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芙的经典之作《到灯塔去》,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
1927年,这部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一经出版,就在世界文坛引发了强烈的反响,第二年还荣获了法国费米娜奖(法国著名文学奖之一)。
《到灯塔去》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意识流手法,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人生画卷,描绘出人生诸多的无奈与悲哀。
其中蕴含着4个令人深思的人生悲剧,越早认清,我们的生活就越能少些遗憾。
01
深陷等待的漩涡
等有时间,等有钱
诚如尼采所说:“许多人浪费了整整一生,去等待符合他们心愿的机会。”
人这一生,大部分人都在等,等有时间,等有钱,可有时间的时候没钱,有钱的时候又没时间。
是以,很多想做的事,想实现的目标,都只是想想而已。
《到灯塔去》中的拉姆齐先生一家,便是如此。
全家人到海边去度假,6岁的儿子詹姆斯一直都想要到灯塔去,那是他很久以前就梦寐以求的。
母亲答应他:“如果明天天气好的话,就可以去。”
詹姆斯因为母亲的话而兴奋不已,仿佛去灯塔已经是铁定的事实,只差一天,他就可以达成自己的心愿了。
母亲也为去灯塔做足了准备,他们还给灯塔守护人准备了各种要送的东西。
可是到了第二天,灰蒙蒙的天空一直没有放晴,詹姆斯终究没能去成灯塔。
拉姆齐夫人安慰着詹姆斯:“还有别的日子,等天气好了,再去。”
可是詹姆斯这一等,就是好多年。
多年后,詹姆斯早已长大成人,他和家人终于去了灯塔,但他对灯塔早已失去了曾经的向往,没了期待。
现实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18岁的时候,看上一条唯美的裙子,有点小贵,没舍得买。
30岁的时候,衣柜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裙子,却再没了当初穿上时的雀跃,而且买再多的裙子,看起来也没有当初那条美。
逢年过节想回家看望年迈的父母,却因囊中羞涩一推再推……
总以为来日方长,想做的事,什么时候都可以做,等有时间再说,等有钱再说。
殊不知,等待往往是拖延的借口,若总是等待完美的时机,可能永远都无法迈出那关键的一步。
要知道,人生从来不等人,时间,更不会等人。
盲目的等待即是对生命的浪费,它让机会从指缝间溜走,更何况,很多人或事,一旦错过了,只会留下无尽的悔恨。
02
求不得,放不下
萧伯纳曾说:
“人生的苦闷有二,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二是它得到了满足。”
很多时候,我们拼尽了全力,却依旧事与愿违,想要的得不到,想放的放不下。
灯塔之行被取消,詹姆斯郁闷不已,他想出去玩,散散心,可拉姆齐夫人却将他关在家里,让他好好学习。
后来,詹姆斯怀着满心期待亲手做了一张渔网,想要去海边捕鱼,然而,哥哥不经意的举动却不小心将其弄坏。
事事不顺的詹姆斯,想要独自安静一下,但身边兄弟姐妹们总是喧闹不止、嘈杂不休,他们的欢声笑语令他愈发烦躁。
事实上,求而不得,才是人生常态。
一如拉姆齐,身为哲学教授,他一直想要发表自己的学术论文,得到自己想要的名声,可始终没能如愿。
一如拉姆齐夫人,她热爱文学,却只能整天围着丈夫和孩子转;她渴望家庭和谐,却无法阻止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一如画家莉莉,一直想要画出心中的画,却始终画不出来。
想要的太多,能得到的太少,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命运就是这样,给你点甜头后,总要给你更多一点的苦头。
我们这短暂的一生,匆匆向前。
降低期望,学会接受,懂得释怀,放下执念,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尽情做自己就好。
03
一辈子围着他人转,为别人而活
蒙田曾说过一句话:
“在所有的缺点中,最无可救药的是轻视我们自己。”
很多时候,人总是习惯在自己之外寻找生活的重心,而把自己当成一个陪衬。
拉姆齐夫人就是这样一个人,她习惯了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照顾家人、满足丈夫的需求上,几乎失去了自我。
她的丈夫拉姆齐先生是一位学者,于是,她致力于支持他的事业,并努力维护他的情绪和自信。
她常常需要忍受在学术追求中遭遇挫折,而导致情绪低落的丈夫。
对于孩子们,她关心他们的成长、需求和情感,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温暖、安全的环境。
无论是解决孩子们之间的争吵,还是陪伴他们玩耍、学习,她都全身心投入。
家里经常会有客人来访,拉姆齐夫人会精心准备宴会,从食物的准备到场地的布置,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聚会上,在与客人的交流时,她优雅而有亲和力,每个和她相处的人都感到无比舒适和愉快。
然而,拉姆齐夫人照顾到了所有人,却忽略了自己。
她明明喜欢看书,却总是被琐事缠身,她明明比拉姆齐先生更优秀,却只能围着他转。
拉姆齐夫人的一生,被丈夫、孩子捆绑着,直到50岁的她,对着镜子,看着白发苍苍的自己,面颊松弛。
拉姆齐夫人的一生都在为别人的幸福而努力,她将家庭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可是,有那么一些时刻,她也会感到“她的身体、她的生命、以及世界上所有人的生命都变得虚无缥缈。”
她也会觉得自己被束缚了手脚,动弹不得。
事实上,人这一生,最应该以自己为中心,最应该取悦的,也是自己,这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因为,如果我们自己都不重视自己的话,就很容易在生活中失去方向和目标,别人也不会真正重视我们。
04
活在自己的恐惧里,止步不前
罗曼•罗兰曾说: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人生最重要的品质之二,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以及一往无前的勇气。
一个缺乏信念和勇气的人,哪怕有再多的知识和能力,也只能是活在自己的恐惧里,止步不前,规规矩矩地忍受世界强加的一切。
在《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先生是一位严肃的学者,他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和事业有着极高的期望。
但同时,他也充满了自我怀疑和恐惧。
他害怕自己无法在学术领域取得足够显著的成就,担忧自己的想法不够完美、成果不够出色。
以至于他一直在自我设限和犹豫中徘徊,无法坚定地迈出探索的步伐。
与之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一个人,她是位有着远大抱负的画家——莉莉•布里斯科。
莉莉渴望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感受,但她一方面担心作品无法得到认可和欣赏,害怕被批评和否定。
她试图描绘拉姆齐夫人和周围的场景,却总是被各种思绪干扰,纠结如何在画布上展现,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完美。
另一方面,受到社会观念和传统对女性角色的束缚。
在那个时代,女性从事艺术创作并不被广泛认可和支持,因此,她时常对自己的选择产生动摇。
所幸,最终,莉莉在重新审视自己未完成的画作时,终于找到了突破的灵感和勇气,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自我超越。
这个世界从不缺有梦想的人,缺的是逐梦的决心。
通往梦想的路上困难重重,他人的质疑、对我们自身能力的要求,种种阻碍试图逼迫我们放弃追寻。
很多人往往因为内心的恐惧,早早就放弃了。
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自己制造机会,绝不能愚蠢地坐在路边,等待有人经过,邀请你同行。
人性有诸多弱点:盲目等待、求不得放不下、失去自我、因内心的恐惧止步不前。
总以为时机未到,把梦想寄望于未来;总在欲望中挣扎,想得到的太多太难;总围绕他人打转,为别人而活;总因内心恐惧,在原地踏步徘徊。
虽然等待并非全错,但在等待中,人应主动争取;
虽然欲望不是祸端,但欲望面前,人要懂得平衡;
虽然付出不是过错,但付出时,人要懂得留几分爱给自己;
虽然恐惧不是绝境,但恐惧之中,人也应该勇敢突围。
人生的苦难与变幻,本就是常态。
读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有时候觉得,那灯塔就像是我们的梦想。
你我皆凡人,生活瞬息万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寻着灯塔发出的光亮,慢慢抵达人生的尽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