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说长春丨记忆中的贵阳街

作者:李明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长春贵阳街,在老长春人眼里似乎有点像今天的桂林路,但不同于八九十年代仅靠卖服装火了的贵阳街,虽然不能跟当年第一街长江路并肩,但也算是人头攒动商业集中的热闹地。

如果时光能够穿越,你从当年号称”长春第一高楼“的二商店走出来,避让过北京大街上“拖着挂车的摩电”(有轨电车),踏过铺设在枕木上的铁轨,便转进热闹狭窄的贵阳街。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马路两边店铺渐渐多了起来,日杂店、卫生所、修理“无线电戏匣子”的档口,挂一个幌子的小吃部,叫你馋得直流口水的灌汤包、黄面饼子、油炸糕……还有蹲在路边卖瓜子,烤地瓜,投机倒把摆地摊的,大声吆喝3分、5分冰棍的老太太,操着南方口音焊洋铁壶、修理白铁锅的小炉匠,林林总总人声鼎沸。

感觉这条街好像永远逛不完似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明东老师油画作品↑】

周末节假日更是人挤人,本来就狭窄的街道,被那些进城送菜的马车,拉脚运货的“倒骑驴” ,拥挤在菜床子前抢购蔬菜的主妇们更充斥的水泄不通。而最诱惑孩子们的地方,要数那间屋地比马路还矮的副食店,因为橱柜里有裹着玻璃纸的水果糖,油漆脱落的木板架子上或许有几只国光苹果和酸秋梨。以前人们的生活清贫枯燥,逛街也自然成为乐趣消闲。或许这就是传说的夜市、最早的步行街。

商业风水轮转,今天的贵阳街虽已失去往日的市场氛围,但老街的往事却依然在老长春人的记忆中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李明东,长春文史爱好者,长春美术家协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会员,部分图文作品参展获得过奖项,并被博物馆收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景材料:

谈街说路丨贵阳街丨李春昌

贵阳街,是满铁附属地上跨越头道沟的一条街,北起吴淞路,南至北京大街。始建于1921年,原名东一条通,不知哪年又重新命名为大亚通,1946年将其更名为贵阳街。

1907年,满铁附属地开始建设。1908年时候,贵阳街位置上,还是头道沟,两侧大片土地还是菜园地,也曾经叫过东公园。从1910年开始规划这里的街路,最初只有东一条街至东三条街的向南延长线从这段头道沟穿过,通向朝日通。1915年时候,贵阳街附近才在地图上出现完整的街路形状。

1932年时候的贵阳街,在地图上还叫做东一条通,这时候的贵阳街还是被头道沟分作两段的,中间以桥梁相连。

1935年时候,为了改善附属地南部整体环境,进行商店街的建设,将西公园(今胜利公园)东墙外至日本桥通(今胜利大街)一段头道沟改为暗渠,从此贵阳街上的桥才改做了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池宫城晃先生摄影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贵阳街北京大街口景象。↑】

大亚通是满铁后期以及“新京”时期的著名日本商业街,素有“不夜街”之称。街上日式商铺密集,大亚通两侧的胡同里,多为日本人经营的饭店、旅馆、妓院。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各种摊床五花八门,鲜花果品、鱼肉熟食、饮料名酒摆放整洁,光彩夺目,香气四溢,热闹非凡。

经历日本投降东北光复和长春解放之后,在新中国新社会条件下,居民生活稳定和谐,贵阳街依旧是附近的商业中心。

1980年,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从东一条街到贵阳街,形成了马路市场,主要经营项目有服装、鞋帽、针织、衣料、小百货等等。经营者除了国有和集体企业外,更多的是个体工商户。市场以货源广、款式新、经营活、应季性强等著称,更能按照现代青年人和独生子女注重衣着的心理,大量购进和销售应季适时的各式西装、童装、连衣裙、牛仔裤、夹克、风雨衣、太空服及各种衣料等,满足他们的需求。当时的购物者人流如织,摩肩接踵,胡同里也是人流涌动,各样商业网点花样翻新,招徕顾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贵阳街马路市场,池宫城晃拍摄,上世纪八十年代贵阳街。↑】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内商业场所逐渐增多,贵阳街部分地段拆旧改新,这条马路市场最终消失在新建高层或多层建筑的身影之中。

【胡同长春】编发长春记忆图文,欢迎阅读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