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作者 / 姜天涯 顾 筝

这不是一份爬山指南。 看过了网上太多的梗,甚至真的在山上看到了年轻人吸氧气的玩梗行为。本以为这次采访是搞笑大全,没想到,我们采访到的都是上海市民的人生故事。 也许,一座人造山的意义,超越了山本身。

01

双子山自开建起,就一直自带笑料。

就连我们在采访前,也总在揶揄:红景天吃了伐?

整个爬山过程欢欢乐乐:有五朵金花阿姨定好了自己的dress code——红色上衣,白色下装。这是她们每次出行的规矩,“总要有一套衣裳是一样的,拍出来照片好看。”登顶拍照的时候,脚抬起的高度也要调整到一致。她们是同事加朋友的关系,最小的63岁,最大的76岁,“看勿出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照动作要整齐划一

“3点钟出门,3点50分山也爬好了。”74岁的王阿姨发出感慨。她住在龙华,3点叫了一辆差头,10分钟到公园门口。“我本来想山还要高,(实际)太低了,太低了。”

上山口贴心地放置了公益登山杖,大家看到的第一反应都是“哈哈哈哈”“太搞笑了”,有一对爷叔阿姨拿着登山杖摆起了pose,“像不像爬得很辛苦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看到登山杖的反应都是“哈哈哈“

但身体都很诚实地拿了一根

不过真有人爬得很辛苦。从杨浦中原坐了三部地铁过来的阿姨爬出了汗:“哎哟,关节吃不消,格勒格勒痛,不过总算爬上来了。”因为关节不好,阿姨已经多年不爬山了,这次来,是因为“上海有山了,总归要来

和其他人结伴同行不同,70岁的宦阿姨是一个人来爬山的。

她住在耀华路,一路走了40分钟到达双子山,再花20分钟爬上山。

她想着自家门口的山,要趁早来打打样。以后朋友们如果想来,她可以带他们爬。

对她来说,这个山很好爬。“我本身就欢喜搞运动,所以我觉得爬山没啥。”

“从三年级、十几岁的时候,就在上海打篮球,到外地也打篮球。我就是很喜欢篮球的。”

“现在打不动了,到底70岁了。”

现在不打篮球了,宦阿姨还是每天早上跑上七八千步,身体素质过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8米的山对宦阿姨来说小菜一碟

对宦阿姨来说,48米的双子山到底不能和年轻时爬的山比。“阿拉老早待在山沟里的,三峡大坝那里的山沟,难爬嘞。这里还有平路,还有楼梯。那边纯粹是原始的山。没有(台阶)。阿拉埃辰光小姑娘,年纪轻呀。”

1971年,还是小姑娘的宦阿姨到宜昌支内,直到2000年才回到上海。

“十七八岁就出去了,就生活在山脚下面,阿拉等于像一个部落一样的,吃喝拉撒就在这个村子里面。礼拜天没事,老枯燥的,就爬到山顶上去。”

“山顶上很舒畅,头顶蓝天。几个小姑娘,(在山上)瞎喊八喊,很舒服的。”

在那个年代,宦阿姨乘长江客轮往返上海和宜昌。

“那时候只有三十几块工资,阿拉还好节约下来,每年要到上海来探亲。老早‘东方红’客轮,我们一年总归要坐一趟的,一趟船要五天四夜。”

“不要太残古(惨)哦,上海大头菜也要带,啥都要带的去。”

想起还是小姑娘时候的日子,宦阿姨有些心酸。但回忆里的山却是上海不能及的。

“那我肯定觉得还是三峡的美。”

双子山的那一头是上海的高楼。三峡的那头,还是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子山的一头是高楼

“那边没风景的,(对面)还是山。当地农民都是(在山上)喊话的,‘诶,*娃子’,都是四川话嘛。我们厂就在这里,旁边马路过去就是葛洲坝电厂。你们没去过,这个山真的想象不出来哦。”

前一天的同学聚会,上海的同学让她组团去宜昌。宦阿姨心里已经做好了行程。

“到宜昌去玩了以后呢,乘邮轮到重庆,再乘卧铺到上海。”

“我想到重庆去,看看轻轨什么的。”

02

范爷叔也是一个人来爬山的。79岁的他算是先头部队。“我先来做侦察,30号再带一批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爷叔身穿格子衬衫

精神抖擞地来爬山

侦察什么?“看道路怎么走,有没有卫生间,年纪大的要用卫生间的。我看了一下,地铁3号口出来右转就有。再找找吃饭的地方。”

范爷叔要带着来的是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的邻居,他们住在宝山庙行,但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宝山人。

“我老早住老北站的,三号线轨道改造的时候,迁到宝山去了。1997年4月26日,是搬脱的日子。”

“记得这么牢?”

“我脑子还可以。”

“动迁到庙行的辰光,我还算年轻,就想着把一道搬过去的老人们组织起来,互相帮助,搞些有利身心健康的活动。因为上海市区可以白相四川路、南京路,那边没啥白相的。”

范爷叔个子小小,但看着精力充沛,一路走到入口处的路上,也不见喘。“网上说6层楼高。没问题。我觉得爬山只要吃得消,就好,它是一种有氧运动。我平时出去旅游,也欢喜爬山,小辰光欢喜长跑。”

虽然双子山所在这一块区域没来过,但世博馆那一片,范爷叔在世博会期间去过。

“相当好,比浦西好得多了。”他是66届高中生,毕业分配在东方明珠脚下工作。“做翻砂,每天6分钱摆渡去上班。过去大家都不愿到浦东来的,现在变化大得一塌糊涂。以前浦东没山的,只有过了东海大桥,跑到大洋山小洋山,现在这座山造得邪气好。”

03

一直表达“邪气好”意思的,还有洪爷叔,他一直用“真不错”、“蛮好蛮好”来评价双子山,以及整个上海。

碰到他的时候,他正在观景平台上打视频电话,给老婆看远处的中国馆(中华艺术宫),“阿拉之前来过的,给她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在这个观景位置碰到洪爷叔的

洪爷叔也算是先头部队,这天他没有预约,一个人先来试试,准备回去再问问老婆要不要来看。

“你从哪里过来?”

“我从美国纽约过来。”

洪爷叔今年76岁,20多年前就因女儿外派到美国工作,而一同出了国,之前相隔几年会回一次上海,看看屋里向,看看家人。这次是隔了5年再回来,在网上看到双子山开放,就来爬山。“上海真不错,真的不错。”

他住在吴中路附近,地铁坐到静安寺再换7号线。“我住的地方交通相当便当,上海交通老便当的,比美国便当。”

“想回上海伐啦?”

“回来应该讲不大可能,只有难般来看看,家里房子看看。上海亲情感好,人情感好。”

04

人造景观也是景观。对不少市民来说,双子山是一个新的去处,可以连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多是结伴来爬山的

上班族张小姐和Lily这天调休,晚上在边上看演唱会,就约了下午一道来爬山。

“知道(是人造山),很早就听说了,4800厘米,花了21亿。”

“就看看叫,21亿有多震撼。”

“蛮好的。因为的确是市中心嘛,我们刚才说,总归比佘山要近一些。”

“再说这里世博会的时候,我们也来玩过。现在再一次来,又有一种新的感受。”

“今天天气特别好,我们同学也都在说,有点像澳大利亚那种风景,蓝天白云。也可以看到三件套、东方明珠、卢浦大桥。”

市中心多了一座山,Lily觉得给了人一个踏青出门的新去处。

“也由于这个契机,我跟她从不认识到认识,我们今天是第一次认识。”由于有共同的朋友组织聚会,俩人在这一天方才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景平台上

大家休息一会,像郊游一样

也有人认识了近60年。

在观景平台上,5位60多岁的小学同学正坐着歇息喝水,其中4位阿姨,1位爷叔。

“人家讲吃保心丸了哦,侬勿要扎台型,阿拉都老了。”老同学间打趣道。

“云南多少山(都爬了),格是小儿科。”

这组小学同学还不知道双子山的高度,问我们山有多少。

“48米啊?小唻。”

“我前头还讲有100米。”

“48米就等于人家屋里向6层楼、9层楼房子。”

“伊格黄金地段,给倷造只山,蛮好了。要格能想的呀,黄金地段,造房子房价要多少啊?”

“最主要运动场所有了,就有个地方好白相相,聚聚会。”

对这5位爷叔阿姨来说,山上的风景司空见惯,和老同学相聚在一起,才是目的。

“对外地人来讲,三件套看看蛮灵的,对阿拉来讲,无所谓的。”

“阿拉住在滨江,三件套天天看得到的。过来是轧闹猛的。”

一位阿姨觉得,多了这座山,老同学就多了一个聚会场地。

“一种调剂生活的方式。格趟约室外,下趟室内,再下趟室外。”

“上海,我讲给侬听,真正好好每个地方白相,好叫比国外要赞唻。”

05

觉得景色不稀奇的,还有从龙华过来的殷阿姨和邝爷叔。

“格好像看得太多了,有点审美疲劳了。阿拉徐汇滨江看过来,就是格种物事(景观)。”

“由于太熟悉了,没有感到新奇。”

早就在新闻里听说这是一座人工山,心里就不免有种人工感,也感受不到山的气势。

“心里是想着这人工的,到底水势还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黄果树”

他们去过真的黄果树瀑布,对于网上被称为“上海黄果树”的双子山瀑布,殷阿姨还是觉得差点意思。

“格是不搭界的。我这个(溪水)视频,是拍的时候放大的,否则还没有这种气势的,伊小来兮的,不好比。就是这个山,也像土丘一样的。”

但他们觉得,能造出这样一座人造山,“已经不错了”。

“伊格山造好,对阿拉上海人来说,弥补了一种遗憾,就是上海没有山。填补了一个空白。摩天大楼交交关关,就是没山。”

“听讲第一个方案,是跟陆家嘴一样建高楼。陆家嘴已经有高楼了,上海要这么多高楼,做啥呢?后头再征求市民意见,人家讲市区缺山。再研究有这个可能性伐。”

“老白姓要有没有的东西。”邝爷叔似乎很能理解市民提出造山的心愿。

殷阿姨虽然没能感受到山的气势,却很喜欢山下的溪流浅滩。

“倒是还有点自然的味道。还有它的石头在阳光下,就有点古画里石头的感觉。”

06

网上都在3分钟、5分钟挑战登上山顶,但终究还是有人爬不上山的。

“侬看我几岁。”

“讲了侬不要吓,侬不吓哦~”

“90岁。”

车爷叔正坐在检票口不远处的第一平台。他斜挎着一只黑色小包,手里拿着一只蓝色针织袋,正坐在休息椅上喝酸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人吃香蕉的座位正是车爷叔休息的地方

他也是一个人来爬山的。但这段山路对他来说并不容易。

“我早就想来看看,今天碰到机会了。这个双子山有名,有机会(要)试试看。我没有预约过,我来试试看。”

车爷叔吃过午饭,从虹口区乘坐10号线转13号线,到世博大道站后,走到公园里,坐了10元/人/次的景区电瓶车。

“兜了一圈,我想再坐下去看看,然后第二圈,我还坐了第三圈。”

坐了三圈环绕世博文化公园的电瓶车后,远景看完了。车爷叔想试试看攀爬一下双子山。可是他不会预约,也没有预约,靠着一包证件,他还是顺利进了双子山。

可是那150级台阶,难住了他。

“我上到半当中,看道路不太平。我吓了。我眼睛不是顶顶好,柏油路敢走,但一块石头一块石头,爬高爬低我怕的。”

“两个山,一个矮的山也没上,个末高的山也不谈了。我想(要是)半当中出了危险,我一家头难能办?”

即便不能到达山顶,但是能在第一平台登高望远,车爷叔觉得“相当满意”。“我满足了。拍了几张照相,留个纪念好了。”

“年轻辰光,东岳泰山爬过了,西岳华山上去到顶,南岳衡山上顶了,北岳恒山也到顶了,就中岳没去。”

“到四岳我只有60几岁,现在90岁了。嘎许多年数了,外面山么也没机会去了。上海有个山么,看看也好的。看看,没条件上么就算了,见好就收。”

攀爬的高度是随着年龄一点点收小的。70岁左右的时候,车爷叔还每年爬佘山。“我退休以后参加脚踏车骑游队,骑游队每一年重阳节都爬山,跟着大家一道走。天马山也上去过了。”

等到80几岁的时候,车爷叔爬假山。“鲁迅公园也有个山,台阶走了43级(到顶)。这个山我也爬过的,我去年还爬过的。”

真山假山不重要,对车爷叔来说爬山都是开心的,“登高望远诶”。

“上海是海滩呀,是个平原,平原有山不容易了。所以上海有个佘山,不得了。”

上海有山不容易,爬上第一平台的车爷叔又何尝不是。

他能令人想起《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迎难而上;老人与山,仰之弥高。

最后他没有继续往上爬。

“今天,讲实话,不爬了,没(身体)条件硬爬做啥,出事体啥人负责?”

“我准备走了,回转去了。我听你介绍有两个平台,我上了第一个,我满足了,可以了。”

一生要强又拎得清的上海爷叔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多上海故事,点击下方

写稿子:姜天涯 顾 筝/

编稿子:小泥巴/

拍照片:姚祖鸿 姜天涯/

拍视频:姚祖鸿/

画图:二 黑/

写毛笔:杨 卓/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