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夫妇和女儿的合影,拍完这张照片的第二年,夫妻俩就陆续离开了人世。
如今社会,许多“官二代、富二代”的故事横空出世,让人们对“二代”这个词产生了新的认识。
那么“红二代”的故事有人听过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生于革命时期的“红二代”。
她应该是全中国背景最深的人了,父母的名字家喻户晓,养父更是一代伟人。可以说是从小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
她叫陈姗姗,大名陈丛军。讲到这,应该有人知道她的来历了吧。
她就是开国元帅陈毅之女。
1950年,49岁的陈毅中年得女。或许女儿都是父亲上辈子的小情人的缘故,中年的陈毅对这最小的女儿十分的疼爱。“姗姗”更能说明这个“姗姗来迟”的小女儿在他心里的地位。
如同现在的父母一样,姗姗的职业规划都被父母安排好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学习外语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那都是有着长远眼见和经验的陈毅帮她建议的。
也是从进入外语学院读书,直接影响了她的一生。
陈毅为了女儿能学到正统的英语,更是专门找人从英国带来纯正的英式教科书。放眼看来,这样的行为如同我们现在对子女的期望是一样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然而,原本一切都该如陈毅安排的那样继续着,但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所有学校都在停课闹革命。姗姗也将第一次面临着前途的选择。
或是参军报国、或是上山下乡。然而陈毅却要求姗姗哪里都不能去,留在家里学习外语。当时的大环境压力很大,姗姗最终选择了参军报国。也是那次的参军,陈姗姗改名为陈丛军。
1968年,参军的丛军被派到北京军区的一所医院当护士。丛军没有忘记父亲的叮嘱,闲暇之余,都在刻苦学习外语。
然而,就在1972年的新年之际,父亲陈毅病重,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陈毅还不忘嘱咐丛军要坚持学习英语。
1972年,丛军的父亲刚去世不久,母亲张茜又查出患有癌症住院了。母亲的好友许寒冰来医院看望张茜,带来了一个十分珍贵的机会。
国家需要翻译,现在要送一批外语学院的学生前去留洋深造。就这样,丛军成了“文革”时期的第一批留洋学生。
丛军留洋没多久,病体缠身的张茜不久也去世了。她叮嘱自己的儿子,不要告诉远赴英国学习的女儿,怕影响她的学业。更是要求三个儿子在丛军没有成家之前,不可以分家,要帮她照顾好这个姗姗来迟的女儿。
留洋的那段日子里,毫不知情的丛军勤工俭学,一切都是是高标准、严要求的。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也让丛军坚定为学业有成,报效国家。
殊不知,留洋前在医院与母亲一别,更是天人两隔。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采访到了退休后的张丛军。她说道:我的一生最大的遗憾,便是母亲辞世前,我在留学,没能在身边守候应尽儿女孝心。
在我看来,陈毅夫妇教育子女是成功的。他们一生都在言传身教,影响着儿女们。相信,“红二代”的精神也会代代相传。
如今,年过半百、经历了人间沧桑的陈丛军,更加的明白当年父母的严格要求。她把这样的期望也传给了自己的后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