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穷查理宝典》,对我这种对跨学科爱好者来说,真是干货满满。

里面有两个观点个人很喜欢:

  • 一个是尽可能地从自己和他人身上吸收失败的教训;

  • 另外一个呢,就是多学习一下其他学科,不需要学太具体,只要掌握关键的理念即可。

其实这两个本质上是一个意思,就像读书和阅人是同根一样。

核心观点是:多角度看问题,培养全局视野。

它可以提高认知,进而提升我们获取智慧和财富的能力。

然后我就想到,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典故。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哈姆雷特

我们先看一个场景:

一家人在路口准备过马路。

当交警的儿子一眼看到红路灯有点老旧了,可能需要修理或者换新;

开服装店的女儿,注意到路南的一家化妆品店生意不错,店门口展示的广告宣传语非常有特色,琢磨着自己也弄一个。

退休的老父亲注意到街角的钓具店准备搬迁。

做家庭主妇的老母亲则想起了几年前,她在这个路口掉了两根大葱的事儿。

牵着孙子的儿媳,想到之前和丈夫挽着胳膊快快乐乐的压马路,现在丈夫只顾着自己往前走,看都不看自己一眼,感觉周围的空气都闷闷的。

5岁的孙子则羡慕地看着几个在广场玩平衡车的青少年。

看吧,虽然是同一个路口、虽然是一家人,但每个人看到的东西完全不一样,甚至没有交集。

这只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个例子。

如果不是一家人,差距可就更大了去了。

王健林认为一个亿是小目标,王传君最穷的时候卡里有一百万很慌张,皖西北偏僻的小乡村里的做手工的王大妈一天二十块钱感觉很满足。

我相信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感受,更相信即便在同一个路口,他们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世界。

估计王健林看到的房产和地价,王传君看到的人生百态,拿着老年机的王大妈看到“这大城市车真多呐,要是能照张相就好了,回去给大伙儿都看看。”

要说相互理解,那不是开玩笑嘛。

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任何人无法完全理解另外一个人,人们甚至无法完全理解自己。

事情很简单,时间是不会停下来的,只要时间在流逝,那么所有的东西都在一刻不停的发生变化。

一个人即便完全经历另外一个人的经历,因为感知、思维、角度等方面的不同,这个人还是无法完全了解另外一个人。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就是这个意思。

正是因为一个人无法完全理解另外一个人,所以,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唯一的。

比如,我们眼中的“草台班子”和马斯克眼中的“草台班子”,一定是截然不同的世界。

两年前马斯克眼中的“草台班子”,和两年后他眼中的“草台班子”,大概也会不一样。如果相差不大,说明他没有成长。

如果问一千个人西施长什么样子,会得到一千 个不重样的回答。

所以,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能看到几个哈姆雷特

关于世界,有两点我们很清楚:

第一,没有人能客观地看到世界的全貌,即使最聪明的人也不行;

第二,我们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即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

可以说,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盲人”,只能看到自己认知以内的东西。

所以,如果我们想了解大象的其他部分、甚至全貌,就必须想办法去了解其他人摸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也就是说,我们越是能看到更多其他人的世界,我们的认知也就越接近真实。

就像开头说的等红灯的故事,我们能看到他们所有人眼中的路口,那么对路口实际情况的了解会更全面一些。

对世界的了解越是真实、全面,我们就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所以,为了事业顺利、生活美满,我们需要看到尽可能多的哈姆雷特。

这里面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我们看其他人的世界的时候,要有鉴别能力。

一方面,并不是所有人眼中的世界都是正确的。错误的信息只会让我们距离真相越来越远。

比如,儿媳觉得世界闷闷的,这就不是事实。事实上,那天是一会儿阴,一会儿晴,而且小凉风一吹,还挺舒服的。儿媳因为内心原因,只记住了阴天。

另一方面,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有不客观的成分。我们要懂得批判性吸收。

比如,女儿觉得那家化妆品店生意不错,这个就是她的主观看法。具体那家店如何,我们需要深入调查才会知道。但她看到那家店在一分钟进去七八个顾客,而且还有三个姑娘在看门口的广告,则是事实。

再比如,王大妈觉得路口车真多啊,可这个“多”是她的主观看法。事实上,那天的车流量相比平日,甚至有点儿少。

所以,我们在深入他人世界的时候,既要选择合适的人,又要从这些人的世界里选取真实的、对我们有用的信息。

一个人的世界就是他的思维方法,我们是通过思维去观察世界的。而我们对世界的观察,构成了我们的认知。

如果我们能看到马斯克眼中的“草台班子”、王健林眼中的“哈姆雷特”,那商业能力一定会大幅度提升。

同样,如果我们能看到王传君眼中的“哈姆雷特”,那艺术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一定会增加。

即便我们在那些方面比他们厉害,也能让我们的认知得以拓展。

多看几个哈姆雷特的用途

结合开头查理·芒格的那两个观点,我们倘若能多看到几个哈姆雷特,那就既满足了从别人失败中汲取教训的需求,又能满足避免单一学科带来的思维局限性的需求。

其实学习不同的学科,就是在观察多个学科中一代代顶尖人物眼中的“哈姆雷特”们。

这是培养全局思维的基础,决定一个人的认知,而认知决定一个人获取财富的能力。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能看到经济的运作规律,就会知道如何选择好的产品和企业,投资就能玩好;如果我们能看到某个群体心中的需求,营销就能做好。

选择得当的话,一个人就可以是一个或者几个学科。比如,查理·芒格一个人就能顶几门学科。

个人的看法是,除了看失败的经验,其实还可以学习一些能学得来的优点。就像查理·芒格一直在学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思维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一样。

即便不玩投资、不做营销,多看到几个“哈姆雷特”对我们来说,依然有重要的作用。

  • 一是可以提高风险预估能力。

比如,早在2000年之前,我们的一位教授说过,我国房地产的黄金时间最多是20-25年。

所以,他的学生一般都在合适的时间转行了。

这个预测能力挺难学的,但这位教授的思维方式我们是可以学的。

他是根据各方面的数据、政策等测算的。

而且,那些资料我们基本上都能查得到。用的方法也不困难,差不多就相当于复旦大学兰小欢教授的《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一书中的分析方法。

看过电影《大空头》或者相关纪录片的就会知道,看起来做空次贷危机像是一场豪赌,其实不是,因为他们清楚,次贷危机一定会来,因为膨胀的尽头就是爆炸。

他们只是比很多人更为敏感,进而顺藤摸瓜,发现建立在高风险、回报越来越少的次级房贷的基础之上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极不稳定,可以说就在爆炸的边缘。

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提高我们预测风险的能力。

比如,前几年,课外教辅机构如果能够看到我国教培业非正常发展现状,吸取日韩教培业的经验教训,提前做好风险预测,也不至于相关政策下来的时候,束手无策。

  • 二是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在现实中,我们可能不需要、也无法预测房地产的走势、或者次贷危机的到来。

但我们可以根据其他人的思维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麻烦。

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思维方式,来管教他们的学习。

比如,我的外甥自幼自尊心就特别强,辅导他功课的时候,就不能驳他的面子。

他如果有个题目做错了,会不服气的说自己没注意到一个已知条件。

最好的做法是不要驳他,提醒他说下次注意就好了。

既给他留了面子,也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但他妈妈偏不,“什么叫没注意啊,你这明明就是不用心,这么大的字能看不见?”

这下坏了,每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接下来的辅导非常不顺利,他哼哼唧唧、三心二意的,一直弄到他妈妈破防。

换上他妹妹就很不一样,小姑娘一定会说,“妈妈你别急,我很乖的,下次一定注意。”

区别是,外甥下次一定会注意,同样的问题一般不会再犯;外甥女就不一定了,可以说,她一定还会再犯。

小男孩看起来不好管,其实他心里知道着呢。

小姑娘看起来好说话,但她根本没往心里去。下次妈妈再着急,她还会这么说。妈妈破防了,她就委屈巴巴看着妈妈不说话,乞求原谅。

这要是做到不心软,就太难了。

其实夸夸她,“这点小事,别的公主都会注意到的呢?”

或者惩罚,“要是再不小心,你看上的那套小猪佩奇就要晚一点过来或者不来了哦”。

估计她都会上心。

前者确实有效,我试过,因为她喜欢做公主,别的公主都做到的,她也一定得做到哇。

后者不太确定,因为我没试过。她喜欢小猪佩奇,估计会有效。

根据阿德勒的观点,惩罚对儿童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的。所以不建议。

他们的妈妈用了一套方式管俩孩子,结果碰到俩都不吃这套的,能不郁闷吗?

如果她能看到这两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就能解决很多类似的问题。同时也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起码对人际交往大有好处——有这俩孩子性格的大人也不少呢。

退一步说,如果能看到尽可能多的“哈姆雷特”,即便不在现实中加以应用,起码精神生活会因此丰富很多。

也就是说,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丰富物质生活,还能帮助我们丰富精神生活。

猜猜作家为什么能惟妙惟肖的写不同种类的人,正是因为他们敏于观察、擅长分析,看到了更多人心中的“哈姆雷特”。

与之相反,为什么有些人写的小说、做的电影,所有人看起来都像是一个人,用一个口吻说话,说着雷同的话,就是因为他看不到别人眼中的“哈姆雷特”。

这些人剧中的角色,简直就像孙悟空的分身,无论分成多少个,都一副猴样儿。

有没有感觉很有趣呢?

那就观察一下我们的周边吧,看看大家眼中的“哈姆雷特”都是什么样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关于教育孩子,这是一门大学问。因为所有的孩子都不同,而且,越是聪明的孩子,察言观色的能力就越强,他们知道如何与大人斗智斗勇。如果想要做好,仅仅用心还不够,需要尽可能地深入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并通过学习一些儿童心理、行为学家的经验,掌握尽可能多的方法。

2. 本文插画均为捷克画家阿尔丰斯·穆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