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梁教授简介
王海梁,耶鲁大学化学系教授,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电化学催化的研究。通过金属配合物和纳米碳材料的耦合,创制出一系列的异相分子催化剂,包括首个可以有效地把二氧化碳还原为甲醇的电催化剂。课题组在过去几年深入探究了该反应的活性位点,催化机制,反应扩展,和器件构筑,为解决能源和环境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的化学基础。
专访王海梁教授
是什么促使您申请“2024年Carbon Energy金茶花奖”?这个奖项在哪些方面有助于您的职业生涯发展?
是在主编的朋友圈看到的。觉得很适合我申请,甚至一度得意忘形到觉得这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科研做得还可以,过去十几年有幸大量参与了国产期刊的学术工作,关键是还没到四十岁!感谢王昕的提名和大力推荐。感谢Carbon Energy的认可。
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您在电化学催化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此外,您能与我们分享一下您从事这一特定研究领域的契机吗?
主要关注一些和能源环境相关的小分子转化反应,比如二氧化碳还原。主要研究内容是探索新的反应过程和产物,理解生成新产物的反应及其竞争反应的机制,并最终实现反应路径的精准控制和目标产物的高效合成。
您如何评价您团队在二氧化碳还原为甲醇的电催化剂方面的工作?
算是比较幸运吧,我们最早发现了酞菁钴可以有效地催化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到甲醇的反应。到目前为止这是仅有的一个(或几个)被世界各地多个实验室成功重复的二氧化碳到甲醇的电催化剂。过去五年我们课题组致力于该催化反应机理的理解和性能的提升及扩展,可以说一直引领该方向的研究。近期有越来越多的课题组进入这个研究领域,希望可以在相互竞争和合作中更快更好地回答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
您认为您的研究成果在解决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没有扮演什么角色吧,希望将来能够是一个有正面作用的角色。我们实验室每个科研工作的立足点是对基础化学有所拓展,哪怕只是在不起眼的边边角角。每一次的拓展随着每一篇论文的完成而完成,并且可以随时接受检验。至于应用的事情,没有办法在较短时间内进行评价。
您认为年轻科学家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这个问题我有点回答不上来。我自己的职业生涯就没有很好的规划。我觉得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干一行爱一行。眼前的工作先踏实完成,得空就琢磨怎样做得更快更好或者做点别的什么。选择和实力也不知道哪个更重要,努力点(但不是卷工作时长!)总没错。
根据您的个人经历,您觉得做科研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核心能力?您都有哪些好的习惯与方法?
我觉得对细节的把握非常重要。包括了分析思考时候对细节的把握,既能够洞见隐藏于细节之中的问题和结论,又不拘泥于无关紧要的细节而影响效率。也包括了实验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握,高度可重复的实验操作既可以提高速度,也是实验结果可靠性的有力保证。
您有多篇文章入选封面或热点文章,并获得广泛报道。能否和大家分享一下您在文章发表和投稿方面的经验或体会?
对我来说科研的乐趣主要在于实验的设计和数据的分析理解(十年以前还有做实验的乐趣,后来可耻地退化了),文章写完以后乐趣也就基本结束了。投稿的过程相对比较痛苦,虽然有时候也会得到审稿人和编辑的启示与点拨。努力投稿的目的是想让自己的论文被更多人读到。如果不以论文发表的杂志作为评价论文水平以及科研成就的主要标准,投稿的压力会小很多。
在您眼中的“好文章”有哪些特点和要素呢?
就我涉及的领域来说,我觉得有新化学的都是好文章。有些没有新化学的文章,比如涉及工程应用的,也很有意思。我个人不太喜欢的文章是那种对一个已知体系稍加改变,然后模仿前人的研究堆砌数据结果。乍一看研究手段全面工作量也大,但是仔细一看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甚至得出的结论都是在仿制。我觉得这样的文章是对科研资源的浪费。
▲首届Carbon Energy·金茶花奖颁奖
关于“Carbon Energy”
Carbon Energy(《碳能源(英文)》)由温州大学和Wiley携手创办,聚焦清洁能源、光电催化、新型碳制造、碳减排等领域,旨在成为国内外优秀科研成果展示的高端平台、国家重大科研战略的助推器和广大科研工作者喜爱阅读的科研工具,立志成为未来“碳时代”高影响力的学术旗舰期刊。
Carbon Energy2019年创刊,同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连续两年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连续三年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2和2023年入选中科院材料科学一区期刊,相继被DOAJ、CAS、ESCI、Scopus、SCIE、INSPEC、CSCD等收录,2024年获得第三个影响因子19.5。
Editors-in-Chief
Shun Wang (王舜)
温州大学
Associate editors
Xin Wang (王昕)
香港城市大学
Jichang Wang (王继昌)
温莎大学
Nicola Pinna
洪堡大学
Cheng Zhong (钟澄)
天津大学
Yifei Yuan (袁一斐)
温州大学
Xiulei Ji (纪秀磊)
俄勒冈州立大学
Jr-Hau (J.H.) He (何志浩)
香港城市大学
Jong Hyeok Park
延世大学
Zhengyu Bai (白正宇)
河南师范大学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carbonenergy_ce@wzu.edu.cn
编辑 | 金罗曼
审核 | 李 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