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为2024瓶行宇宙现场分享
气候议题在今天的热度其实并不低。
刚刚过去的炎热夏天,让我们不得不直面我们所面临的气候危机。减碳、企业ESG,正在成为时代新的热词。但当提到生态问题、人类危机,你脑中浮现的是不是还是远方的北极熊,和逐渐融化的冰山?
普通人和气候议题中间,似乎总还是隔着几层壁。
那当有一个大学专业专注于研究气候变化和生态问题应对时,猜猜它的研究对象会是些什么?
在央美,有一个专业,叫做“危机与生态设计”。不同于它名字所传递的“硬核感”,在这里,学生们研究的对象可能是炸鸡、海鲜,也可能是新疆特色食材,和景迈山茶。学生和基金会、在地居民合作,探访土地背后的自然与社会议题,并以此找到回应危机之法。
在同一个学院内,和这个专业并行的其他方向是,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时装设计等。在大学专业选择“实用为先”的当下,这个专业或许显得既接地气又不接地气。
在今年的瓶行宇宙社会创新节上,这一方向的发起人景斯阳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她与学生们在课程之外的公共探索。这或许也可被看作中国年轻人正在如何面对 21 世纪危机的一个切面。
下文是景斯阳老师的现场分享记录。
我叫景斯阳,在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学院任教。今天,我想分享的是,除了教学以外,我还在做些什么。
在央美,我们开设了全国首个专注于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问题和生态问题的方向——危机与生态设计。2020年疫情期间,我们启动了Eco-Vision Plan 生态远见计划,一个创新的平台。
为何关注危机与生态设计?
很多我的学生,或者很多小伙伴都会问我:诶?老师你为什么会感兴趣这样的一个方向?为什么会感兴趣气候变化或者是可持续设计?
其实对于我来说,这样的方向也是从我自身的经历缘起的。我在设计领域的学习背景比较多元:从建筑学,到景观与城市规划,再到设计研究。
最撬动我来做这一系列研究的起点,发生在我刚到美国上学的时候。入学第一周,老师并没有让我们直接开始上课,而是带我们去了 field trip(野外考察)。我们坐着景车去看了好几百米的垃圾山,是纽约最大的垃圾山,让我感觉非常非常的震撼,因为很远就会闻到恶臭的气味。
这种体验让我对美国是怎么样处理垃圾的产生了好奇,除了垃圾站,我平常很少见到真正的垃圾的末端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我到美国的第一周就开始有这些经历。
老师还带着我们去到一些土壤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地区,那些地方要求我们穿好各种各样的防护。这些实地考察经历使我深思,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也正是这些经历激发了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在2018年我回国后,促使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了危机与生态设计这个新的方向。
从什么视角去切入研究
生态远见计划是我们的一个平台,那我们会从什么样的角度去切入研究生态问题呢?
我们会关注一系列话题,包括食物系列、雨林&海洋系列,生态&生物诗学系列,未来材料系列和空气&能源系列等话题,当然这些也会互相穿插。
具体举一个例子,当我们以食物为一个切入点时,会做哪些内容呢?这是我们前两年的一个周期性研究。
为什么从食物去切入呢?
其实这样的一个议题也很有意思,我在前四五年开设课程的时候,学生们也会问我:“老师这个气候变化与我有什么关系啊?” “海洋污染又与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生存在海洋旁边。”
其实是因为大家都是干饭人,都热爱美食,都愿意从美食当中去进行自我疗愈或者是放松解压,所以我们选择从食物开始,让大家去了解食物背后有关生态、有关健康、有关供应链等等方方面面的研究。
为了推进生态远见计划,我们从三个方面切入。
展览:餐盘的背后是一个星球
这段时间正值央美毕业季,很多校外来的朋友会纷纷前来参观央美的毕业展。
展览不仅是展示艺术与设计作品的平台,也是我们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去年,我们策划了名为“生态远见计划”的展览,召集了全球有关生态、可持续并融合最新科技的艺术作品和设计作品来到央美的美术馆,进行了全球性的议题交流。
其中也有关于食物系列的议题,例如牛肉背后的故事、餐桌上的第三自然,以及餐桌上的星球计划。大家吃的这个小的盘子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星球,涉及到了资源、土地、劳动力等等。
我们还和《卷宗 Wallpaper》杂志合作举办了一个小展览,坐落于阿那亚的卷宗书店。
之后,我们可能也会跟不同的机构合作。这是目前和左靖老师的合作,探讨食物相关的议题。我们希望通过公众策划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食物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在上海的新天地,我们在一个商业氛围浓厚的空间举办了展览。
这个展位毗邻各种服装店和可持续消费品牌,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路过的消费者能够了解产品背后的生态与社会影响。例如,我们将展示形式创新成沙袋的形式,吸引小朋友和家长的互动参与。
同时,我们也会做在地性食物的研究。这是新疆双年展的一些内容。
艺术项目:透过物品去发问
在第二个方面,我们致力于开展众多艺术项目,尤其是那些深植于本土文化和环境的项目。
我们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开展的项目专注于海鲜的追溯问题,探究我们所食用的海鲜背后的完整食物链。许多人可能都并不了解他们所吃的食物的来源。
我的关注始于疫情期间,那时我注意到,我们想办法从某个地方购买的食物,与地域特性紧密相关。所以我开始思考,比如我吃的这条鱼,它究竟来自黄河,还是北京周边的某个农场?这背后的问题包括养殖方法、是否使用了药物、是否存在伦理问题,以及我们对食品新鲜度的了解程度。
再比如说这个项目是我们跟粮食基金合作,在云南景迈山开展的一个项目。
景迈山在去年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它的一个特色就是有很多少数民族在这里世代居住,比如布朗族、傣族。
普洱茶则是该地区最著名的产物,它的生产特色在于其独特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包括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普洱茶的生产和生物多样性有着非常强烈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仅会改变普洱茶的味道,甚至可能使其失去独特的价值。
因此,我们与当地居民合作,探索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恢复生态多样性,以保护并延续景迈山的文化遗产。
接下来这个项目也很有意思,是我们与一个国际的工作坊合作的项目。这个工作坊的合作对象是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
[编者注:该国际工作坊为“动物理想家”国际联合实践营。在国际实践营活动中,来自央美术学院等22个国家的师生共同参与,为红山森林动物园园区规划、视觉系统、动物场馆、服务体验、自然教育等提供解决方案,从而打造出动物们的理想家园。]
在举办工作坊的时期,中国刚提出了双碳政策和碳交易平台,我们思考了动物在自然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动物园的新使命。基于此我们把碳交易平台建到了动物园,将动物产生的有机物质,如产生的粑粑和脱落的毛发,转化为体验和交易的环节。
教学改革:炸鸡与劳工问题
目前,学院正处于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其中一项显著的成果是我们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往,学生可能在整个学习生涯中只专注于单一领域,如平面设计或工业设计。改革后,我们提供了十几个研究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交叉学科思维。
在众多课题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气候货币计划:食物图景”系列课程。该课程以食物作为研究的核心,将其视作一种货币,探索食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那我们是怎么开始的呢?第一节课我们让同学们去选择一个他们特别喜欢吃的食物。例如,一位同学选择了研究炸鸡,因为他认为麦当劳炸鸡特别好吃。他深入挖掘了其美味背后的因素,发现是因为使用了棕榈油,进而他转向研究棕榈油生产所涉及的生态和劳工问题。
另有同学对藻类感兴趣。藻类不仅在设计领域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还是一种营养价值丰富的物质。因此这位同学就研究了藻类作为解决全球饥饿问题的一种潜在方案,探索如何利用藻类开发相关产品套装,为像非洲难民这样的群体提供一种很可以快速饱腹,并且有营养价值的食物。
还有同学运用 Style Gan AI 算法研究小麦的生物多样性问题。研究发现,尽管历史上人类食用的小麦有超过 60 多种不同的品种,但现在这一数字已大幅减少至 6 种,揭示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重性和背后潜在的危机。
还有的同学探讨了食物与面料的结合,以及食物如何影响国家 GDP 和对外贸易等问题。
还有一系列比较有意思的课程,名为“食物地理学,从细胞到元宇宙”。
这个系列是我们希望探讨每一个议题时,比如在探讨食物的议题时,可以采取多尺度的研究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食物在餐盘中的直观呈现,更深入到分子层面,探索食物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中医对食物的理解。更进一步地,可以扩展到房间、社区、城市,乃至全球范围,最终触及元宇宙的广阔视野。
以下是我们的研究的一些成果,这些成果也在伦敦设计周等等展览中展出。
最后要分享的议题是,我们以新疆为研究背景,与新疆艺术学院合作,探索新疆地区独特的食材及其创新应用。
在课程开始前,我们与新疆艺术学院的教师们共同研究了新疆各地区的特色食材。
课程过程中,有的同学针对枣树基皮革做了研究,利用新疆当地的枣树枝条开发了新型皮革材料。
概要之外
今天的分享更像抛出了一个个引子。许多项目受限于时间,尚未来得及展开。
但我们已经将这些研究成果整理成了书籍,供感兴趣的朋友深入了解我们的项目。
我们也对未来合作的机会持开放态度,并衷心期待与热爱可持续食物设计领域的同仁们交流与合作。
我们即将出版一本新书,名为《后碳背景下的食物系统与未来生态》。从目录可以看出,这本书不仅关注食物本身,更将可持续食物设计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探讨食物与万物、身体文化、生态系统、社区以及可持续行动的多维关系。
我们期待与各界朋友产生更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生态与设计领域的创新发展。
谢谢大家。
瓶行对话分享者
景斯阳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危机与生态设计方向召集人,Eco-Vision Plan 发起人。景斯阳毕业于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并曾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求学。她关注气候变化、黑天鹅事件频发的语境下,如何用跨领域的设计创新作为媒介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并对危机进行减振。她的研究领域是潜行科技下的危机设计、智慧城市、生态与生物材料设计。此外,她还关注并研究未来设计教育的新常态以及未来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
延展阅读
《当代设计大家访谈录》丛书3册
“从空间到地方”系列展览 | 食物图景:餐桌上的第三自然
气候货币计划:食物图景
编辑&排版志愿者
小珂
不断解锁人生体验
此次系列内容由志愿者协助完成,
谢谢小珂的投入
论坛召集人 | 梁亮
策划 | 麒麟
讲者对接 | 漫倩 Nicole
活动执行 | 绵绵 诗露
设计 | ali 蓁蓁
校对 | Celia
编辑 | 短短
关于 2024 年瓶行宇宙社会创新节:
更多瓶行对话内容:
扎琼巴让:20 年,关于一位牧民如何「回家」的故事
评论尸:钱多事少离家近,中国人几十年来的一场幸福终局幻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