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要没有确凿证据,只要别人不承认,那么别人的言行是否带有恶意,就永远只是猜测而得不到证实。
特别是当别人好像以关心你的态度来劝说你时。
不论对方言行是否是恶意,给我们带来了不舒适的体验则几乎可以确定,故而,比判断别人言行动机的善恶,更加重要的是当下适度回馈我们的真实体验。
例如,我们可以说:“我不能确定你这样说我,是故意为难我,还是真的为我好,可是你这样说令我现在真的非常不舒服。”
面对这样的回馈,只要对方人格不太病态,基本可能保持沉默或知难而退。
如果他们依然喋喋不休或者恶语相向,那几乎就可以确定在这个时刻,他不是情绪失控就是恶意攻击了。
你就可以凭借你对他和你自己的了解来给出第二次回应。
判断别人是恶意或善意的目的是选择以相对匹配的方式回应,而不是说如果别人的言行带有善意,我们就要认同和屈从他。
面对别人的善意规劝,一个人依然能坚持自己的确信和自我认同是更可贵的品质。
至亲在重大事件上规劝我们,很多是出于他们的善意、自恋和焦虑,这就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给予恰当回应,且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至于是否是你自己想要太多,并不太重要。
只要你不因想太多而严重攻击他人,破坏基本的人际关系,只要你不因想太多而严重内耗、情绪失控,那么,就把这种多思以个人特质接纳下来,而没必要强行根除。
最后,事实有时可能真的很残酷,别人的恶意和权力的不平等昭然若揭,我们依然要有耐受和应对他人恶意与不公的能力,用最具有适应性的方式自我保护,权衡利弊后再做出反应。
例如,面对一个极为冲动和狭隘的人,你就没有必要和他硬刚到底,远离或许是最佳选择,把精力用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
——袁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