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月2日,九华山一座寺庙内,一向以清净著称的佛门净地罕见地聚拢了一群僧人,他们中有人面色沉静,有人紧张等待,也有人面露悲伤之色。
在僧人之间的,是一个棕褐色的大缸。这里面让一群人诚惶诚恐,既敬畏又期待。
随着缸盖开封的声音,所有人都不自觉地将目光投入其中。
一声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叹响起,“菩萨,竟然是肉身菩萨!”
大家几乎喜极而泣,摸着佛珠默念阿弥陀佛。
这个令一向沉着冷静的佛门子弟,不约而同地惊叹的缸中之物不是别的,正是一手栽培了他们的仁义师太。只不过此时距离她安详离去已经过去3年,如今的她化成了一具尸身。
那么仁义师太究竟是什么人?在她死后又发生了什么奇迹,让她的尸身引来众人围观呢?
一心向佛的大家闺秀
仁义师太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她死后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更是让这位师太的一生蒙上了神秘色彩。
1911年,辽宁沈阳的一户姜姓人家迎来了他们的掌上明珠,这是一个出身高贵的家族,姜家在当时是少有的有文化且有名望的家庭。
所以这家的父母给女儿起了个文雅动听的名字——姜素敏。
这个名字是如此素静斯文,以至于能轻易感受到姜家父母对于女儿的期望,做一个有敏思又素雅的大家闺秀。
姜素敏的童年生活既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
幸福的是姜家条件好,家中什么都不缺,姜素敏在大部分时候都是无忧无虑的。不过姜家是一个保守的富贵家庭,还保留着诸多封建思想,对于女儿的约束尤其多。
而姜素敏恰恰是个有主见,不甘被束缚的女孩。
在姜素敏幼时,她的父母就按照习俗,给她裹了小脚。
裹脚的锥心之痛让小小的姜素敏大哭不止,但姜素敏的父母为了让女儿以后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女人”,对于姜素敏的痛苦视而不见,硬生生把一双天足,掰成三寸金莲。
这给姜素敏年幼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苦,当时的她还没意识到这是封建社会对于女子的束缚和摧残,只是内心有了一个弱小但坚定的声音: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裹脚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如果说裹小脚是肉体上的约束,那么姜素敏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一切教育和规训,才是在精神上试桎梏限她。
姜素敏从小接触女人的“三从四德”,学习的是琴棋书画。
她的父母虽然爱她,但是这份爱是有条件的,就是她必须成为一个顺从乖巧的好女儿。按他们的规划成长,做一个真正的大家闺秀。再之后,就是成为贤妻良母。
她被期望扮演如此完美的角色,可是从未被期望过做不完美的自己。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姜素敏内心充满了苦恼和厌倦。
为什么她就要按既定的轨迹行走?难道她连自己的人生也做不了主吗?
姜素敏一天天长大,可是她内心对于自由的渴望却从未被磨灭过。
她总是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反抗着父母的权威,比如逃课。
一次,姜素敏又悄悄从课堂中溜走,她误打误撞来到了一座寺庙。
甫一踏足,她便被庙中的庄严和肃穆吸引了。姜素敏听着远处僧人的喃喃的念经声,,心中前所未有地充满了宁静。
从那时,姜素敏就成了寺庙里的常客,经常孤身一人到附近的大小寺庙拜访。
随着拜访的次数越来越多,周围的僧人大多也认识了这个聪慧的少女。
有意无意的,姜素敏接触到了一些佛经,说来奇怪,每次跪在佛前默念佛经时,姜素敏内心总是会如同受到感召一般,沉浸在其中。
沉浸在佛学的世界中时,她仿佛忘记了现实中的一切苦恼,跟自己的灵魂独处,全身心都被注入了一股能量,就连跟平时不苟言笑的僧人相处,她都觉得有一股难言的亲近。
这让姜素敏越发喜爱到寺庙中去,更是力所能及地给僧人们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当时的时局下,很多地方并不太平,普通的百姓尚且生活动荡,更不要说庙里的僧人了。
庙里香火并不旺盛,很多和尚也无法化缘到足够多的食物,姜素敏同情僧人们食不果腹的处境,经常会主动从家里带来一些粮食来接济寺庙中的僧人。
在她的帮助之下,一些寺庙得以渡过难关。
对于姜素敏的善举,僧人们都心存感激,更是主动地给姜素敏提供了很多佛法上的指导。
有一些僧人还会用中医药治病救人,看到姜素敏对此感兴趣,就传授给了她一些简单的医术。
姜素敏喜不自胜,能够治病救人让她充满成就感,觉得能让一条生命在自己手上恢复健康,是一件有价值的事,这种幸福,甚至超越了肉体上的享受。
不得不说,姜素敏在行医救人上是有天赋的,在僧人的耐心教导下,她很快就掌握了其中的诀窍,尤其是一手针灸,更是纯熟无比。
在那段时间,姜素敏的身上总是大大小小的针孔,那些都是她为了更好地抓准穴位,体验不同穴位给人的感受,亲身上阵,一根针又一根针在自己身上做的实验。
可想而知,姜素敏是一个怎样聪明、又怎样有毅力的人。
时间一晃,姜素敏逐渐长大,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经过了多年与僧人的相处,目睹了佛学对人的帮助,姜素敏萌生了要出家的念头。
当她把自己的想法稍微跟父母提及时却,差点把他们吓坏了。
姜父姜母担心女儿真的斩断红尘当了尼姑,当即决定要把她嫁出去。姜素敏虽然并不盼望婚姻,但面对父母的威压,和已经挑选好的对象,却没有勇气说出一个不字,就这么上了花轿。
离开了父母的管束,却陷进了新的家庭之中,姜素敏还有机会成为自己吗?
家破人亡后皈依佛教
虽然结婚并不是姜素敏的本愿,但庆幸的是,姜素敏的丈夫是一个温柔善良的男人,他对自己的妻子十分尊重,夫妻之间相互爱护,细水长流的感情也让姜素敏感觉到了内心踏实。
姜素敏的丈夫知道妻子一心喜佛,并没有阻止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反而鼓励她去追求自己的喜好。
姜素敏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出入寺庙了。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姜素敏会像世间的大部分女子一样,过上世俗意义上完美的一生,只可惜婚后几年,姜素敏的丈夫患病身亡。
姜素敏还没从亡夫的悲恸中走出,又被婆家人逐出家门。
因为醉心于佛法,姜素敏并没有给丈夫生下一儿半女,这让婆家人十分不满。又认定姜素敏嫁进门没几年,就克死丈夫,是个“不祥之人”。
无奈之下,姜素敏只能回到娘家。
不幸的是,姜素敏的父母也在不久之后接连身亡。
姜素敏彻底变成了无依无靠之人,故乡待不下去了,姜素敏只能背起行囊南下,寻找寄身之所。
几经波折,姜素敏来到了五台山,落了发出了家,正式成为了一位女尼,在寺庙的庇护下生存。
虽然是命运的波折,让姜素敏最后出家修行,但殊途同归,姜素敏最后实现了少女时代的愿望。
此时的仁义师太,也就是姜素敏一心一意沉浸在修行中,心无杂念。空余时间则是拾起医术,一边钻研针灸。
住持看出仁义师太对于医术的热忱,在他的牵线搭桥下,仁义师太还进入了一所医学院精进了自己的医术。
战争结束后,国内恢复了平静,可是广大的百姓还没有从战争留下的后遗症中恢复过来,物质条件依然很匮乏。
很多人即使重病,也没有钱医治。
仁义师太学成归来,对于众生困苦心中充满了慈悲。
于是,她经常为穷人看诊,不收取分文,姿态谦虚,设身处地。仁义师太高超的医术,经常令人药到病除,她的慷慨和善良更是令每一位病人如沐春风。
在村人眼里,仁义师太是一位真正的菩萨,深深地尊敬和爱戴着她。
不久之后,抗美援朝的号角吹响,仁义师太响应号召,报名成为了医疗队的一名志愿者,奔赴千里来到了朝鲜。
为了救助更多的伤员,仁义师太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经常冒着战场上的枪林炮雨,奔走在前线和后方。
有一次,因为将全部精力放在伤员身上,她来不及躲避迎面而来的炮火,一枚子弹正中手臂。
顿时间,仁义师太的手臂顿时染红了一片,可是她并没有吭一句声,依然镇定自若地指挥搬抬伤患,处理伤员伤口。
仁义师太的眼里只有病人,以至于忘记自己的辛苦,仁义师太在前线后方的贡献,也是十分之大的。
一生功德圆满
回国后的仁义师太依然为了她的事业和大义奔走。
她开始游览山水,一边施医赠药,随着年纪渐长,仁义师太渐渐觉得一个人行医医治的是少数人的肉体,终究是力有不逮。
只有将佛学的大义传播出去,才能在精神上帮助到更多人。
于是在71岁高龄那年,仁义师太返回五台山,在那里,她潜心修炼,到各个寺庙中游历,在菩提寺时,她深深为当地的清幽着迷,觉得这里有益于修行,于是打算长居此地。
可是在修行途中,仁义师太却跟一名师太产生了意见分歧,师太并不介怀不同意见,但关系一旦出现了裂痕就会难以修复。
为了保持修行的心无旁骛,仁义师太又离开了菩提寺。
仁义师太辗转多个寺庙,居无定所,一心想清净的她,又发现了一个叫通慧禅林寺的破败小庙。这个小庙不仅破落,里面也没有住持和尚。
在一片掉落的墙皮外,仁义师太却看到了另一番光景。
寺庙周围的环境优美,绿林掩映,让人身心舒畅。
仁义大师深感这样一块山明水秀之地很适合清修,不应该就此破落。
于是她萌生了一个愿望,要让这座破庙重新焕发新生,让周围的百姓也能享受这片福祉。
为了重建通慧禅林寺,她倾尽了全部的心血,年过七十还为了工程的顺利进展四处奔走。
仁义大师还为此花费了辛苦积攒半生的积蓄,在财力和精力上竭尽所能。
虽然这个过程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看到通慧禅林寺重新鼎盛,仁义大师发自内心地欣慰。
对于她来说,能修复一座有价值的寺庙,并且帮助佛法传播给更多的人,让他们获得内心的平静,是一件功德圆满的事情。
这几乎是仁义师太曲折一生中,为世人做的最重要的大事之一。
之后的仁义师太并没有停下步伐,虽然已经老迈,但依然精神矍铄,在全国各地穿没梭,她的目的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如同年轻时的习惯一样,继续赠药救人。
这样又过了几年,此时的仁义师太已经垂垂老矣,身体逐渐走向了衰败,她预感到死亡的来临。
1995年5月,仁义师太开始了长达一周的断食,她的弟子都很担心师太的身体,但是仁义师太早已下定了决心,不再见人,也不再进食。
7天后,仁义师太驾鹤西去。
她的遗体安详而庄严,弟子发现后痛哭了一场,就按照传统仪式把她安放在缸内。
3年之后,仁义师太出缸,弟子们惊讶地发现师太竟然保持了三年不腐,面貌栩栩如生,以往这种情况只在得道高僧身上出现过,女尼身上还是第一次。
更令人惊奇的是,仁义师太的尸身上的一切女性特征都消失不见了。既没有了起伏的胸部,女性的器官也好似从不存在。
仁义师太身上发生的一切,让世人相信,因为她功德圆满,死后成了佛所以肉身不腐。毕竟佛是没有性别的。
而仁义师太的遗体也被镀上了金,供奉在寺庙中,生前她保护了一方百姓,死后也将继续成为世人的信仰,在天地之间不朽。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九华山又发现比丘尼肉身》桂宗先
央广网《九华山僧侣圆寂后多“坐缸” 3年不腐便塑成金身》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