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有两件事挺魔幻的,并且又一次把大家的三观震得粉碎。

01 贬值到谷底的学历

今年6月,深圳市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教育局发布了一则平平无奇的招聘启事,公开招聘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工作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划个重点:招聘的是没有编制的编外人员虽然只招聘16人,但报名人数却高达4506人。相当于录取率只有0.3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以为这么个清水衙门的编外岗竟然有这么多人报名已经足够让人震惊的了。但别急,后面你的三观还将再次被撕碎。

因为打开入围面试名单的Excel,万万没想到,是一水的985/211毕业生,而且大部分都是硕士毕业。

更炸裂的是,里面竟然还有个清华本的妹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妹子1991年出生,离35岁的考编大限只剩下两年,自然是任何机会都不能放过。

至于为什么这么多名校毕业生来卷一个编外岗,那自然是这个岗位比其他岗位更“优秀”。

也更加佐证了体制外求职市场和生存环境的瑟瑟发抖。

就单说一劳永逸和旱涝保收,就没几个体制外的岗位能PK。

年轻人们也想明白了,与其为了高薪去朝不保夕的私企里“折寿打工”,不如一开始就恰上一碗能吃到老的安稳饭。

虽然可能味同嚼蜡,但也好过最后连碗都没有。

毕竟,今年8月的全国16-24岁的劳动力(不包含在校生)失业率高达18.8%,创下这一数据优化统计口径重新发布后的新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接近20%的失业率,意味着大约每五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个“全职儿女”。

而打开各大招聘软件一看,也难怪青年失业率这么高了。

刚毕业的嫌你没经验,有经验的又嫌你岁数大。没过30的怕你结婚生子,已婚已育的又怕你不能全心工作……

这还不说有工作的牛马们天天拖着疲惫的身躯996,被领导和客户轮番PUA,最后依然逃不掉被辞退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干脆考公考编,一步到位。

这也导致,近几年国考、省考,甚至没有编制的“临聘”人员的报名人数都在暴增,招录比更是一直居高不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扬州市委社会工作部消息,今年扬州市掀起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报名热潮,报名人数同比增长216%,并共有2772人通过了今年的社工考试,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而据2021年的数据显示,清华北大的八成毕业生,都进入了体制内工作。同时哈佛、斯坦福等海外名校的“留子”们也纷纷涌入体制赛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仅是公务员、事业编、社工等岗位抢手,垄断性大央企这种“类编制”的铁饭碗同样一岗难求。

去年,中石油校招的一个行政岗,有819人报名,470人通过审核,而且是一水清北等国内名校和海外名校的毕业生,内卷到发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能上岸的终究是少数人,大部分人只能充当分母,在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中产生自我怀疑。

毕竟在如今这个时代,即便你出身985,甚至是C9、清北,也并不代表在踏入社会后能一马平川。

根据教育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24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同比2023年增加了21万。

这一增长趋势自2018年以来一直持续,当时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超过800万,到2021年已超过900万,达到903.8万。

2022年,这一数字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达到约1076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生从二十年前的280万人,一顿狂飙到现在1179万人,无论如何也谈不上稀缺了。不稀缺的东西肯定是要不上价,除非你把自己弄成稀缺的,比如考上清北和藤校,可是绝大部分人是真的考不上。

伴随着学历贬值,大家又开始加码考研,但硕博士一样不好找工作,毕业后的工资,也不见得就比本科强。

即便是卷到了清北硕士,专业不讨好,依然无“单位”问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日没夜地学习、考试,累死累活20年下来,可能最后连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更别说走上人生巅峰了。

毫无疑问,在步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学历正在以光速贬值。

02 学习不好竟然是种“病”

虽然已经有种种迹象告诉我们,名校毕业≠高薪厚禄。但这届家长依然在“鸡娃”这条赛道上越跑越歪,甚至跑到了医院里。

最近,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推出了一个令家长们大开眼界的特别门诊,而且刚一推出就预约爆满。

这就是——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挂号费316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服务对象写的也很清楚,其实就是针对数理化的学习困难户们开设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类门诊其实一直都有,都属于“学习困难”门诊的范畴,比如:阅读障碍、书写障碍。

虽然在服务说明里,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把知识点罗列得清清楚楚,但这并不是一个“补课”门诊,而是归属于心理和精神学科范畴的。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诸如A娃(ADHD多动障碍及注意缺陷)、阿斯伯格综合症等名称。

这类孩子大多会因为心理或者病理性的原因,即便很努力地学习了,但在某方面仍旧会落后一些,在普通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也会比较吃力。

而学习困难门诊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孩子和家长摸清原因,并在适当的阶段进行相关干预。更重要的是缓解亲子关系,让孩子能够被家长、被老师所理解。

不过,把学习障碍细分到空间与数学这个类目的,确实是凤毛麟角。不得不说,魔都又再一次走到了全国前列。

家里有正在上中小学娃的家长都知道,鸡娃主要有两大主流赛道:一是数学思维;二是英语。相对而言,语文则很少补课。

而在这其中,数学的内卷程度最为激烈。

各种奥数班、竞赛班层出不穷,数学也被老师和家长们奉为检验真学霸的最佳试金石。

所以,如果在这么重要的数学学习上成绩不佳,那家长们自然免不了焦虑。有需求就有市场,“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也就如此应运而生。

但我们深挖一下,数学学不好真的是一种病吗?真的需要治疗吗?

众所周知,我们人才筛选机制的总指挥棒是高考。

而当前的基本盘则是:中考五五分流,一半孩子上不了高中;本科三七开,但考上本科好像也没啥卵用;那就继续考研,总算985毕业,一回头,人家要第一学历985……

所以整个社会对于孩子的评价体系非常单一,那就是学习成绩好、能考上名校。

这就导致中国家长长期以来形成一种“思想钢印”所有不利于学习和应试的行为、习惯、爱好,都是在浪费时间,甚至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病”。

但一种机制被设计出来,天生就会适配一些人,不适配另一些人,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有病”。

我们再拿A娃举例。这原本是一种神经发育缺陷,表现为注意力无法持久集中、过度活跃和情绪易冲动。

可见这每一条“症状”都和“应试”不兼容,和中国青少年的整体成长评价体系不适配,所以在老师和家长心目中,这类孩子成为了“患者”。

即便是“没病”的孩子,最终能考上本科、甚至是985的孩子依旧是少数。

因为高考本身就是一场是排位赛,结局是注定的,绝大部分人都是输家。

据教育部的数据统计,2023年的本科录取率为38%。另据有数DataVision的数据显示,2022年“985”录取率仅为1.38%。

退一步说,即便卷上了985,甚至是C9和清北,孩子们未来的人生就能收获一片坦途了吗?

大概率不是。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即便最后卷成了人人艳羡的985硕士生,但万万没想到自己踏入社会的起点却是一个编外岗。

而即便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清水衙门,还有成千上万的名校生跟你一起PK,你说魔幻不魔幻?

所以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地球都知道的主流赛道未必就是好赛道。

如同《人类简史》所提到的,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基本驱动力之一。如果基因一直循规蹈矩的复制遗传,人类也不可能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主导物种。

03 学渣≠社死

既然卷学历这件事的性价比越来越低,为啥家长们还是执着于此呢?

因为普通家庭手里的牌真的不多,没钱、没资源、更没有信息差,只知道一条所有人都知道的“明路”。

卷未必能卷不出来,但不卷基本就等于输,所以只能被裹挟着往前走。

而且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即便你坚定不想鸡娃,但很难不被各种帖子、社群、以及同学家长所左右。

可学渣从来都不等于社死,也不等于不上进,只不过是高考这套评价体系下的“落后分子”。

比如:草根出身、没上过学的霸王茶姬创始人张俊杰早已身家过亿、财富自由,绝对是当代青年中的佼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考不上好大学、好中学不是啥大事,也别太担心,学历贬值是板上钉钉的。

人生的路还很长,翻盘的机会也多的是。

如果在卷学历这条赛道上败北了,那接下来最重要的事就是去找找自己最擅长的“比赛”,并尽可能在那里胜出。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个自己特别擅长并且远超别人的赛道,一旦找到并且踏上去了,你就赢了。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走过了吃饱饭、穿暖衣的阶段。接下来社会的发展路径一定是越来越多元的。

拥有14亿国民的超级大国一定有很多细微和小众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如果你能满足这些需求,提供稀缺的服务和价值,一样能得到超额回报,不一定需要那张文凭。

再退一万步来讲,我们人生的意义从来都不是逆袭改命,别把自己和孩子逼得太死。

你拼尽全力也抵达不了的罗马,有的人就出生在那,所以这些无谓的攀比只会让你无限内耗,没半毛钱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如果你已经是身为人母、人父的家长,要做的就是做好副驾驶

完善自己的认知,观察孩子的成长状态,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支持他们在自己的版本里发光发热,千万别去抢孩子的“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