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磁性战术”是美军将领李奇微制定的快速装甲部队的穿插、空降部队机降和地面主力部队的“齐头并进”的组合战法。
1951年,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与美军双方力量趋于均势,进入相持局面,美军将领李奇微利用志愿军白天作战和机动困难的弱点,利用美军的优势,先让志愿军进攻冲锋,等到一周左右,其粮弹供应开始短缺并准备后撤时,美军随即反过来追击,像磁铁一样黏住粮弹匮乏的志愿军,同时以坦克和装甲部队为先导在空军掩护下发起猛攻,让志愿军陷入困境。
“磁性战术”在初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1951年秋,毛泽东确定志愿军实行“零敲牛皮糖”的作战方针后,1952年10月,“磁性战术”彻底失败。
产生背景
朝鲜战场中的李奇微
战争局势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1年6月中旬,把美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以南地区。由于双方力量趋于均势,朝鲜战场进入相持局面。
抗美援朝战争的前三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次是遭遇战和追击战的结合,第二次是运动防御战,第三次战役是突然发起的大规模运动战。经过这样三场大规模的战役,志愿军基本稳住了朝鲜半岛的局势,让美军企图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变为了不可能。
在第三次战役失败后,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气急败坏,公然宣称要向中国内陆投放核武器,白宫方面随即将他解职,宣布由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接替他担任美军总司令。
双方军力对比
志愿军加上朝鲜人民军,总兵力达到112万余人。但志愿军仅有2个坦克团共80辆坦克,且刚刚入朝还没来得及参战,轻迫击炮以上火炮(连同火箭筒)共8500余门(具)。志愿军空军仅有1个歼击机航空兵师在进行实战练习,尚未正式参战。由于没有制空权,志愿军的大口径火炮和坦克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美军方面,有坦克1130余辆,轻迫击炮以上火炮3720余门,装甲车490余辆,3.5英寸口径火箭筒7080余具,不仅具备强大的火力优势,还有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
其空军共有23个大队另8个中队,各种飞机1700余架;海军第77和第95两个特种混合舰队,编有5艘航空母舰等各种舰只108艘。总兵力增加到69万人,其中美陆军6个师和1个海军陆战师、1个空降团共25.3万人,兵力占到美陆军18个师的三分之一以上,要“补充到接近于作战的员额,必须实际上调光国内的正规军,但连这样做都不够,还不得不动员后备队”。
此外,美空军已将其作战力量的五分之一、海军将其近半数作战力量投入朝鲜战场,均无力再往朝鲜增派援兵。
具体内容
朝鲜战场上跟随坦克开进的美军士兵
战术依据
志愿军缺乏运载工具,打仗靠走路,李奇微结合志愿军的后勤线长度、汽油和卡车数量计算出来,志愿军的行军极限是每夜35里,以志愿军的后勤运送能力,前线部队最多能够携带7天左右的粮食,将这种“打七天必须休整”的攻势称为“礼拜攻势”。
战术内容
磁性战术,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磁铁”在前面跑,吸引着后面的“铁块”跟着跑。“磁铁”就是美军,“铁块”就是志愿军。
李奇微利用志愿军白天作战和机动困难的弱点,以一部兵力和志愿军保持接触,掩护主力迅速后撤,建立新的阵地,并依靠机械化和摩托化装备每次后撤的距离为20~30公里,这个距离正好是志愿军徒步追击一夜的行程。当次日凌晨志愿军迫近时,美军早已占领新阵地,而志愿军徒步行军疲劳,难以获得歼敌战果。志愿军之前以战役突然性和战术新奇制胜的优势难以发挥,进行运动战的难度大大增加。
战术结果
李奇微的“磁性战术”在初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在“磁性战术”的思想指导下,美军摆脱了此前“依托公路和炮火闷头冲锋”的思维定势,诱敌深入和大规模穿插。
战役一开始,美军主力部队没攻击就后撤,志愿军的部分指战员认为这是美军即将崩盘的前兆。此时志愿军空军还没有投入战斗,地面部队的后勤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所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法从根本上破解“磁性战术”,只能就地组织防御,反击进犯的美军,这也让第四次战役演变为了阵地防御战。第四次战役历时87天,中朝联军共歼灭美军7.8万人,而自身伤亡也达到了4.2万,特别是在汉江南岸的第50军和38军,在阵地上与美军对峙长达50多天,付出了巨大牺牲。
第五次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规模最大的战役,双方投入大量兵力。志愿军虽歼灭美军6.7万余人,但自身也付出较大代价。
应对战术
1951年5月,美军在志愿军粮弹开始短缺、准备后撤时,随即反头追击,如磁铁一般黏住物资匮乏的志愿军。敌方以坦克和装甲部队为先导,向志愿军发起猛攻,一度令志愿军陷入困境。
1951年5月27日,毛泽东指出:在打法上同意不断轮番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即“零敲牛皮糖”的办法。每军一次以彻底干脆歼灭敌一个营为目标。一次战役使用三四个军,其他部队整补待机,有机会就打。
欧阳青对这一战法作出简明扼要的解释:“你既然要黏住我、追击我,我就干脆不走,反过来一点点地使劲敲你,最终零零星星地把你敲光!”
志愿军一是修建反坦克火力网,防止美军的机械化部队粘住我后撤部队;二是将阵地上的地道、战壕、交通沟连成片,构成纵深防御体系,以抵御美军猛烈的炮火。志愿军各部队开始了大规模的坑道作业,将交通沟、堑壕和防空洞连起来,在阵地前沿构筑了长达数千公里的坑道,在有些地区甚至挖空了山,形成了洞连洞、洞套洞的“地下长城”。
美军的炮弹打出来是一条抛物线,而抛物线有一定的曲率,志愿军战士们将山体挖空,将防御阵地设置在正斜面和山顶棱线处,而将生活区设在反斜面,这样既能斗争,又能长期在山洞中生活。
在两个多月的夏季防御作战中,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利特向我19兵团驻守的老秃山等阵地发射了780多万发炮弹,但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守坑道,在防御中依托坑道和交通壕,在进攻中采取“零敲牛皮糖”战术,一次性歼灭美军一个连到一个营。
美军无法用火炮摧毁中国人民志愿军阵地,又要担心志愿军神枪手的夜袭,坦克还时不时陷入壕沟无法前进,用火炮和坦克“粘住”志愿军的想法宣告失败;此外,在空军、工程兵、铁道兵等多兵种的联合努力下,志愿军各级指战员在炮火中建立起了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至此,李奇微引以为豪的“磁性战术”彻底失败。
坑道中的志愿军
经典战役
毛泽东确定志愿军实行“零敲牛皮糖”的作战方针后,1951年秋,志愿军开始在前沿普遍修筑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阵地,并在后方建成网状运输线,从而为实行阵地进攻创造了物质条件。此后,志愿军在发起进攻前,一般都利用前沿的坑道和屯兵洞隐蔽集结兵力,机动调集火炮,出敌不意发起攻击。
1952年9月18日至10月底,志愿军和人民军对美军60个目标进行了77次进攻。志愿军根据攻占目标后能守则守,不易坚守则放弃的原则,经过反复争夺,以1.07万余人的自身伤亡共歼敌2.7万余人。这次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是以战术的动作、战役的规模,贯彻“零敲牛皮糖”、打小歼灭战指导方针最为典型的作战。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美军为扭转战局,动用3个多师共6万余人的兵力发动“金化攻势”,对上甘岭以南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我志愿军阵地进行猛烈攻击。志愿军先后投入3个多师4万余人的兵力,依托坑道工事与美军展开激烈争夺,最终将其全部赶出阵地。志愿军以1.1万余人伤亡的代价歼敌2.5万余人,创造了坚守防御的典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