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财说
“富二代”保险公司董事长更迭,蚂蚁集团总裁走了,副总裁来了。转身蚂蚁系8年的国泰财险,迎来第三任“蚂蚁基因”董事长。美中不足的是,仍旧缺乏保险公司高管经验。
国泰财险作为蚂蚁布局的其中一家财险公司,自2016年起由传统险企向互联网险企转型。8年间,第一大险种几经调整。保险业务收入“节节高”,盈利能力改善。当前市场压力下,上半年公司投资端和承保端承压,业绩由盈转亏,考验持续盈利能力。
掌门人保险经验缺乏
近期,国泰财险宣告,公司高管出现重大人事变动。
韩歆毅因工作需要辞去公司董事长、董事及相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职务。同时,经监管机构核准,由张彧接棒出任国泰财险新任董事长等相关职务。
从履历来看,韩歆毅和张彧均出自国泰财险大股东蚂蚁集团。韩歆毅自2018年起任公司董事长,至今已6年有余。此前曾在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任职,后转战阿里,任企业融资部资深总监。2014年调任蚂蚁集团,今年3月刚被任命为蚂蚁集团总裁。
新任董事长张彧,出身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任职14年之久,曾是其合伙人。2014年加入阿里,现任蚂蚁集团副总裁。
不难看出,两任董事长履历虽然光鲜亮丽,但短板也很明显,在进入国泰财险之前并没有相关保险公司从业经验。
董事长作为险企“带头人”,对公司战略决策、团队建设、组织架构、管理制度等方面有较大影响。险企经营中往往涉及复杂的金融产品和风险管理操作,这需要高管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保险从业经验欠缺容易导致在做决策时,缺乏足够的行业知识和专业判断;应对市场变化和监管要求,反应不够灵敏。
国泰财险成立于2008年,由国泰人寿和国泰世纪产物共同出资成立,各持股50%。因上述两家公司同属台湾国泰金控旗下子公司,国泰财险成立之初就带有浓厚的台资属性。
2016年下半年,国泰财险引入蚂蚁集团作为战略投资人,此后国泰财险股权架构巨变。蚂蚁注资8.33亿元,换取51%股权,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国泰人寿、国泰世纪产物平分剩余股权。
往往股权即是话语权。蚂蚁入驻的次年,国泰财险董事长发生变更。由大股东委派,赵颖担任公司董事长一职。同年,蚂蚁集团外聘出身平安的老将龙泉担任蚂蚁金服资深总监,后由其兼任国泰财险总经理。
不过两人任期并不长,赵颖短短一年,即交棒韩歆毅,如今张彧是蚂蚁集团委派的第三任董事长。而原总经理龙泉在任也仅1年多就卸任,彼时由副总经理赵承主持工作,直至4年后其总经理任职资格正式获批,赵承才转正。
稳坐第一大股东,却事与愿违?
说起来,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巨无霸”蚂蚁集团已布局多家险企。既有港股上市的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也有经营的产寿险公司国泰财险和信美相互。
行业人士表示,蚂蚁集团进军保险业旨在利用其技术和平台优势,推动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最终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
不过,结果却多少显得事与愿违了。以上险企虽然背靠蚂蚁集团,然从各家经营来看,赚钱能力还有待提升。
众安保险成立于2013年,2017年完成上市。初始股东集聚蚂蚁集团、平安、腾讯三大巨头。经过多轮战略增资,蚂蚁集团持股10.37%,超过其他两家,成为众安保险第一大股东。
历经十余年,众安保险虽成功上市,然盈利仍不稳定。上市前3年盈利不足1亿元,2017年上市即现巨额亏损,并连亏3年。2020—2023年净利5.54亿元、11.65亿元、-11.12亿元、40.78亿元,业绩大起大落,走出“心电图”曲线。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盈利突出,还是借众安国际出表东风,确定一次性投资收益37.84亿元,外力助长业绩翻盘。
2024上半年,众安保险总保费152.38亿元,同比增长5.36%。然较2023年同期37.5%,保费增速下滑明显。同期,归母净利大幅下滑超7成,仅0.55亿元。
寿险公司信美相互成立于2017年,是家相互制保险公司。相互制保险公司是一种由被保险人自己出资设立的经营保险业务的企业法人组织。目前,蚂蚁集团、天弘基金、汤臣倍健均是信美相互出资人。蚂蚁金服以29.34%出资比例,排在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信美相互公告,拟新增运营资金3.25亿元,提供人为内蒙古世林投资集团,资金占比21.65%,超过天弘基金为第二大出资人。若增资获批,公司运营资金增至15.01亿元。而由于此次蚂蚁不增资,运营资金将被稀释,占比降至22.98%,仍为第一大股东。
公司成立3年即实现盈利,只是尚不稳定。2020-2023年净利0.69亿元、2.14亿元、0.42亿元、0.57亿元。
2024上半年,信美相互保费、净利双降。保险业务收入30.50亿元,同比下滑27.57%;净利0.10亿元,同比下降近8成。信美相互将这一结果归结于,受产品结构调整,新单保费收入下滑影响。足以说明当前市场环境下,其面临的经营压力。
不过最大挑战是其相互制经营模式,经验不足,尚在探索中。信美相互2024年能否持续盈利,挑战不小。
持续盈利存疑
说回本期主角,转身蚂蚁系8年的国泰财险,又如何呢?
2017年前,公司保险业务收入总规模仅28.99亿元。蚂蚁入局次年,保险业务收入突破十亿元。2017-2023年,保险业务收入为13.03亿元、38.49亿元、48.24亿元、60.33亿元、48.86亿元、53.80亿元、67.29亿元。
相较,公司保险业务收入猛增,盈利能力虽有较大改善,体量仍较小。
国泰财险成立14年,前半程连亏11年达9.78亿元。转身蚂蚁系3年后,才进入盈利通道。2019-2023年,净利分别为0.05亿元、0.62亿元、1.11亿元、0.96亿元、0.22亿元。只是盈利规模较小,5年不足3亿元。
2024上半年,公司增收不增利。保险业务收入46.29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56.17%;净利亏损0.58亿元,较2023年同期净利1.24亿元,同比由盈转亏。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自2020年以来,上半年净利首亏。
目前市场环境下,公司投资端和承保端表现不佳。下半年盈利压力较大,公司2024年持续盈利存疑。
2024上半年,公司投资端成绩寡淡,两项投资收益率指标均不足1%。其中,投资收益率仅0.28%,同比下降2.17个百分点;综合投资收益率0.79%,同比下降1.47个百分点。
而近3年公司平均投资收益率3.81%,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2.71%,2024年国泰财险投资端承压明显。
综合成本率作为衡量财险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以100%为盈亏线,超过即承保亏损。2024上半年,公司综合成本率101.57%。其中,综合赔付率高达79.27%。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第1季度披露综合成本率指标起,公司连续10个季度,综合赔付率均不低于70%。
2024上半年,公司实现总签单保费48.59亿元。其中,车险业务签单保费仅3.19亿元,占比尚不足1成。非车险业务第一大险种签单保费稳居榜首,占比达7成,贡献签单保费34.53亿元。
事实上,自2016年互联网巨头蚂蚁集团上位,国泰财险就走上了一条科技转型路。此后,国泰财险开始弱化车险业务,发力非车险业务,险种结构几经调整。
自2012年车险成为公司第一大险种后,其保险业务收入维持增长态势。2016年车险业务现5年来首次下滑,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成。同年,责任险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大增163.89%。
次年,责任险弯道超车,一跃成为公司第一大险种,保险业务收入由0.95亿元猛增至7.94亿元。连续“四连冠”,至2020年公司责任险保险业务收入攀升至41.33亿元。
直至2021年健康险反超其成为公司第一险种。保费收入一路走高,到2023年健康险保险业务收入14.04亿元。
从渠道看,近年公司保单销售主要依靠代理渠道。2024上半年代理渠道签单保费占比超9成。
国泰财险互联网保险合作平台披露的第一大合作保险中介机构即蚂蚁集团旗下的蚂蚁保保险代理有限公司(简称:蚂蚁保)。截至10月17日,国泰财险有293款产品在蚂蚁保销售,占比超8成。其中一款“健康福·重疾险(保1年)”产品,进入蚂蚁保金选榜单,位列重疾险热销榜第1名。
“祸福相依”,国泰财险在加快互联网进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以蚂蚁保为主的销售平台,在“签单”过程中也暴露出些许问题。
近期有多名网友在黑猫投诉平台称,国泰财险和蚂蚁保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单方私自生成保单,且该保单没有经过双录,未经投保人签字确认,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扣费。
蚂蚁保作为国内用户量排名第一的互联网保险平台,自动扣款不透明、取消流程繁琐一直被人诟病,连带合作险企声誉受损。“一损俱损”,蚂蚁保和国泰财险深度捆绑,日子自然不好过。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全球财说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