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回想读博前后,感觉读博后每天身上都负重千斤,没有一天是真正快乐和放松的,所以就以毕业后能赚更多钱来激励自己,请问这种想法是不是很幼稚呢?
答:我本科读的是一个二本农业院校,在学生会认识了一个比我大一级的师兄,也是那种吊儿郎当的性格,就是这样一个人不仅考了研还读了博,最后回到母校当上了副教授。
其实他考研的时候我不是很意外,我们虽说是个二本但学校水平也不错。那时候考研还没现在这么火爆,甚至当时还在讨论读研耽误三年的工资毕业后能不能挣回来的问题,师兄的脑子又很聪明,考上研究生并不是很难的事,以我对他性格的了解,认为他最多考个研究生就工作了,不会继续读博士做研究的。
后来听到他读博的消息着实让我愣了一下,印象里完全不会走学术研究道路的人最后却去读博了,我实在没忍住就在QQ上跟他聊起了这件事。
我问他为什么想读博,他就回复了我一句话:“读博才能让我找到一个了离家近的工作”。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读博的目标其实就是这么朴素。
而且博士学位对于普通人最大的意义就是它提供了一种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阶级跨越的可能性,让贫困家庭的学生过上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读书改变命运这也是 99%的人能够坚持读书的动力。
所以说读博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这个想法完全没有问题,而且这是实现科研理想的基础。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些伟大的科研理想都是需要物质来支持的,能力再强的科学家,让他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解决温饱上,那他肯定无法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其实,这一点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家可能一直以为古代的科举考试也是一个可以让底层寒门翻身的机会,但其实并不然,能够读书和参加科举的人家就已经是当地富裕的阶级了。你想想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让一个壮劳力十年脱产在家念书,这本身就是很需要有很厚实家底的,而且姑且不算这十年读书花费的钱,就以明朝为例,仅仅是进京赶考一次就需要花费大概200两银子,而当时明朝县官一年也不过 50 两左右的收入。
所以,读书和科研都是一个非常不接地气的工作,钻的越深,取得的成果转换成实际生产力的过程就越长,就需要越坚实的后勤基础。
小编在小学的时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念到其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当时并没有什么理解,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相信大家跟我一样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会,多少人想通过读书改变自身的命运,奈何那个年代大家愿意吃苦都够不到门槛。
大家完全没有必要被博士束缚住手脚和限制思想,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不要被道德绑架,我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挣钱获得更好的生活,这完全没有问题,至于更高的科研理想就看我们自身的能力了,努力就好。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在两千年前,古人就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这句话。
作为一家专注于论文润色服务的公司,投必得坚信每一份投入都将带来相应的回报。我们的专长在于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的SCI论文润色服务,帮助他们的研究成果以最佳状态呈现。经过我们润色后的论文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这证明了我们润色服务的专业性和对SCI期刊要求的深刻理解。
投必得提供八大服务类型,包括润色编辑、学术翻译、查重去重、预审评估、中文服务、全程无忧发表、发表支持和科研绘图等,为您的论文发表保驾护航。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