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1日,血染湘江。头顶,敌人的飞机结队呼啸轰炸;江两岸,敌人的大炮列阵攻击;左右侧后,敌人的机枪子弹疯狂扫射;斜插过来的追兵狂呼乱叫,江面上漂浮整整一层红军尸体……

浮桥在十来米高的水柱和四处飞舞的弹片中飘摇,一位红军干部捂着简单包扎的腰部,一步一回头,不舍地踏上对岸。面对追赶上来的敌人,最后时刻红军工兵炸毁了浮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刻,这位红军干部回头眺望,目光穿过被炸得水柱冲天的湘江,他不顾疼痛,拍打着手上的腰部,痛哭流涕。那一刻,他知道还在湘江以东顽强战斗的几千战友成了“孤军”,他们可能永远过不了湘江。

就在两天前,他还在和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如今一江相隔,只怕再无相逢时。眼看着数千兄弟陷入重围,自己将成为这支“绝后”部队的少有幸存者,叫他如何不伤心、不悲痛。

这位红军干部当年34岁,他是红34师代理政委,叫朱良才,在党内和军界出了名的文武双全,“朱毛”第一任秘书,也是红34师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中级别最高者,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被授予上将军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降职干部:担架上指挥战斗

朱良才1900年出生在湖南汝城。25岁参加革命,27岁入党。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后,随朱德上了井冈山,和谭政一起,分别担任了刚刚成立的红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的第一任秘书。

1933年8月1日,朱良才屡建战功,升任红15军政治委员,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荣获二等红星奖章。长征之前,由于“左”倾领导者的错误,他几次遭到降职处分。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红34师作为后卫师,担任断后任务,掩护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2大纵队突破重围。这支被称为“绝命后卫师”的部队由闽西游击队改编而成,第101团团长陈树湘担任师长,朱良才被临时任命为红34师代政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右至左:红四军政治部主任陈毅、红四军党代表毛泽东、红四军军部秘书谭政、红四军军部秘书朱良才

11月27日,湘江战役全面打响。水车作为中央红军的总后卫战场,便是红34师的主战场。红34师与从道县、天堂圩扑过来的国民党周浑元和李云杰指挥的第3路军、第4路军展开殊死拼杀。

面对如潮的敌人,红34师仍像钉子一样,两天两夜牢牢地守卫在水车阻击阵地上,寸步不退。几天战斗下来,部队减员严重,长征出发6000余人,只剩下2000多人。

11月29日夜,几天几夜没合眼,一直坚守在水车防御阵地上的朱良才,腰部旧伤突发,血和脓一起撑破伤口,涌流而出。他强忍疼痛,简单包扎后,又爬上担架继续指挥战斗。

师长陈树湘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偷偷”向军团长董振堂报告。董振堂与政委李卓然、参谋长刘伯承一商量,命令陈树湘迅速将朱良才送到军团部治病疗伤。这才有了开头朱良才不舍难过的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国上将朱良才

孤身乞丐:历尽艰险找到部队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

湘江战役惨烈程度令人心寒。30多万(不含地方民团)反动派军队前堵后追,左右夹击,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此战过后,战斗力最强的红一军团损失6000余人,长征出发前统计共10922人的红八军团,由于所剩无几被整建制撤销;红三军团第六师第十八团全军覆没,其余各部编制均不足半数……

湘江战役,成为长征最悲壮的一页,朱良才所在的红五军团第34师毫不犹豫地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友邻部队,而将危险留给了自己,面对10余敌的集中“会剿”,他们向死而生,绝地突围。

师长陈树湘腹部受了重伤,陷入昏迷,被敌人抬上担架去请赏。途中醒来的陈树湘趁敌不备,扯开腹部绷带,忍着剧痛,将自己的手插进伤口之中,断肠自绝,壮烈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树湘断肠绝命油画

这支为保卫中央苏区和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作出重大贡献的、主要由闽西子弟组建的红34师,用生命与鲜血,唱完了悲壮的战歌,实现了他们“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朱良才是红34师的幸运儿,长征结束后,他参加为打通国际路线而组建的西路军。西征失败,他在马匪骑兵的围追堵截中,孤身一人,靠要饭,一直走了36天,行程1000多公里,终于找回部队。

这一路上,朱良才历尽磨难,多次死里逃生。又一次,为了躲避马匪,他身上披着一张羊皮,藏在羊群中躲过一劫;走了34天来到兰州,过黄河的桥上国民党设卡拦截。他急中生智,跟在一国民党的高级军官后,佯装成随行挑夫,顺利过关。

1938年春,朱良才回到延安,在中央党校学习。毛泽东对他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军事上过硬,政治上合格”,是“军之良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绝命后卫师》剧照

开国大将:急流勇退主动让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发出《关于一九五○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朱良才敏锐地发现这一指示对加强部队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建议华北军区雷厉风行地落实上级指示。

时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朱良才立即在北京召开生产委员会扩大会议,影响很快遍及全军。毛泽东看到报纸后,高兴地向聂荣臻夸赞朱良才:对于党的指示,某些同志是雷打不动,充耳不闻!朱良才是闻风而动!

20世纪50年代中,毛泽东就开始考虑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并多次在不同场合号召年老体弱的老同志主动让位给年富力强的同志。朱良才还是第一位要求退出领导岗位的开国上将。

知道这些情况后,已经担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的朱良才,根据自己伤、病较多、较重的身体情况,决心带头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并3次向当时兼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周恩来当面陈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排左7毛泽东;二排左5朱良才,右6韩伟

1958年11月,中央正式批准朱良才主动让位给年富力强的同志的报告。当年底的政治局会议上,说到朱良才主动让位的事,毛泽东夸奖他“觉悟高”,周恩来称赞他“思想开明”,邓小平表扬他“顾全大局”。

朱良才是党的优良传统的坚定维护者和模范执行者。参加红军后南征北战,未曾顾得上汝城老家的妻子与长子。直到1949年6月,汝城解放,朱良才才和家里联络上。

那年12月下旬,朱良才派了秘书董凤智到汝城找家人,长子便随同上了北京。父子见面,朱良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儿子的名字给改了:“馨园呀,我的儿子也应该是人民的勤务员,你的名字以后就叫庶民吧。”

朱庶民随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只在北京工作了两年,便被父亲“遣”回老家汝城工作。此后,朱庶民便一直待在老家,直到逝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朱良才、李开芬夫妇

1989年2月22日,朱良才在北京病逝,终年89岁。闻知噩耗,他的老领导聂荣臻元帅不禁心潮难平,潸然泪下,提笔给朱良才的夫人李开芬写去一封情真意切、哀悼纪念的信——

从抗战开始就和我并肩战斗,成为我的一位好战友、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