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教育界的大师辈出,而进入现代,中国教育却停滞不前,再也没有让人仰望的泰斗级人物出现,反而饱受诟病,回望历史,反思现代教育的弊端何在,才能让未来充满光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代教育的先驱章太炎曾经提出,学校者,使人知识精明,道行坚厉,不当隶政府,除军校之外,其他学校皆应独立,不以政治掺杂教育之中,这也是为教育独立呐喊之先声,

但是在1930年之后,政治开始向学校渗透,国民党要求各大学都要开设政治课,可这一要求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拒绝,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直接回怼,安大绝不开那些狗屁政治课,让我给学生们洗脑,万不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上海光华大学的教授张东荪对每次开校务会都要听读总理遗训深恶痛绝,在勉强听了几次后,他每次开会晚来二十分钟,免得听到鼓噪之音。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傲骨文人,在民国初期,教育界始终处于半独立地位,就算是地方军阀也对这些穷酸文人无可奈何。

抗战爆发之后,各所学校都纷纷向大西南撤退,顾孟余接任中央大学校长,他上任后即发表声明,学校内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但党派在这里没有自由,想在这里搞党派纷争者,速退出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大校长胡适也持同样观点,在光复后,他亲自发表著作,学校是教书育人,发展人才之地,不是各党各派收徒的地方,谁想把政治向学校内渗透,将会是国家致乱之道,只是随着国共内战的开始,大学也成为另一个战场,胡适的美好愿望最终化为泡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大师们的离去,教育界也彻底偏离了教育的核心,政治成为教育的核心,只教书不育人,越想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反而让学生越“缺德”。学校更是成为某些人牟利的工具,学生人质化,教师服务化,整个教育界没有思想,只有谎言,变得乌烟瘴气,

而且为了应付考试,一切都急功近利,不重视德行,品行,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都成为了教育之殇,而且没有人敢公开议论教育界的“病态”,这一切都是因为教育成为了政治的附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