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授权,请勿搬运,需要开白请联系后台】
文 | 读书君
10月8日,我们迎来了今年的寒露节气。然而,2024年的寒露不一般,具有三大特点,对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和启示呢?接下来,让我们一一展开分析,看看都有哪些特殊之处,需要注意什么。
第一个不一般:寒露出现在农历九月
今年的寒露节气,出现在公历的10月8日,对应农历的时间为九月的初六。
在民间,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八月寒露多荒年,九月寒露兆丰年”。
这句俗语的意思很简明,是指如果寒露节气出现在农历八月份,那么则预示着这一年可能是一个灾害年。
相反,如果寒露节气出现在农历九月份,那么,则往往预示着这是一个丰收年。
怎么理解呢?因为寒露来得早,说明当年寒冷天气来得比较早,气温下降也比较快。读书君在此前的文章中曾多次提过,按照往年,出了三伏天,过了处暑节气,南方地区还可能处在炎热的天气之中。
在南方地域,秋季与冬季的降临显得较为迟缓,赋予了农作物以更为充裕的生长周期,加之部分农户倾向于较晚播种,形成了该地区独特的农耕节奏。尽管如此,依据历年气候模式的稳态特征,农作物仍能顺利萌发,茁壮成长,直至饱满成熟,迎来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
然而,若寒露节气提前至农历八月显现,则预示着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压缩。这主要是因为,农民在耕作、播种、收割等一系列农事活动中,大多遵循着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指引,依时令而行,应节气而作,每个环节都紧密关联着自然的韵律。
寒露到,标志着秋季的深入,气温的进一步降低,寒冷的冬天就将要到了。所以,到了寒露节气,农民就必须开启秋收工作了,收割、晾晒粮食,避免冬天到来,造成粮食减产。
寒露节气出现在农历八月,意味着寒冷天气来得早了,这样的气候条件,很显然对农作物的生长是不利的,尤其是冬小麦等庄稼的出苗和生长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作物无法顺利出苗,进而影响到来年的小麦产量。所以,民间就有了“八月寒露多荒年”的说法。
相反,如果寒露节气出现在农历九月份,则往往是一个丰收年的预兆。因为寒露来得晚,说明当年寒冷天气来得比较晚,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秋粮作物的正常生长,从而有利于提高产量。因此,对于农民朋友来说,九月寒露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好兆头。
今年的寒露节气出现在九月,如果按照老祖宗的说法,那么今年应该是个丰收年。
第二个不一般:寒露在月头
在民间,有“寒露在头,三九雪堵门;寒露在尾,三九穿单衣”的说法。
什么是“头”和“尾”呢?这里主要指的是节气出现在月份中的哪个阶段。
今年的寒露节气出现在农历九月初六,也就是说今年的寒露是在月头。按照老祖宗“寒露在头,三九雪堵门”的说法,那么这一年的冬天可能比较寒冷。特别是到了三九天,就是冬至过后那最冷的十来天,雪下得可能连门都推不开。
怎么解释呢?这主要是因为寒露来得早,说明冷空气活跃得早,而且势力比较强,预示着冬天可能会比较冷。
相反,如果寒露出现在农历月尾,按照“寒露在尾,三九穿单衣”的说法,那么冬天则可能会比较暖和,甚至到了三九天,天气本应该最冷的时候,还可以穿着单薄的单衣。
这主要是因为寒露来得晚,说明冷空气活动相对较弱,冬天可能会比较暖和。
第三个不一般:重阳节前的寒露
2024年的寒露还有一个不一般之处在于,它出现在重阳节之前。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今年的重阳节在阳历的10月11日。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有登高、赏菊、吃重阳糕等习俗,以祈求健康长寿和丰收吉祥。
不过,在民间有谚语:“重阳寒露前,必定是灾年”的说法。按照如此说法,今年的年景应该比较差,甚至可能是一个灾害年。
怎么理解呢?还是同样的理,寒露出现在重阳节之前,那么可能预示着今年是一个较为寒冷的冬天。这主要是因为寒露来得早,说明这一年的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势力较强。这也就意味着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产生不利的影响。
对生活有哪些影响和启示?
从上面提到的三大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同一个节气、时令阶段,不同的农谚、俗语之间,其经验总结表达的意思可能是相反的,或是自相矛盾的。
这主要是由于地域、气候等不同而导致。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农谚、俗语总结,只是一种经验之谈,并不完全准确。
当然,虽然不完全可靠、准确,但是俗语、农谚是老祖宗们长期生活观察和实践的智慧总结,对我们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警惕。
在以上提到的三大特点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两大特点都指向了这一年可能是不好的年份。这提醒我们,要留意天气变化,提前做好规划,确保在寒冷的冬天里能够顺利过冬。
具体来说:
首先,对于农业生产而言,2024年寒露节气的特点,给我们提了个醒,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根据气候变化调整种植结构和农事安排。
其次,对于日常生活来说,寒露一来,天气就越来越冷了,白天晚上温差也大,这提醒我们,需要及时增添衣物、保持室内温暖干燥、注意个人卫生和保暖措施等,别感冒了。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