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庄营墓葬发掘区位于大兴区榆垡镇东庄营村东,东邻魏石路,南邻榆南路,北为机场建设用地,西为在建道路。

此次考古发掘面积为2600平方米,共清理明、清时期墓葬228座。出土了陶器、瓷器、银器、铜器、骨器、玛瑙器、石器等各类随葬器物。

东庄营墓地墓葬结构简单,随葬品较少,墓主人身份、地位不高,应为平民阶层墓葬。墓中出土的陶器、釉陶器、瓷器、银器、铜器等,为明清墓葬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墓葬形制中,竖穴土圹木棺墓是该墓地的主要墓葬形制,单人葬、双人合葬及多人合葬为常见埋葬形式。墓葬中木质葬具腐朽程度不一,人骨多数能够有所保存,葬式中以仰身直肢葬为主,此外有一定数量的仰身屈肢葬、侧身屈肢葬。随葬品中,墓主人的头部前方通常放置釉陶罐或瓷罐一件,棺内则随葬时人通常佩戴的头簪、戒指、手镯、耳环等饰件。墓葬中出土本朝或前朝铜钱,明代墓葬中还有少量的宋代铜钱,这也是明清时期墓葬的特点。东庄营墓地墓葬数量较多,从明代到清末,延续时间较长。根据墓葬的分布情况来看,部分分布较为集中的墓葬可能属于家族墓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土陶器、砂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土瓷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土瓷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土银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土银耳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土银簪、银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土钱币

值得关注的是,东庄营墓地部分死者头部盖有瓦片,头端周围或胸部、上肢等人骨上放置瓦片,上有朱砂书绘符篆,应为镇墓习俗。镇墓术是中国古代术数之一,也是古人镇宅术在死后世界的延伸,是“事死如生”观念的表达。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镇墓资料显示,镇墓习俗至晚在商代就出现了,此后,这一习俗延续了下来,但形式随时代略有变化。商代个别墓葬用石镇墓,而镇墓石成为中国古代镇墓用物中沿用年代最长者。有学者认为东周时期楚墓中的鹿角兽就是镇墓兽。汉代既有镇墓兽,也有镇墓石和镇墓符篆等。北朝至唐代是镇墓俑、镇墓兽大行的时代,到晚唐出现了用铁牛、铁猪镇墓的习俗。而北魏即已出现的镇墓瓦,到明清时期才流行起来。明清时期以绘符篆的镇墓瓦为代表的镇墓术是当时丧葬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镇墓术传统的延续。镇墓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宗教尤其是道教因素,丰富自身的内容,以镇墓瓦为代表的镇墓术反映了古人对墓葬安全持久的重视。考古发现,用瓦镇墓到明清时期才流行起来,明清时期小型墓葬中随葬的标准镇墓瓦多于中间绘符篆两侧加文字的镇墓瓦,不绘符篆的陶瓦同样有镇墓作用。镇墓瓦都是泥质板瓦,形制相近,大小不一,略呈梯形,瓦背拱起。镇墓瓦在墓中的位置并不固定,有置于墓主头端的,有置于人骨上的,也有置于棺上的盖板或填土中的,如北京大兴北程庄清墓a,而东庄营墓地墓主肩部附近板瓦应为木棺盖板腐朽后落入的。随葬镇墓瓦的明清墓多为小型墓葬,墓中随葬品数量较少,墓主身份较低。另外一些墓葬中还有枕瓦的习俗,瓦上并无符篆,可能亦具有镇墓的功能。除镇墓瓦外,明清小型墓葬中还有一些随葬品如石块、砖、买地券也具有镇墓功能,东庄营镇墓石M134∶13为青石,扁平长条形,正面楷书“赤”字,背面楷书“黄”字,M102头骨上方放置三石块,这种墓中出土的石块即为镇墓之用。北京出土明代荣禄大夫谷奉买地券、清代随时道买地券可能同样具有镇墓功能。镇墓观念自出现以后,很快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观念,并稳定沉淀下来,成为一种传统文化,历数千年而延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镇墓石

本文由 王蕾 摘编自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编著 《大兴东庄营考古发掘报告》 之初步研究一章 。内容有删节、调整。

(审核:孙莉)

ISBN:978-7-03-079148-1

定价:428.00元

本书是北京新机场南航基地机务维修设施项目考古发掘报告。东庄营墓地是2017年9~11月为配合北京新机场南航基地机务维修设施项目而进行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600平方米,清理明、清时期墓葬228座,出土了陶、瓷、银、铜、骨器等随葬器物。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时代特点鲜明,为北京地区明清时期墓葬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对了解永定河流域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 按 关 注

赛博古公众号

微信号|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