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前面的文章说过,在企业的组织变革中,最应该变革的部分就是中后台职能部门。中后台相当于是组织的发动机,他们的运转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效率。

《中后台组织变革的4种趋势(上)》一文中,我们提出了“BP化”和“产品化”两种变革趋势。其实,对这两个趋势来说,不少企业都有过或多或少的实践,理念上并不新奇;但今天我要谈到的,已经打到了官僚中后台们的大本营,可能才真正涉及到中后台改革的“深水区”。

趋势3:模型化,提升决策效率

不少企业在规模做大后,都同比扩充了中后台职能部门的规模,道理很简单,庞大的前台业务需要管理,资源需要分配,职能部门这颗大脑必须要足够强大。

但问题是,庞大的中后台职能部门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决策能力。要么是用一刀切的政策来管控业务,要么是把疑难杂症都当二传手抛给老板,自己应该发挥的专业能力并没有多少体现。

穆胜咨询的一家客户企业的老板有句很扎心的话——“职能部门人是多了,但都当不了参谋,对业务的理解很浅薄。一面对业务部门飞扬跋扈,一面对高管极尽谄媚,最后就剩下他们自以为的‘人情世故’了。”

让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不理解业务,才会有对业务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处理方式,因为这样最不需要动脑筋。凡是涉及到“一刀切”政策明显匹配不上的,就被认为是“特事特办”,而后做出一副自己做不了主的样子,把难题扔回给老板。

要撑起这种行为模式,一方面是要对业务部门摆出严厉的模样,把“一刀切”政策说成是公司统一安排、老板三令五申、上级政策红线等;另一方面是要对老板摆出为难的模样,说明自己已经竭力申明了公司的主张,业务部门仍然油盐不进,自己也很为难,只有反过来请示老板,“您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呗”。这里里外外的,不就是自以为丝滑的“人情世故”吗?

问题的本质是,职能部门不理解业务,他们在最开始就构建了一个“过于简单的决策模型”。这种模型之下,才引发了后续无数的内部摩擦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决策效率。当无数的决策涌向老板,就算他们再聪明,经验再丰富,就算他们激发出“肝帝”属性,也很难解决。

强大的中后台职能部门,都是基于对业务分类分级,有一套相对稳定的决策模型。模型的好处是,它可以纳入业务数据,对业务事项最大程度进行刚性决策,而后,将需要灰度的部分缩小到极致,留给老板。这样的决策,才有效率。反过来说,我们经常看到某些企业的投决会上,几个职能部门按部就班地“陈述项目”,而后给出不痛不痒、可左可右的决策建议。言下之意,怎么投票,老板您自己定吧。这种决策模式里,所有的信息很少转化为数据,所有的数据都没有进入一个决策框架,而是抛给老板,让他们用自己的感觉来决策。这怎么行呢?

“模型化”的变革方向已经清楚,但问题是,有几个职能部门愿意去研究所谓“模型”呢?就模型来说,先别说资源如何配置了,对业务的理解首先就是一个难题。不理解业务,又如何对业务分类分级呢?不对业务进行分类分级,又如何决定资源配置呢?

趋势4:风控化,控制风险阈值

风控是中后台职能部门最喜欢主张的自我价值,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中后台部门对风控的理解都非常浅薄,或是真不理解,或是故意不理解。

所谓风控,都是有成本的,不能以控制住所有风险作为目的来实施风控,因为这样一定会让企业在频繁“踩刹车”中“翻车”。真正的风控,要把握可能的损失与成本之间的平衡点,一旦为了10块钱的可能损失而投入20块钱的风控成本,那这种风控就不如不做。

现在大多企业的职能部门就是“无限前置风控”,公关部门对外批发公函,法务部门对内无限审核,人力部门严守编制,财务部门死磕预算……仿佛不这样做就显得自己不尽心似的,其实,这是典型的用动作上的勤奋,掩盖思维上的懒惰。这和“一刀切”政策本质上是一个路数。

但你放心,如果用这种观点来抨击他们,他们又会振振有词——你们知道这里面风险有多大吗?他们还会绘声绘色地讲出若干的恐怖故事,好像没了他们企业马上就做不下去了。他们的目的很简单,他们并不想把“可能的损失”和“风控成本”算清楚,他们希望公司随时进入戒严状态,此时他们权力最大,犹如口罩期间的小区保安。

合理的风控,也应该基于风险的分类分级,有一套稳定的风控模型。

其一,是要识别风险。风险在不在,有多大的概率发生,这个不能凭一张嘴加几个恐怖故事就识别了。必须要基于数据,按照不同的风险值刻度进行归集。具体来说,风险刻度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调整。所谓的“风险阈值”,就是风险升级的刻度。

其二,是要基于不同的风险事件,匹配不同的风控手段。举例来说,存在巨大风险的事项一定要前置审核;但存在较小风险的事项可以报备,以供后续查验。再举例来说,存在巨大风险的事项要拔高决策层级,但存在较小风险的事项则可以降低决策层级。

在这个模型中,每个级别的风险都匹配了最合理的风控手段,不同风险级别代表可能发生的损失,而不同风控手段代表了必然会发生的成本。风控模型里的一一对应关系,是算好了“风控投产比”的结果。

不知道老板们有没有意识到,要真想在不干扰业务的情况下做好风控,办法太多了,只不过,大多数中后台职能部门认为“踩刹车”是最简单的方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