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最近放出大招,宣布要一次性增加债务限额,帮地方政府解决隐性债务问题。
这也就意味着,国内的第四轮化债行动已经开始了。
简单来说,就是把地方政府的短期“暗债”变成长期“明债”。
用时间换空间,降低债务风险。
01
从2009年开始,地方政府为了搞基建,卖地创收,积累了不少债务。
随着经济增长放缓,收入增速也慢了,债务就成了个大问题。
这就好比你借了一堆短期小额贷款买房,如果工资增速能跟上,房价不跌,那风险就不大。
但经济一放缓,工资也缩水,父母还不让你借钱了,那可就麻烦了。
所以,从2014年开始,化债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先是2015到2018年,允许地方政府正规发债,还了12万亿的隐性债务。
然后2019年,又让债务压力大的地方发了1500多亿。
2020到2022年,北上广这些地方也加入了,把隐性债务彻底清零。
这次,财政部的动作可能更大,外媒爆料说2027年前可能要发6万亿来化债。
这事儿对经济和股市都有点影响。
02
对经济来说,这是个好消息,但也别指望会有大的转变。
关键看地方政府能不能扩张,毕竟财政政策80%都是地方在执行。
如果地方能腾出手来,就能刺激经济,改善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
但这次化债的核心还是“稳风险”,不是“扩张”,所以地方财政扩张的空间有限。
股市方面,这次化债给市场留下了想象空间,但也很模糊。
之前央行的流动性支持让股市估值提高,但要走出慢牛,还得靠财政扩张。
这次财政部虽然提到了举债空间,但具体怎么花,花多少,都没说清楚。
这让资本市场产生了分歧,国内城投债和房地产相关的大宗商品涨了,但股市和其他市场不买账。
国外市场也是,伦敦铜跌,上海铜涨,国内投资者买账,国外不买。
在言叔看啦,这次化债是个好开始,但要让市场有信心,还得快点释放利好,让大家手里有钱。“
隐而不发”只会透支信心。
财政部这次的动作,虽然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但具体效果还得看后续的动作。
03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词,叫做“内债不是债”。
「内债不是债」,这句话可不是我编的,各大国家处理内债的方式,基本就一个字:拖。
这要是运气好,拖着拖着,债务问题就像雾霾一样,“散”了。这种神奇的操作,我们就叫它「化债」。
虽然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该怎么花钱还怎么花钱,跟还债那可是八竿子打不着。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简直跟中了彩票一样,好像债务真的还清了。只是这不是地方政府自己还的,而是有个背后大佬替你还。
现在的计划就是这么一个套路,中央财政出马,借国债帮地方「化债」。
举个例子,国债利率低,地方债利率高,用国债换地方债,不但划算得很,还没人亏钱。
中央帮地方还了债,国债怎么还?
别急,诀窍就在那个「化」字上。
所谓「化」,就是慢慢化解,细水长流。
虽然国债以后肯定要还,但我们完全可以借新的国债来还旧的,这叫借新还旧。
这其中的逻辑在于:只要债务增加得不比货币增速快,这个盘子就不会崩。
想象一下,当M2是100万亿时,2万亿感觉好多。但如果M2涨到400万亿呢?区区2万亿根本不算啥。
这可是美国佬多年玩剩下的套路。
美国联邦政府那边债务已经累积到35万亿美元了,但他们从没想过要节省开支。
相比之下,中国算是很克制的。
对咱们来说,国债是内债,央行一发钞票就能搞定。
但你以为这样就没问题了?
其实这等于全国人民一起买单。
美国那边更无耻,美元是国际货币,国债、外债啥的对他们来说都是内债,只要打开美元印钞机,全世界人民都帮忙买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