慧乡村(智能乡村)是响应国务院号召,顺应中央政策,迎合时代背景,构建的以政府、村民、企业良性互动为基层的全国性三农服务项目。项目是通过帮助政府搭建智慧化平台及在乡镇建设基层服务中心,帮百姓、乡镇做好信息采集、发布、推广与共享,落实民生服务,建设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以管理、宣传、服务为切入口、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扩展性智慧化综合农村服务体系。

01

热点聚焦

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入选 国家数据局“数据要素×”典型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国家数据局会同科技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发布了第二批28个“数据要素×”典型案例,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申报的“打造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 有效支撑农业强国和乡村振兴建设”入选。

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正在加速成为全国涉农数据“汇、查、看、用”的重要载体,通过数据的汇聚、分析和应用,为政府、社会、市场提供可感可及的数字化服务。平台以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和乡村发展动态数据库为切入口,多方汇聚“小、活、真、全”大数据,形成了“一座一码一端一云一标”协同推进体系,以精准、高效、便捷为主攻方向,创新拓展应用场景,推动大数据手段在支撑司局履职、服务社会和市场主体中见到实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二十国集团农业部长会议在巴西库亚巴召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9月12至13日,二十国集团农业部长会议在巴西库亚巴召开,中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率团出席。

第一阶段会上,马有祥介绍中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民增收、科技装备支撑强化、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打造可持续农业粮食系统的实践做法,呼吁各方加大对农业农村资金、服务、人才等投入配置,加强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交流合作,畅通农产品国际贸易,共同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第二阶段会上,马有祥表示,“大国小农”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农情,中国政府坚持面向小农户,通过制度保障、科技赋能、服务带动、能力提升、金融助力等,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马有祥建议,加快研发适应小农户的农机设施装备,提升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延长增收价值链,增强应对风险挑战韧性,确保不让一个小农户掉队,助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减贫和消除饥饿目标。

会议由巴西农牧业部主持。二十国集团成员和特邀国农业部长,联合国粮农机构、美洲发展银行等国际和区域组织代表,以及二十国集团工商界代表、美洲农业合作研究所负责人等出席会议。会议通过《2024年二十国集团农业部长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02

农业品牌保护,如何有力且高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农业品牌建设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品牌受损会对整个农业产业链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保护农业品牌,不仅是保护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原产地信誉,也是维护农产品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农产品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业品牌化建设正步入快车道,各地农业品牌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成长。截至目前,全国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登记数量较2020年底增加36%,是历史增长最快时期,农产品“三品一标”影响力稳步提升。农业品牌建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兴起,农产品在享受广阔市场和销售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隐蔽、打击难度更大的线上侵权行为,这对品牌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品牌受损会对整个农业产业链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保护农业品牌,不仅是保护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原产地信誉,也是维护农产品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农产品的健康发展。

完善农业品牌目录体系、深入实施精品培育计划、支持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举措大力推动农业品牌政策框架的进一步完善,品牌根基愈发稳固,品牌营销的市场效应日益增强,品牌扶持的效果也逐渐凸显。

(农民日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有效促进食物新品种、新领域、新技术开发,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意见》提出3方面14项重点任务。一是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拓展食物来源渠道。巩固提升产能,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基础。积极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稳妥开发森林食物资源。大力发展饲草产业,增加草食畜产品供给。加快发展深远海养殖,科学开发江河湖海食物资源。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拓展食物开发新空间。培育发展生物农业,开拓新型食品资源。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开发食用菌食品。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食物开发质量效益。加强食物开发基础研究,加快育种创新,构建食物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三是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提升食物开发价值链。提升食物加工流通产业水平,推进食物产业集聚发展,提升食物质量安全水平,引导食物营养健康消费。(新华社)

03

实践动态

内蒙古丰产增收有良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走进内蒙古兴安盟乌兰哈达镇古城村,玉米长势正旺,不时可见植保无人机在农田上空来回穿梭,所到之处,阵阵白雾均匀喷洒在农作物之上。这是兴安盟为护航秋粮增产丰收,正在大力推广的“一喷多促”技术。

“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引进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后,每亩地能多种2000株左右的玉米,所筛选的品种成熟后含水量少,秋收时利用机械直接收获玉米籽粒,效率高、省工省时,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通辽市汇民盛丰农民合作社理事长马忠臣介绍。

单产提升是保障粮食丰产稳产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粮仓”,已连续6年粮食生产保持在700亿斤以上,2023年达到791.6亿斤,创历史新高。近10年来,内蒙古粮食增产中70%的增量来源于单产提升,且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河北沧州市坚持四个抓力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粮是全年粮食的“重头戏”,打赢秋粮丰收仗,对完成全年粮食目标至关重要。河北省沧州市农业农村局坚持将粮食生产摆在突出位置,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力抓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防灾减灾、秋收秋播准备工作等四个关键环节,紧盯各项关键措施落实,确保秋粮丰产丰收。今年全市秋粮播种面积857.9万亩,其中玉米820.3万亩,豆类、薯类、高粱等其他粮食作物37.6万亩,目前总体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一、抓好田间管理技术指导,为秋粮丰收把脉支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印发《奋战60天夺取秋粮丰收行动方案》,成立了6个夺取秋粮丰收包联指导组,在秋粮生产关键农时,全力以赴奋战60天,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做到秋粮丰收不到手、工作力度不放松。

二、抓好病虫害科学防治,为秋粮丰收保驾护航。一是及时准确监测预警。印发了《关于加强玉米南方锈病、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工作的通知》,强化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玉米病虫信息。二是系统科学技术指导。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融媒体平台、大喇叭、明白纸、科技下乡、技术讲座、培训会等多种形式,将病虫信息和病虫识别防控技术宣传进村入户到田。

三、抓好防灾减灾预警机制,为秋粮丰收遮风挡雨。紧扣防灾、抗灾、救灾三个关键环节,细化工作举措,精准指导服务,帮助农民因地因时因作物落实关键措施,提高农业系统防灾减灾救灾水平和能力,确保将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

四、抓好秋收秋播部署工作,为秋粮丰收做好准备。一是坚持早部署、强服务,确保秋粮颗粒归仓。二是坚持稳面积、保质量,确保秋播应种尽种。提前开展冬小麦种植意向调查,谋划制定冬小麦播种计划和工作方案,尽早将冬小麦种植面积任务落实到农户、到地块,确保冬小麦应播尽播,播种面积只增不减。(中国农网)

04

国际视

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显示——发展中国家渔业贸易保持快速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发布《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南南贸易》报告。报告认为,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南南贸易正保持积极增长势头,国际社会应采取切实措施推进全球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渔业合作,这对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显示,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业近年来保持蓬勃发展势头。2022年,全球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总产量达2.23亿吨,创历史新高。该领域贸易额达1860亿美元,比2012年的1140亿美元增长63%。在全球渔业贸易中,发展中国家表现亮眼。2022年,发展中国家在海洋渔业、水产养殖等领域的贸易额为843亿美元,比10年前增加78%。中国、泰国、秘鲁、越南、厄瓜多尔是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加工产品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出口国。

发展中国家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业贸易总量增加的同时,相关产品的附加值也在稳步提升。莫桑比克的岩龙虾、阿根廷的冷冻鳕鱼、摩洛哥的加工沙丁鱼、秘鲁的凤尾鱼等水产品正形成竞争优势,推动相关国家经济增长并实现出口多样化。(人民网)

“一带一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研修班开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0日,由商务部主办、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承办的“一带一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研修班在北京开班。来自博茨瓦纳、保加利亚、捷克、喀麦隆、摩尔多瓦、南非、斯洛伐克、土耳其和约旦的23名政府官员、农业专家和从业者在华开启为期14天的研修活动,学员们将对中国智慧农业发展与应用实践、中国农业现代化与粮食供应和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集中学习。此外,学员还将赴四川省,对数字农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进行参观考察。

此次研修班旨在介绍中国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经验,与学员分享中国在发展智慧型农业、绿色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等领域的成就,有效推动国家间的农业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路径。(中国农网)

05

数据洞察

大豆良种联合攻关十年成果丰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豆育种联合攻关组由盖钧镒院士担任首席专家,由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遴选优势科研单位和优势种业企业,共同组建科企结合的大豆育种攻关联合体,在基础性、公益性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攻关,加快突破性品种选育,满足产业迫切需求。国家大豆育种攻关联合体由67个成员单位组成,包括41所科研机构、9所高等院校和17家企业。

我国有14亿多人口,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实现口粮绝对安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大豆油料偏低的自给水平。2023年,我国总产量达到2084万吨,连续两年超2000万吨。但我国对大豆的需求量常年保持在1.1亿吨左右,有9000多万吨的需求量只能依赖进口。

2022年以来,大豆良种联合攻关团队共审定251个大豆新品种,其中国审品种89个。新育成品种中高油品种55个,油分含量21.5%-23.4%,高蛋白品种31个,最高达到47.76%。品种适宜种植区域覆盖我国东北、黄淮海、南方三大主产区。合农85、蒙豆1137、黑农84、齐黄34、郑1307、中黄301、中豆63等高产、高油、高蛋白、多抗大豆品种正逐渐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支撑我国大豆单产逐步提升,推动着我国大豆品种新一轮更新换代,育成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一半以上。(中国农网)

我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实施以来,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实现“四提升一改善”,即优质饲草供应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养殖规模化设施化水平持续提升、草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牛羊全产业链发展水平持续提升,草原生态不断改善。2023年,项目县饲草种植面积338万亩,较2021年增长2.7%;牛羊年末存栏1480万头(只),较2021年增长9.3%;牛羊肉产量26.6万吨,较2021年增长13.7%;牧民牧业人均牧业收入达到8876万元,较2021年增长15.8%;牛羊养殖规模化率比非项目县提高3个百分点,主要草原地区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为试点,试点工作启动实施近三年来,各地在饲草料供给、品种改良、生产方式转变、加工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做法,以“抓两头带中间”的全产业链理念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渐成共识。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打造现代饲草产业园,创建饲草中央厨房、饲草超市、智能化交易大厅,构建饲草料全链条社会化服务体系,应急饲草年储备能力可满足100万羊单位一个月应急饲草需求。

会议强调,牧区集生态脆弱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于一体,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是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地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和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各项工作,提高牛羊等草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农民日报)

图片 | 网络

清研智谈

清研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