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赤海贝

最早听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那时候我还是个学生。记得,读外国文学课本时,得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本经典的外国文学。出于好奇,借来读了一下,隐隐记得阅读感觉并不美好。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是一部集哲学深度与文学美感于一体的杰作。它不仅是尼采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西方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阅读这部作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尼采哲学思想,感受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启示。

再读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作为西方哲学名著来阅读的。尽管那时,自己已经对于哲学的体系大体知晓,但对于伦理体系的哲学名著,不是很喜欢,还是草草一读,就放在书架上了。

当我学习写诗时,由于无聊,又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拿来,当作诗歌借鉴的文本读,我突然觉得,尼采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再后来,由于精神苦闷的原因,常拿《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来读,对于这本书,我的看法又不一样了,因为可以从书中读出灵魂觉醒的味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阅读《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这部作品难以一次性完全理解。它需要读者在多次阅读和深入思考后,才能逐渐领会其中的哲学思想和文学美。因此,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尼采思想的读者来说,《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品味的经典之作。

如此看来,尼采就像一个孤独的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像是一本孤独的书,躲在历史的角落里,等待着能够读懂他的人阅读。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创作的散文诗体哲学著作。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共分为四部,每一部又由相对独立的散文诗组成。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甚至每一章节都可以独立成篇。

书中使用的写作格式相当独特,尼采使用了一种哲学小说风格的写作方式,类似于《新约圣经》以及《柏拉图对话录》的风格,同时也类似于前苏格拉底哲学作品里的语调,经常以自然现象作为修辞和讲述故事的手段。

第一部讲述了查拉图斯特拉从隐居到开始说教的精神演变历程。查拉图斯特拉在30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和众人,独自在山上隐居,临近“不惑之年”之时自觉精神充盈饱满,于是下山在群众中宣讲自己的主张。他的说教虽然不被理解和欢迎,但也赢得了一些弟子。在第一部分临近结束之时,查拉图斯特拉跟弟子告别,重返孤独,让大家各寻出路。

在第二部中,重返孤独的查拉图斯特拉梦见自己的说教被世人歪曲,于是他再次下山拯救弟子。他前往“幸福岛”,对“同情者”、“传教士”、“有道德的人”、“学者”、“诗人”、“预言家”等各类“现代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末尾时他感觉到有一种思想在他心中渐渐升起,这个思想就是全书的核心“永远回归”,但又自感时候未到,于是挥泪离开“幸福岛”,再次返回孤独。

第三部从查拉图斯特拉登船返程开始写起,他一路对基督教传统、对旧的道德和现代社会进行猛烈批判。他感到关于“永远回归”的思想正在成熟。

第四部是全书的终曲。这一部有多种人物粉墨登场,他们是查拉图斯特拉所说的“高人”:“预言者”、“统治者”、“有良心的学究”、“精神魔术师”、“最后的教皇”、“极丑的人”、“自愿的乞丐”和“影子”。查拉图斯特拉一度受到诱惑对这些“高人”的努力表示同情,但最终他超越了同情,因为同情是弱者的道德。

在全书结束之际,查拉图斯特拉终于明白,自己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事业”,于是他再次离开隐居的山洞,“就像从阴暗的山后升起的晨曦,热烈而强壮”。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写成于19世纪80年代。当时,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包括德国,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思想和道德危机,许多被奉为神圣的国家观念、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正被人们所抛弃。

尼采敏锐地看到了欧洲这场精神上的危机,他借“查拉斯图斯特拉”这个虚构的超人形象向欧洲世界宣告了这种精神文明的危机,并呼唤一种生机勃勃的人类的出现。

综观全书,尼采要否定的是以信仰和服从为准则的旧价值体系;他要肯定的是以生命和人的意志为准则的新价值体系;前者的立足点是上帝,后者的立足点是大地。

尼采将即要到来的时代比喻为人类开始觉醒的时代。人类精神仿佛处在由忍辱负重的骆驼向雄武强健的狮子变形的过程之中,它预示着超越人类的赤子新生命的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采精神上的高贵,类似自强不息的品性,看问题的透彻和真诚,使他在人们的心目中远远超越于一般的学者。相对而言,他的明显的偏执、狂妄等病态心理似乎不重要了;而且,好像是这样的个性配合他的灵感和天赋造就了他独特的人生体验。

尼采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一生中写下很多不朽的著作。《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融会了他毕生的精华,查拉斯图拉其实就是尼采本人的写照。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是尼采最成熟的作品。尼采假托古波斯琐罗亚德教创始人查拉斯图拉修行多年后,下降人世传经布道的传奇故事,阐述了作者激越高迈的哲学思想,用如诗如歌的语言,道出了作者对人生、痛苦、欢乐、期许的深邃体悟。

尼采在这部著作中所表达的思想,对西方传统的人生哲学和伦理观念,是一次彻底的反叛。它不再从生命维持的角度去阐释人生的意义,而是从生命创造过程揭示出生存的价值;它不再从社会稳定的眼光去评价社会的伦理,而是以人类的进化和自身超越为目标来估价道德的作用,它不再把痛苦和快乐截然分开,而是将痛苦作为人生快乐的基本原料和前提;它也不再把个人意志同人生价值视为完全对立,而是将个人意志看作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推动力。

在这本书中,人生哲学的基本原则不是善与恶,而是强与弱。勇敢、冒险、仇恨、战争、战士、男人、痛苦、欢笑、疯狂、残忍、铁石心肠、骄傲自豪、争权夺势、狂饮纵欲,都被作为强者的象征予以颂扬;而温柔、稳妥、博爱、怜悯、和平、和解、女人、恋爱、啜泣、悲哀、谦卑、忍让、节制、无欲、圆滑、知足、平等、理智都被作为弱者的象征予以嘲讽。用强弱原则来替代善恶原则,把强和弱截然对立起来,使他的人生哲学具有了强烈的反理性主义色彩。

在序言中,尼采刻画了他的超人理想。他所谓的超人,是对人的超越,如同人是对猿猴的超越一样。把超人作为一种目标,人本身就成为一种过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采说,“人是伸展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一根绳子。人的伟大在于他是桥梁,而不是目标,是一种过渡,一种毁灭。”超人并不是出世的希望,相反,它是在世的方式。它并不否定人生的意义,而是肯定生命的价值。它并不是超凡脱欲自命清高,而是要经受各种污蔑嘲讽,像海洋一样,使一切侮蔑在其中沉没,却依然保持纯洁。

把超人作为生存的意义,就是要表明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生命自身的创造。离开生命,便没有创造;离开创造,生命便没有价值。为了创造,人应当热爱生命;也只有为了创造,人才值得牺牲生命。

需要指出的是,书中所有内容的讲述者,是一位反基督的形象。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宣讲自己的哲学思想。这个形象以一个新价值的创造者的面貌出现。尼采大力宣传这个人的自我超越,并预言将来人们可以不要上帝的帮助便能实现自我与人性。

基于这种超人的理想,尼采对基督教所鼓吹的传统道德给予了无情的鞭挞。在他看来,基督教道德并不是鼓励人们热爱生命。而是教导人们仇视生命,蔑视自己的肉体和欲望。它传播来世的谎言,使人们厌恶此生此世。寻觅这种道德只是为了寻觅沉酣的睡眠,寻觅催眠的麻痹。然而,代表所有这些道德的上帝实际是一件人造品,是自我的可怜碎片。

弱者的无能创造了彼岸世界,那个无人的、非人的世界。上帝的地狱就是对人类的爱和怜悯,它使人戴上镣铐,使人落入自己布下的网。当人强大起来时,上帝就不再被需要。上帝应当被杀死,并已经被杀死,他死于对人类的怜悯,怜悯是钉死爱人类者的十字架。

为了从传统道德的束缚下将人解放出来,恢复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尼采进一步提出要彻底翻转传统的善恶标准,将创造、意欲、评价的自我作为一切事物的价值准则。

传统基督教宣扬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尼采却说,上帝死了,我们不愿与贱民平等,否则就无法向超人过渡。传统道德以死为恶,教导人们宁可苟且偷生,尼采却认为,为了实现权力意志,人应勇于牺牲生命。

传统道德以爱为本,尼采却将爱看作是最大的危险,在爱中,人变得愚昧、谦卑和可笑。

传统道德主张怜悯,但尼采主张既不要怜悯别人,也不要接受怜悯;既不要接受敌人的怜悯,也不要接受心爱者的怜悯。是勇敢而不是同情拯救了不幸者,怜悯却是最深的深渊。

传统道德反对自私,尼采却说自私是强大灵魂表现出的健康。

传统道德鼓励人们合群。尼采却鼓励人们逃到孤寂中,认为邻人是有毒的苍蝇,你的伟大使他们更有毒,“离开了市场的荣誉,才发生了一切伟大”。传统道德让人们谦卑。尼采鼓励人们骄傲,“在骄傲受创的地方,生长出比骄傲更强的东西”。

尼采几乎深入了一切传统的禁地,推倒了所有的界碑和偶像,赞美了无数公认的罪恶。在他看来,永久的善恶并不存在,善恶的本质必须是超越自己,永远新生,使自己成为善恶的创造人。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超人扫清障碍。

尼采指出,要成为超人就必须勇于承受最大的痛苦,献身于一切不幸,轰破坟墓,使许多被活埋的痛苦苏醒。他必须具有坚强的骨头和轻捷的足,他的快乐便是追寻和忍受痛苦,他渴求灾祸、地狱、仇恨和残害,也渴求着失败。诅咒对他便是祝福,黑夜于他便是太阳,痛苦就是他的欢乐。

尼采在书中强调肉体的重要性,认为肉体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他批评了那些轻视肉体、过分强调精神或灵魂的观念,认为这种观念忽视了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和肉体的价值。

尼采认为,肉体和精神是相互依存的。肉体不仅是生存的基础,也是精神活动的载体。他提出,真正的幸福和生命的价值在于肉体和精神的和谐统一,而不是精神的超越或肉体的压制。

在尼采的哲学中,超人是一种理想状态,代表着肉体和精神的完美结合。超人不是脱离肉体的精神存在,而是在肉体的基础上达到精神的高度发展。尼采倡导人们追求成为超人,即在肉体和精神上都达到自我超越的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采的反传统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推动了社会伦理的发展,特别是在个体自由、权力意志、生命肯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人觉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与《道德经》在某些观念上有相似之处,但尼采选择了更为积极的入世态度,与老子的遁世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我觉得,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要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书中的某些观点,因为毕竟这个社会需要良性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