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人称“战神”的粟裕将军,后半生却尽是坎坷磨难。

粟裕60年的革命生涯,大约有30年都处于逆境。

被批判、降职的粟裕,一度苦闷悲愤,难以排解,直到去世后才得到了平反。

这样一位战功赫赫、兢兢业业的将领,为何不被重用?又为何遭到批判?

好友陈赓,一语道出了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告阴状”

1958年5月,军委召开扩大会议进行整风。

此次整风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针对“教条主义”,“代表人物”指向刘伯承、萧克。

而总参谋长粟裕,则作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典型,受到批判。

这一批判后来演变为清算旧账、强加罪名。

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决定:解除粟裕的总参谋长职务,调任其为国防部副部长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此,粟裕蒙受了半生的冤屈。

而粟裕遭受批判的问题中,部分是同志间的误会,部分是工作中的失误,还有一部分是会议中夸大的不实之词。

在粟裕的“罪名”中,有一项是“告阴状”。

1951年11月12日,粟裕为中央军委第二副总参谋长,兼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

第一副总参谋长聂荣臻,代因病未能履职的徐向前,行使总参谋长职责。

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尚未落幕,东南沿海局势亦颇为紧张。

中央军委工作繁重,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更是事务缠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聂荣臻对总参谋部相关部门作出了指示:“毛主席他们工作繁忙,你们的报告今后可先报到我这里,确定需要毛主席他们知晓的,由我审批后再转报。”

此后,送至毛主席等领导人那里的报告,明显减少了。

然而,毛主席却对这样的做法不太满意,甚至颇为不悦。

1952年7月,毛主席召集中央军委领导人开会,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

聂荣臻指出要减少上报材料后,粟裕也遵循了他的指示。

因此,总参谋部被毛主席批评后,粟裕意识到自己虽然没有被点名,但也有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他向毛主席递交了一份书面检讨,检讨自己没有执行主席的要求。

毛主席看过这份检讨后,便给出批示:“此种检讨很好。”

对比之下,毛主席表扬了粟裕,同时又批评了聂荣臻。

实际上,聂荣臻指示减少报告,是想给事务繁重的中央领导减轻负担,提高效率。

而粟裕写检讨,是因为他初至总参谋部时,毛主席规定他每半月要直接向自己汇报一次工作。

同时,他主动承认错误,也能为聂荣臻分担一些。

从动机上来说,两个人的态度和目的都是好的,甚至是值得肯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按照日常工作程序,要写检讨,也应该以总参谋部的名义作检讨。

粟裕作为副总参谋长,属于越级作检讨。

自己得到了表扬,却使聂荣臻和总参谋部其他领导陷入被动。

误会与矛盾因此而生。

1958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就有人将粟裕写检讨的行为曲解为“告阴状”。

粟裕的工作方法确实存在问题,但此种指责显然并不客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违反外事纪律”

粟裕还被指责“违反外事纪律”。

1957年11月,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活动,粟裕作为军事代表团的一员前往苏联。

根据既定安排,中苏两国的军事领导人进行了对口会见。

此次会见主要是礼仪交流,增进友好氛围,并没有讨论实质性问题。

然而会面期间,粟裕却向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提出,想要一份苏军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具体分工的材料。

索科洛夫斯基则告诉他,苏联总参是隶属于国防部的,所以不涉及分工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之间涉及财务、物资、文献资料的交流,往往需要由国家元首来决策。

毛主席之前想要了解苏联中央组织架构,也是直接致电斯大林,得到其首肯后才可执行。

所以面对这一请求,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明确表示拒绝,只是在口头上为粟裕做了一个大致的介绍。

赫鲁晓夫得知此事后,凭借外交经验判断,认为粟裕索要资料的行为,可能是得到了毛主席的默许或授意。

因此经过慎重考虑,赫鲁晓夫还是向中方提供了一份,关于苏联国防及总参谋部职责的官方文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粟裕在未遵循既定请示程序的情况下,私自索要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资料,这一举动无疑触及了外事纪律的底线。

但粟裕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当时解放军的建设,全面借鉴了苏联模式。

1954年9月国防部成立后,原本由中央军委发布的命令,改为由国防部署名。

但是,哪些指令应归属国防部名下,哪些仍由中央军委颁布,一直没有明晰的界定。

分工不明,导致总参在发布文件时,经常因署名问题遭到批评。

为提高工作效率,粟裕提议明确署名规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3月16日,中央军委积极响应,责成总参谋部制定国防部与总参谋部职责划分条例。

可遗憾的是,尽管历经多次修订与完善,该条例却未能顺利进入审议议程,就更别说获得批准了。

在此背景下,粟裕便想借与苏军总参谋长交流的机会,了解一下苏军内部的职责分工制度。

他的目的是借鉴苏军的经验,推动我军管理体系的优化。

动机是好的,但做法却是违反了纪律,的确该被批评。

可在1958年的扩大会议上,却有人因此事给粟裕扣上了“里通外国”的帽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违心”检讨

遭到批判后,粟裕在家中自我封闭了七日,苦苦思索如何撰写检讨。

在大大小小多次会议上,他进行了八次检讨。

他自知在工作上有错误,但扣在他头上的一些罪名也实在是冤枉。

然而为了“过关”,他也只能违心认下那些罪名,违心地作检讨。

因为只要他稍作辩解,就会招致更为严厉的批判。

可即使他一再检讨,却始终没有过关。

无奈之下,他只能求助于妻子楚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楚青回忆,对于粟裕被批判一事,起初她并不知情。

直到某天早晨,粟裕面容疲惫,神情沮丧,突然拿了一堆会议简报给她。

粟裕沉重又无奈地对她说:“你看看这些,帮我写个检讨吧。只要能通过,怎么写都行。”

楚青翻阅这些材料后,震惊不已。

她自然知道,扣在粟裕头上的这些罪名并不属实。

可楚青担忧,如果不认下这些罪名认真检讨,粟裕的问题可能会被上升到更严重的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她也顾不上粟裕的“冤”,认真代写了一份“违心”的检讨,把所有强加给粟裕的罪名全都认了下来。

再次开会,粟裕就用这份检讨进行自我批评,果然顺利过关了。

然而粟裕的内心却是悲愤交加,无法自抑。

他因此责备妻子:“你怎么能把我写成这样?我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楚青也非常痛苦:“不是你说只要能过关就行吗?”

那段时间里,夫妻二人经常是争吵后相对而泣,默默无言。

粟裕经历了一段极为苦闷的日子,精神上饱受折磨,十分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逆之交

直到1961年初春,他与挚友陈赓一起在上海疗养。

在上海的日子里,两人时常相聚,从往昔峥嵘到今朝琐事,无拘无束地交谈。

与好友相伴的这段时光,也渐渐拂去了他心头的阴霾。

作为并肩多年的老战友与好兄弟,陈赓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粟裕性格上的问题。

陈赓与粟裕是关系亲厚的战友、搭档、兄弟。

1947年深秋,粟裕率领华野主力从山东转战至中原战场,与陈赓并肩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短暂的三个月里,粟裕敏锐地洞察了蒋介石的战术野心——集中兵力先消灭大别山的对手,再转移火力攻击其他方向。

于是他果断向中央请战,希望与陈赓长期配合刘伯承、邓小平的作战计划,以此打破蒋介石的如意算盘。

毛主席深思熟虑后应允,并给了粟裕指挥陈部人马的权力。

正是这一决策,使得陈赓有机会在粟裕麾下作战。

随后的战斗中,粟裕指挥两路大军,成功发动平汉等关键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后歼灭敌军四万五千余人,破坏铁路长达四百余公里,更攻克了许昌等五十余座战略要地。

两人会师后,更是一见如故,彼此欣赏。

尽管二人相处的时光仅有短短二十来天,但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他们的友谊独特而深厚。

陈赓一直对粟裕的军事才能十分敬佩。

在淮海战役的决战阶段,他与政委谢富治特地组建学习团,赴华东野战军向粟裕求教,汲取宝贵经验。

粟裕对陈赓亦怀有惺惺相惜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1年9月,中央希望粟裕赴总部担任副总参谋长兼作战主管,粟裕却力荐陈赓,认为他更为胜任此职。

入主总参谋部后,粟裕着手筹划建立一所顶尖的军事工程学院,需要选任校长。

而粟裕心中首选,便是曾任红军学校校长的陈赓。

彼时,陈赓正在朝鲜战场担任志愿军副司令。

但那时战局已趋于和缓,大规模战斗鲜见,粟裕便向毛主席建议召回陈赓。

陈赓随即匆匆归国,担起了军事工程学院首任院长的重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不负众望,从零开始,迅速使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初具规模。

1954年10月,粟裕任总参谋长,陈赓是副总参谋长。

两人在一起工作,相处融洽,搭档默契。

在总参谋部的日常工作中,粟裕将作战管理重任交付于陈赓之手,可见对他能力的认可和信任。

每当粟裕因公务繁忙,他总是能放心地将总参谋部的指挥权交给陈赓。

由他代理总参谋长之职,确保工作无缝衔接,稳定推进。

到外地出差,粟裕若是想到什么重要的事情,也是第一时间托付给陈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岁月流转,两人的关系愈发深厚。

从公事到私谊,两人配合默契,互相支持,是军界内外搭档合作的典范。

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笼罩在一片不寻常的阴霾中。

粟裕遭到批判后,军内气氛紧张。

在这种时候,陈赓却无视周围的压力,为粟裕挺身而出。

当时有一份针对粟裕的荒谬指控,说他不会打仗。

陈赓知道了,顿时怒不可遏,反问道:“要是说粟裕不会打仗,那么还有谁敢自称会打仗?请他站出来,让我见识见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言掷地有声,也是当时少有的敢于公正发言、为粟裕仗义执言的。

粟裕与陈赓,是战场上并肩作战的生死之交,也是工作中相互成就的黄金搭档,更是生活中推心置腹的挚友。

正是因为有着深厚的情谊,所以陈赓比很多人都更了解粟裕。

他所指出的粟裕性格中的两个问题,正是粟裕遭遇坎坷的关键原因。

其一,粟裕并非参谋出身,而是一位带兵征战的主将。

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领,必须拥有大局观、战略思维以及决断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多年指挥作战的经历,也让粟裕习惯于直接做出决定,而非提出建议,或是等待指挥。

他个性鲜明、行事果断,是一位很有自己主张和见解的军事家。

这样的性格使他成为一位优秀的将领,却未必懂得“为官之道”。

若要论为官之道,那么战功赫赫的粟裕理应比别人更加“注意分寸”才对。

其二,粟裕并非擅长逢迎之人。

这本是他的优点,但在某些环境中,也可能导致“过刚易折”的情况。

他有时过于棱角分明、不够圆融,这可能会得罪人、造成误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个人关系上,他确实容易与领导或同僚产生分歧、关系不融洽。

回看粟裕遭到的批判与所谓的“罪名”,种种误会与工作中的失误,虽有夸大、歪曲的情况,但大都与粟裕的性格有关。

正如粟裕夫人楚青所言:“粟裕同志的悲剧遭遇在于两条:一是战功赫赫;一是不搞迎合。一位老战友语重心长地接着说,这两条有一条就够了,何况他有两条!”

参考文献

王连花、张异翅《“常胜将军”粟裕》

楚青《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粟裕冤案平反的曲折历程》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