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毛坯人生VS精装朋友圈话题引发热议,众人竞相上演生活“两面派”。
哪怕生活一地鸡毛,朋友圈也必须“精装”到位。他们秉持着“苦了谁都不能苦了朋友圈”的出片原则,哪怕被晒得头晕眼花,被淋成落汤鸡,转头就在朋友圈水灵灵地P个图,配文: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
然而就在他们维持朋友圈人设时,还有一群特立独行的年轻人,他们以最真实的姿态,用原相机和直白文字记录不加修饰的瞬间,拥抱“毛坯朋友圈”。
毛坯VS精装朋友圈
“毛坯”与“精装”,原本形容的是房屋的不同状态,但如今被网友用来比喻自己的线下和线上朋友圈。
而拥有毛坯人生的年轻人,朋友圈人设却泾渭分明:“精装哥姐”与纯粹“毛坯人”。他们的反差大致可分为三类:
花足本钱,玩票大的。对“精装哥姐”来说,现实可以潦草收场,但朋友圈一定得风风光光。他们榨干钱包、经常去五星酒店喝下午茶,发很精致的户外美照,心里“滴血”,但要惊艳所有人。
松弛洒脱,“毛坯哲学”。第一批朋友圈毛坯人,则是意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们既不炫娃也不炫富,甚至有时候很少发自己的照片。“与其夸父逐日,还不如老老实实,把朋友圈装成毛坯的。把自己彻底松弛,别人也不会把你当作攀比的一环了。”
练足手艺,P到墙歪。发布一条朋友圈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拍照、上传、配文、 发送,这些是一般操作。但对“精装哥姐”而言,朋友圈里的“精彩一瞬”,背后还有拍照前的pose学习、上传前的细致P图、发送前文案的反复推敲等“工序”。
返璞归真,自然流露。别人在朋友圈当丽人,毛坯哥和毛坯姐在朋友圈当野人。他们从不P图,也不整有的没的,有人出门拍了一堆美照,结果发现相册一大堆照片,自己还得复盘和挑选。“一想到就马上累了,伺候自己还伺候不好,凭什么伺候朋友圈?”
吃足苦头,硬撑到底。不少人抱着“宁可让人嫉妒, 也不能被比下去”的想法,绞尽脑汁想让自己在朋友圈中更显得有生活品质、赢得更多“点赞”。
为了拍一段“小小泰山,拿下”,爬山爬到腿颤悠,山顶“躺尸”到天明;为了发一句“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滑雪摔伤尾椎骨,坐立不安几个月;为了晒一张百公里骑行截图,骑车骑到啶发痛,腰酸腿软口难开。
苦乐参半,拥抱不完美。同样是被暴雨淋湿,鞋子里面灌满了水,精装哥姐正好借着大雨拍破碎感写真,毛坯人只会如实记录自己的窘态,并告诫朋友们雨季别来。他们不介意展现自己的不完美,乐于分享生活中的尴尬与窘态。
线上线下的双重人生镜像
在数字与现实的交织中,“毛坯”与“精装”成为当代人自我表达的双面镜。前者,是未经雕琢、原汁原味的日常点滴;后者,则是精心布置的舞台,每一幕都闪耀着理想化的光芒。
这两者之间的张力,勾勒出个体在公私领域间的微妙平衡,隐藏着现代人复杂而微妙的心理需求:既向往着无瑕的完美,又难以割舍对真实自我的依恋;既渴望在社交场上熠熠生辉,吸引他人的目光,又担心真实的自我难以被接纳与喜爱。
于是,“毛坯”与“精装”成了我们内心的天平两端,平衡着现实与理想、真诚与展示的矛盾。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毛坯人生”与“精装朋友圈”的现象呢?
不完美才是人间真实。“精装朋友圈”背后对生活的热爱、对完美的追求有值得肯定之处。就像有网友说,比起每天接受负面情绪,当然是看美美的图片来得更赏心悦目一些。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勇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真实的生活片断,这样真诚的表达的确能够促进深层次的人际联结和共鸣。但也不必为了追求表面的完美或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戴上面具。
在工作和生活压力面前,像毛坯房一样“灰扑扑”的日常或许才是大多数。毕竟,生活不是一场秀,它不够华丽,充满了瑕疵,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轨迹。
珍惜“限量版”的小确幸。俗话说,未知全貌,不予置评。有人虽然在令人羡慕的大公司工作,月收入数万元,但经常加班到深夜,这或许并不为外人所知。每个人都是无法复制的“限量版”,不必羡慕谁。
“精装”并非不可追求。人生要靠奋斗去“精装”,也不必急于将自己的生活定位为“毛坯”状态,我们还有许多时间去实打实地“精装”它。
或许当下离理想还很遥远,但现在添的每一块砖、加的每一片瓦,都是为了能在若干年后筑起自己的“梦中小屋”。
-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文内容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亦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文中所包含的数据信息、观点、得出的结论和建议等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收益暗示、承诺及担保。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