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余光中是我国现代文坛的一颗巨星
余光中〔1928—2017〕,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祖籍福建永春,出生于南京,自称“江南人”。
抗日战争时,他在四川读中学。1947年后,相继就读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台湾大学外文系。52年毕业,赴美留学,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59年后,先后任教台湾的5所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其间又应美国政府邀请,两次赴美,在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85年后,任教台湾中山大学,一度担任文学院长、外文研究所长、台湾笔会长。
1995年,任厦门大学客座教授。2007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2010年后,相继任江南大学、三峡大学和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又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澳门大学“驻校作家”。
余光中,学贯中西,才兼诗文,他是我国现代文坛的一颗巨星
2017年,余光中在台湾逝世,享寿90岁。
二、余光中作品的“四度空间”
余光中一生,情系两岸,从事教学写作。他的著作有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是“艺术的多栖主义者”,写作占有“四度空间”。
当年,他年轻气盛,曾自诩右手写诗,左手为文,把第一本散文集题为《左手的缪思》,以示诗为正业,文为副业,其它为“第三只手”的余事。
余光中的创作以诗歌为主,一生作诗800多首。他的诗作多抒发自己的悲悯情怀、对故土的眷念、对环保的关切,以及对身边人与事的解读。他的诗风因题材而异,表达意志理想,即壮阔铿锵,而写乡愁爱情,则细腻柔绵。
余光中的著作,主要有《白玉苦瓜》、《分水岭上》、《高楼对海》、《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和《余光中诗选》等,40余部。
余光中是“以乡愁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他描写乡愁的名诗,就有《乡愁》、《乡愁四韵》、《当我死时》等好几首。
三、余光中《乡愁》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一九七二年一月廿一日
四、《乡愁》写作背景
1949年,余光中离开大陆,随父母去台湾读书。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他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一直思念着内地亲人,渴望着祖国统一、亲人团聚。
他的这首《乡愁》,是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写于1972年。当时,他在台北市厦门街的旧居内,只花了20分钟就写好了。人夸他思维敏捷、才华横溢,他却不以为然,说“这种哀愁和思乡的感觉,早已在心中酝酿了20年”,这时才一时半刻喷涌而出的。
五、《乡愁》的审题立意与布局谋篇
这首《乡愁》诗,是一首结构匀称,韵律和谐、语言清淡、细腻隽永的四行式新诗,它入选海峡两岸、祖国四地的学生课本,广为传诵,非常著名。
余光中曾解说,这首诗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母亲通信;婚后赴美读书,要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失去了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的“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诗人是写“乡愁”的高手,从他的这段中,可以看出他是怎么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的。首先,他认为一个人的家国情感,才是乡愁的基本含义,于是,他以此立意,选取了幼年恋母、青年相思、成年生死之恋、与游子思恋祖国,为乡愁内容;
接着,又选取具有鲜明特征的“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常见物象,分别作为各阶段乡愁的代表意象;
再接着,把这三者联系起来,便有了一个具体的表意系统:幼时恋母靠邮票维系、青年相思靠船票维系、成年生死之情靠坟墓维系、在思念祖国大陆时,却阻隔着海峡这道难以逾越的红线,而无法维系,永远牵挂着游子的思绪与想念,从而,赋予了乡愁深沉蕴藉的丰富内涵。
也正是这样的构思,又决定了题材的布局。他是统一安排这四段乡愁的,每段写成一节,各节句数相等、句式相同、字数大致均齐、结构也一样:“〔时间状语〕,乡愁是〔乡愁载体意象〕,我在这头,〔乡愁对象〕在那头”,通过回环往复,反复咏叹,便流露出深沉的历史沧桑感,表达了对祖国的绵绵思念,彰显出充满家国意蕴的浓浓乡愁,既概括了诗人漫长的风雨人生与苦乐感受,又表达了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
同时,他又在词库里,找出四个叠音形容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把意象的义项尽量往小处说、向轻处形容,用来反衬它承载的乡愁之沉重与深厚,让原本纯净清淡、浅白真率的诗语,又增添了生动绵柔的特点。
五、余光中的恋乡情结
余光中热爱祖国、热爱亲人、热爱大陆同胞,有着深沉的恋亲恋乡情结。从这首《乡愁》中,可知从幼年到长大,从成年到现在,乡愁始终与母亲妻子、祖国故里,联系在一起,而那远离了的大陆故里,总是牵挂着他的游子之心。然而,那浅浅的海峡,却阻隔了诗人乡愁之念。这让他情何以堪?于是,他便奋笔书怀,慷慨而歌,写下一首首乡愁诗篇。
这首《乡愁》是其中的一篇,写的时候,台湾与大陆还没“三通”,他竟然直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是毫无忌讳的顶风言行!
再看1961年,他的《乡愁四韵》,被谱为歌曲,风靡台湾,其首尾两韵为: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不仅如此,1966年,他38岁时,就写下遗嘱式的《当我死时》诗篇,他写道: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让我〕用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
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
代替回乡。
〔因为〕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
中国啊,是我的中国。
胸中郁积着如此浓烈乡愁的诗人,难怪在海峡“三通”后,20余年,他穿越海峡60多次,在大陆三地那么多大学做兼职教授、驻校诗人,教授祖国学子。赤子之心,日月可鉴!
他的这首《乡愁》形式极美,更具传统的家国思想之美,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意象鲜明,简洁易记。原有四节,如前所录。2011年,他在华南理工大学上大课时,朗诵了《乡愁》,还续诵出新的一节,增为诗的第五节:
而未来,
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
你去那头,
我来这头!
这一节,诗人把乡愁化为桥梁,海峡变通途,两岸为一体,同族为一家,共同发展,—齐繁荣了,表达了对两岸统一的信心,抒发了浓烈的爱国情怀。
如今,斯人已逝,而乡愁永存!
他的眼睛,正“饕餮〔祖国〕地图”,“凡我在处,便是中国”。我们当尽快架起海峡上“桥梁”,让诗人饱览一片红色的祖国全图,以慰长眠者心中郁积的“乡愁”。陈存选2024、10、13
参资:百度百科《余光中·乡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