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列传
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州府东莞县(今广东省东莞市)人。明末著名抗清将领。
明朝最后一位抗清名将
袁崇焕三十六岁考中进士,在福建的一个县当县令。但他自命不凡,喜欢与人谈论兵法,经常与退役老兵讨论边塞军事,尽可能了解边塞情况,自认为有能力镇守边关。
从明神宗晚年起,地处明朝北方的女真族开始崛起,建立了后金政权(后来改称大清),往东不断进攻明朝的属国朝鲜,往西联络明朝的死敌蒙古,往南逐步蚕食辽东地区(今辽宁省大部),得以控制战略要地山海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而山海关的南边,就是明朝首都北京(今北京市)。
1622年,袁崇焕到兵部任职。不久,后金军队攻陷广宁卫(今辽宁省北镇市),直接威胁山海关,明廷上下一片惊恐,商议派人镇守山海关。
袁崇焕听说此事,单独前往关外查看地形,回来之后主动上表朝廷说:“给我充足的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守住山海关。”这番表态,让畏金如虎的众臣松了一口气,纷纷夸赞袁崇焕,皇帝也很欣慰,不仅给他升官,还拨给二十万帑(tǎng)金,让他招募军队。
袁崇焕走马上任,驻守山海关。袁崇焕十分尽职尽责,每次接到命令,立刻尽全力完成。
有一次,上峰派他出关安顿辽东的失业百姓,命令下达之际,正是夜色暗涌之时,袁崇焕不顾被虎豹袭击的危险,毅然穿过荆棘丛,凌晨时分赶到城中,让将士们钦佩不已。
袁崇焕认为,山海关太靠近京城,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应该将防线往北推进,主张经营宁远卫(今辽宁省兴城市)。众人都反对这个建议,唯有大学士孙承宗支持他。
于是,袁崇焕带领将士和难民在宁远卫筑城,宁远卫因此成为关外重镇,百姓安居乐业、商业兴旺发达。此外,袁崇焕继续往北拓展,一边收复失地,一边筑城固守,宁远卫更加巩固。
两年后,孙承宗被罢免,后金听说了消息,立即出兵进攻宁远卫。接替孙承宗的官员断定关外守不住,直接下令撤退。
袁崇焕坚决反对,说:“已经收复的疆土,怎么能轻易放弃呢?牵一发而动全身,放弃这些地方,宁远卫迟早也会失守!派遣良将守卫,是可以守住的。”眼看宁远卫即将沦陷,袁崇焕写下血书,与众将士立下盟誓:“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袁崇焕一面坚守壁垒,清除郊野的粮食房舍;一面派人盘查奸细、守护粮草,保证后勤;还传令给后方守将,若有逃兵一律斩杀。
金军前来劝降,袁崇焕指挥将士用西洋大炮猛轰,金军溃不成军,依然坚持攻城两天,结果损失惨重,落荒而逃。这便是“宁远大捷”。两年后,袁崇焕再次大败金军,又取得“宁锦大捷”。
当时,朝中大权由大宦官魏忠贤把持。袁崇焕虽然连连获胜,但因为他曾得到朝中另一股势力东林党的举荐,被魏忠贤视为异类,得不到提拔,只好郁闷地辞官归乡。
不久,庄烈帝即位,亲自召见袁崇焕。当时,金军连年击败明军,明廷上下畏敌如虎。袁崇焕慷慨激昂,当面承诺庄烈帝五年内收复辽东,庄烈帝大喜过望。
事后,有人提醒袁崇焕,如果五年内完不成目标,该何以自处。袁崇焕自觉失言,但又无可挽回,只好趁机向庄烈帝提出了人事、财政方面的很多要求,庄烈帝毫不犹豫地全部满足,袁崇焕由此成为整个辽东战场的最高指挥官。
当时,在鸭绿江入海口处有一个岛屿叫皮岛(今属朝鲜),由明军将领毛文龙领兵驻扎,以牵制后金军队。毛文龙占据此地,消耗很多粮饷,又趁机从事走私牟取暴利,开始拥兵自重。
袁崇焕多次提出核实他的军饷,设置文官监察他的军队,毛文龙一概拒绝。袁崇焕以上宾之礼宴请毛文龙,他却毫不谦让。
于是,袁崇焕亲自前往皮岛,历数毛文龙十二条罪状,请出尚方宝剑,就地斩杀了他。事后,袁崇焕才向庄烈帝报告此事,庄烈帝没有追究此事,但内心觉得不妥。
1629年年底,数十万金军在统帅皇太极的带领下,连连攻破明军防线,直逼京城。袁崇焕急忙率部护卫,千里迢迢赶赴救援,指挥各军迎战金军,最后用火炮攻击金营,才逼退金军。
金军刚刚撤退,朝中大臣却认为是袁崇焕与金军暗中勾结,故意放他们入关。皇太极趁机使出离间计,说早就与袁崇焕有秘密约定。
袁崇焕由此入狱,不久被凌迟处死,他的家人被流放三千里。一代名将最终竟沦落至家破人亡的结局。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十二册《明史》,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