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延雪梅

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节目的全国爆火,在金秋送爽、月满长安的美好时节,央视“月满长安,诗意中秋”为主题的中秋诗会,为古城西安披上了一层更加璀璨夺目的诗意纱幔,点燃了全国人民的诗意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雁塔,可不是光让人拍个照打个卡的,这座屹立千年、见证了无数朝代更迭与文化交融的文化地标,成为了本次中秋诗会的核心舞台。
塔影婆娑,月光如练,古老的砖石间似乎还回响着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坚定足音,而现代的光影技术则巧妙地将这份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创新融为一体,让古老的建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塔,景,诗,玄奘——传说与现实交织的地方

大雁塔不仅是佛教东传的象征,更是诗人们心中的“圣地”。塔的建造始于唐永徽三年(652年),由高宗李治为纪念母亲文德皇后而建,玄奘法师亲自监督。此塔屹立千年,见证了无数朝代的兴衰,古老的砖石中似乎还回荡着玄奘西行的足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雁塔周围的自然风光,如曲江池和终南山,也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唐代诗人杜甫、白居易等都曾在此留下不朽诗篇,描绘其壮丽景色。
当春回大地与秋意渐浓之时,这两处景致更是展现出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的画面。春日里的曲江池,池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点点金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岸边,柳丝轻拂水面,嫩绿的枝条随风摇曳。桃花、杏花、樱花竞相绽放,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胜雪,将整个池畔装扮得五彩斑斓,香气袭人。
当秋风起时,终南山则换上了另一副迷人的容颜。山峦叠嶂,苍翠欲滴,层林尽染,仿佛是大自然最得意的调色盘,将山林装扮得绚烂多彩。枫叶如火,染红了半边天际;银杏叶金黄,如同一片片精致的扇子,轻轻摇曳间洒下满地的金黄;还有那些不知名的树木,或紫或红,或橙或黄,交织成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秋日画卷。
漫步于终南山间,每一步都踏着落叶的沙沙声,那是秋天独有的旋律。山峦起伏,云雾缭绕,仿佛人间仙境,让人心旷神怡,忘却尘嚣。这样的自然风光,无疑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

▲终南山景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终南山景色

更重要的是,大雁塔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情感的寄托地,让古人的诗歌创作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心灵与宇宙的桥梁。
漫步在大雁塔的回廊中,仿佛还能听到玄奘法师低沉而庄严的诵经声。塔内的每一块砖石,似乎都铭刻着他当年西行取经的艰辛与荣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幕降临时,大雁塔在灯光的映衬下,更显得神秘而庄严。现代科技将这座古老的建筑赋予了新的生命。光影交错间,仿佛玄奘法师的身影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
有人说,大雁塔是玄奘法师精神的化身。在这个传说与现实交织的地方,历史与文化交融,信仰与艺术辉映。
02
唐代诗人:大雁塔的“代言人”们
在唐代,诗歌达到了巅峰,大雁塔作为当时的文化地标,自然成为了诗人们争相歌颂的对象。杜甫白居易、李白等唐代著名诗人,都曾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众多文人雅士前来游历、集会。
在这里,他们或相聚论道,或独自沉吟,共同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激发了文人们的创作灵感,使得大雁塔成为了一个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

▲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同时,前人的诗作又如同路标,引导着后来者继续在这条诗歌之路上探索前行,形成了独特的“雁塔诗风”,让诗魂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正值大雁塔建成百年之际,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好友岑参、杜甫、薛据、储光羲等人相约登临大雁塔。
高适在《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写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他眼中的大雁塔像从地底一下子蹿出来,直冲云霄,什么神州大地都被压住了。
这种画面感,你只要闭上眼,仿佛能看到塔下风起云涌,这不是一般的塔,是岑参笔下的“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描绘了大雁塔孤高直上的雄伟造型,以及登高后的壮志豪情,展现了他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与高适并称“高岑”的岑参,其登塔作诗同样气势磅礴。他在《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中写到:“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通过细腻的笔触,岑参描绘了大雁塔的超凡脱俗,并表达了自己在登临后领悟到的禅理,流露出归隐之心。

▲《长安三万里》片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安三万里》片段

然后是杜甫登塔,心情复杂。他一上去,看见的是“烈风无时休”,不是大雁塔带来的旷世之美,而是塔下翻滚的现实和内心的忧愁。
这位不是在感慨风景,而是在忧天下的事。他还感慨:“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虽然站在高处,眼前是长安城的繁华景象,但杜甫心中却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作为“王孟”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储光羲的诗作充满了静谧与安详。他在《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描绘了自己登临大雁塔后的心境:“地静我亦闲,登之秋清时。苍芜宜春苑,片碧昆明池。”诗中透露出他安闲自在、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储光羲登塔就有点“佛系”了。他看着慈恩寺的金顶,感觉天高地静,自己内心也清闲了不少。对于他来说,登塔不是为了感叹世事,而是为了从苍茫的关中平原,找到内心的宁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四位诗人同登大雁塔,给我们留下了风格各异的诗作。他们的诗不是简单的风景描绘,而是一种精神的写照:岑参的豪放,杜甫的忧愁,高适的矛盾,储光羲的洒脱。
于是,大雁塔成了诗人们的精神地标,仿佛这座塔的每一层都记录了他们各自的情怀和内心的风暴。
现在年轻人喜欢打卡,而在唐代,自唐中宗时期起,新科进士在及第后,会相约到慈恩寺大雁塔下题名留念,这一习俗逐渐成为一种风尚,被视为士子们一生的高光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至今日,大雁塔门内两侧仍保留着明、清两代长安地区考中举人者的题名石刻。可别小看这事儿,对唐代的士子们来说,简直是人生巅峰。他们刚刚通过了万里挑一的科举考试,激动万分,登上这座千年古塔,把名字留在历史里。
白居易在28岁中进士时,便自豪地在雁塔下题名,并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以表达自己的喜悦与自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安大唐不夜城房玄龄、杜如晦模仿者与观众互动“接诗词”游戏
如今你站在大雁塔前,摸着这些石刻,仿佛还能听到千年前的士子们在塔下自豪地朗读自己的名字。塔上的故事千变万化,现实与传说在这里交织,而它始终屹立不倒,不只是见证了历史,更见证了无数人的梦与情怀。
03
现代诗会:科技与古老诗意的碰撞
今天的大雁塔不光是历史遗迹,更是诗会的圣地。
每年中秋,诗人、朗诵者们齐聚这里,仿佛穿越时空,与唐代的文人隔空对话。现代科技的加持,让这场诗会炫酷得不得了——灯光秀,全息投影,诗意和科技在大雁塔下闪耀得像极了科幻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人潮熙攘的街道上,一位身着白衣、手持酒壶的男子,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他剑眉星目,气宇轩昂,正是“诗仙”李白的扮演者。他高声吟诵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动人。
一旁的演员们,也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三五成群,与游客互动,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整个大唐不夜城,成为了一个大型的沉浸式诗歌剧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客们沉浸在这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不仅欣赏到了传统的艺术表演,更亲身体验了中华诗词的魅力。他们举起手机,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将诗意的记忆永远珍藏。
大雁塔就是这么神奇,一个建筑,成了几千年文化的载体。它是佛教东传的见证者,也是诗人们的创作源泉,它是历史的标本,更是诗意的象征。
END
监制 | 薛晓燕李志维
审核| 钟一 碧晗
排版 | 若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