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战胜真主党,以色列和美国正在黎巴嫩制造分裂,挑起内战。而伊朗则再次罕见地表达了对黎巴嫩和真主党的支持。
10月12日,伊朗议长卡利巴夫无视以色列对黎巴嫩领空的禁令,亲自驾驶伊朗政府专机降落在贝鲁特国际机场,向黎巴嫩送去急需的医疗物资和设备。在飞机降落时,以色列依然在对黎巴嫩进行空袭,而且一些袭击的地点距机场相当近。卡利巴夫与黎巴嫩看守总理纳吉布·米卡提会面后,在两名真主党成员的陪同下,访问了贝鲁特市中心近期遭以色列空袭最严重的地区。
卡利巴夫此次高调出访,不仅是伊朗对以色列的一次示威,也是对以色列和西方势力试图分化“抵抗之弧”的强烈回应。
最近围绕黎巴嫩有几件事值得注意。
首先在10月8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发表视频讲话,宣称以色列国防军已消灭了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的继任者,以及继任者的继任者。他还鼓动黎巴嫩人民摆脱真主党的控制,以结束战争,拯救国家。随后,以色列反对派领导人拉皮德又呼吁恢复南黎巴嫩军。紧接着,10月10日,美国副大使罗伯特·伍德在安理会会议上提出,国际社会必须加强黎巴嫩政府与军队的力量,迫使真主党撤出边界地区,并将黎巴嫩武装部队部署到南部。法国驻联合国大使尼古拉斯·德里维埃也支持了美国的立场,表示要加强对黎巴嫩武装部队的援助。
这些表态表面上都是为了结束战争,救黎巴嫩人民于水火,但实则饱藏着分裂黎巴嫩,挑起黎巴嫩内战的祸心。
黎巴嫩是一个多宗教、多民族的国家,基督徒、穆斯林、德鲁兹教徒等群体在权力分配上长期存在矛盾。为此,黎巴嫩实行了被称为共识民主制的宗教派别分权制度。这一体制规定,政府中的最高职位由不同宗教派别的代表担任,总统由基督教马龙派担任,总理由逊尼派穆斯林担任,议长则由什叶派穆斯林担任。这个制度虽然维持了各教派之间的平衡,但也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僵局。
2020年8月贝鲁特港爆炸后,时任总理哈桑·迪亚卜辞职,政府进入看守状态。2021年9月,纳吉布·米卡提被任命为总理。然而,由于各派系争执不下,米卡提一直未能成功组建政府。2022年10月31日,前总统米歇尔·奥恩的任期结束。根据黎巴嫩的宪法,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结果又是由于各派别政治分歧严重,议会在多次投票后仍未能达成一致,导致总统职位一直空缺。
现任议长是来自什叶派阿迈勒运动的纳比·贝里,他自1992年以来一直担任议长,并在2022年再次连任。然而,由于黎巴嫩的严重政治分裂,议会的功能也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在选举新总统和推动重要立法方面。而总统职位的空缺又使得很多宪法规定的职权无法正常履行,包括批准内阁的组成、签署法令、任命高级官员等等。
因此,黎巴嫩政府实际上一直处于瘫痪的状态。总理米卡提只能处理国家的日常事务,但无权进行重大决策。这种情况不仅意味着黎巴嫩的局势相当脆弱,也为动荡埋下了隐患。
内塔尼亚胡号召黎巴嫩人民推翻真主党,实际上是想在黎巴嫩政治分裂的背景下挑起内斗,给黎巴嫩政权致命一击。
果不其然,就在内塔尼亚胡讲话后不久。10月12日,黎巴嫩最大的基督教政党“黎巴嫩力量”就接受了内塔尼亚胡的号召,举行大型反对派集会,在政治上反对真主党,呼吁真主党投降并将武器交给政府,然后遵守联合国的第“1559”、“1680”和“1701”三项决议。虽然,这次集会并没有其他黎巴嫩政党参加,甚至真主党的政治对手也不同意他们的主张,但是这却释放出了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如果说内塔尼亚胡的煽动,还只是一种口号,那么,以色列反对派领导人拉皮德呼吁恢复南黎巴嫩军,则在推动黎巴嫩分裂方面迈出了危险的一步。因为历史上的南黎巴嫩军就是一支亲以色列的“伪军”部队。
1975年,黎巴嫩国内各派系之间的暴力冲突逐步升级,并演变为内战。1978年,以色列发动“利塔尼行动”,首次大规模入侵黎巴嫩南部。联合国迅速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军,并派驻联合国维和部队进行监督。然而,以色列并没有完全撤军,而是在黎巴嫩南部设立了“安全区”,以阻止巴勒斯坦武装越境袭击以色列。
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以色列在控制区内扶植了一支名为“南黎巴嫩军”的武装力量。南黎巴嫩军的前身是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组织“自由黎巴嫩军”,其领导人萨阿德·哈达德是一名黎巴嫩基督徒军官。他在以色列的支持下组建了这支部队,主要由黎巴嫩基督徒、什叶派穆斯林和其他宗教派别的黎巴嫩人组成。在黎巴嫩内战期间,南黎巴嫩军主要是与其他黎巴嫩武装派别作战,特别是与真主党和亲叙利亚和伊朗的什叶派武装力量对抗。
1982年,以色列再次入侵黎巴嫩,并最终占领了贝鲁特。随后,以色列加强了对黎巴嫩南部的控制,南黎巴嫩军则成为以色列在该地区的代理武装力量,负责打击黎巴嫩南部的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维持“安全区”的稳定,实际就是以色列的“伪军”。
南黎巴嫩军虽然得到以色列的支持,但并不怎么受黎巴嫩人的待见,特别是在黎巴嫩南部的什叶派社区中,往往被当成“黎奸”。
1990年,黎巴嫩内战结束,真主党势力不断壮大,以色列逐渐意识到继续控制黎巴嫩南部的成本和代价过高。2000年5月,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全面撤军,失去依靠的南黎巴嫩军也随之土崩瓦解。一些成员逃往以色列或其他国家避难,而那些留在黎巴嫩的成员则受到了黎巴嫩政府“叛国罪”的指控。
如今,南黎巴嫩军虽然早已经消亡,但黎巴嫩国内亲以色列的势力仍然存在。
举个例子,最近在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的入侵中。黎巴嫩南部最大的村庄拉梅奇的居民纷纷在自家的屋顶挂起了白旗作为信号,要求以军不要攻击他们的村庄。拉梅奇的居民之所以这么自信,不仅因为他们是一个基督教村子,是马龙派在南黎巴嫩的教会总部,还因为拉梅奇的居民多年以来一直不允许真主党进入该地区,并与以色列保持着某种默契。
而这也使内塔尼亚胡和拉皮德看到了离间和分裂黎巴嫩的机会,所以才不遗余力地煽动黎巴嫩人民“造反”。
以色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利用黎巴嫩国内的矛盾,遏制真主党势力。
黎巴嫩国内对真主党的统治并非铁板一块,真主党与黎巴嫩国内其他派别的矛盾就不用说了。此外,黎巴嫩目前还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不稳定的状态。新冠疫情、2020年贝鲁特港口爆炸事件以及随后的社会动荡,加剧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真主党虽然在政治上拥有影响力,但并没有能力解决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使得以色列看到了通过外部施压,进一步引发黎巴嫩社会动荡的可能。
如果能成功策动黎巴嫩内乱,就能削弱真主党的统治基础。这样一来,以色列无需投入大量军事力量,就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如果能重新扶植起一个类似“南黎巴嫩军”那样的组织,那么以色列就能重启代理人战争。不但可以避免自己采取大规模地面军事行动可能带来的伤亡,还能避免因为违反国际法而引发的国际社会的谴责。
更重要的是,以色列就相当于是在南黎巴嫩拥有了一个“安全缓冲区”,既能阻止真主党武装的越境袭击,还等于是斩断了伊朗代理人的一条胳膊。
而美国和法国提出要加强黎巴嫩军队的建议,看似是在帮助黎巴嫩恢复秩序,但真实目的也是为了削弱真主党的力量。
首先,黎巴嫩的正规军长期以来实力不济,主要还是政治分裂与派系矛盾造成的。黎巴嫩宗教和派系分裂不但直接影响了国家的政治体制,还影响了军队建设。黎巴嫩军队的指挥体系受到不同宗教派别的牵制,导致其凝聚力不足,内耗严重。而真主党依赖于什叶派的团结与支持,拥有强大的宗教和政治动员能力。相比之下,黎巴嫩军队则缺乏统一的意识形态和领导力量,即使拥有先进的装备,也很难与真主党这样具有高度内部凝聚力的武装组织抗衡。
其次,真主党不仅是一个武装组织,还是黎巴嫩政府的一部分,在黎巴嫩议会中占有席位,并参与联合政府。这种双重身份使得真主党在某些情况下承担起了部分国家防卫的职责。实际上,在黎巴嫩军队能力有限的背景下,真主党武装除了对抗以色列,还在黎巴嫩的防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被很多黎巴嫩人视为实际上的国家军事力量。
比如,在2014年至2017年间,真主党在黎巴嫩东部与叙利亚接壤的边境地区对抗伊斯兰国和其他极端组织的入侵,保卫了黎巴嫩领土。这次行动就得到了黎巴嫩政府和许多黎巴嫩人民的支持,真主党也被视为抵御外部威胁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在与以色列接壤的地区,真主党通过数十年抵抗,维持了实际的控制权。如果没有真主党,南黎巴嫩可能早就被以色列完全占领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换句话说,黎巴嫩正规军不行, 并不是真主党造成的。虽然真主党不是黎巴嫩的正规军队,但是却也承担着保卫国家的职责。因此,美国和法国提出加强黎巴嫩军队的建议,实际是想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着帮助黎巴嫩的幌子,为以色列削弱真主党铺平道路。
伊朗显然是看出了以色列和美国的心思,卡利巴夫此次访问贝鲁特,则是伊朗的反击。
首先,卡利巴夫在以色列空袭期间降落贝鲁特,直接挑战了以色列对黎巴嫩领空的控制。这是一种象征性的强硬姿态,表明伊朗不会被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所吓倒,展示了对抗以色列的决心。同时卡利巴夫还表示,伊朗准备建立一条空中走廊,用于向贝鲁特运送人道主义援助,这进一步表明了伊朗对黎巴嫩坚定的支持。
其次,卡利巴夫不仅为黎巴嫩送去急需的医疗物资和设备,还与黎巴嫩看守总理和真主党成员分别会晤,展示了人道主义援助的一面,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伊朗不仅仅是军事支持者,还是有力的援助者,并且对黎巴嫩政府和真主党的支持一视同仁。在为黎巴嫩人民加油打气的同时,也是对黎巴嫩国内外分裂势力的震慑与警告。
总体来说,以色列和西方国家想通过在黎巴嫩内部制造分裂来实现其战略目的,伊朗则针锋相对,展现出了不甘示弱的姿态。
然而,这场复杂的角力不仅涉及地区大国的利益,更是对黎巴嫩这个脆弱国家的严峻考验。历史一再证明,外部势力干涉往往会加剧内部动荡,牺牲的永远是无辜的人民。如今,黎巴嫩不同宗教和派系的长期矛盾、经济崩溃以及外部势力的操控,正逐步将这个国家推向新的内战边缘。然而,当外界强权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人民生存之上时,又何时真正在意过黎巴嫩人民遭受的苦难?
以色列、伊朗乃至更广泛的国际社会,能否真正放下短视的权谋,将更多的目光投向饱受战争蹂躏的黎巴嫩人民?这或许是决定整个中东未来稳定的关键问题。而中东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也亟待一个超越分裂与冲突的答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