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欧领航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1994—202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人生的最后一站办教育,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

—— 刘吉

1998年5月,李家镐教授去世后,中欧中方院长职位一度出现空缺。1999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黄菊提议由刘吉教授担任中欧院长。刘吉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彼时刚刚从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任上退休。对此,刘吉院长曾表示:“在人生的最后一站办教育,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师生之间是一辈子的关系,看到校友的成长与发展,自己也会非常有成就感。”在他的任期内,刘吉院长确立了“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校训,学院的MBA学位也获得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认可,影响力和知名度更是不断提升,完成了起步后的腾飞。

刘吉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名誉院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智者的历史高度

刘吉1935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从小跟随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母亲长大。身为教师,母亲崇尚知识,对子女管教甚严,也培养了他博览慎思的习惯。1953年,刘吉进入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学习。5年的工程学习给他打下了科技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同时还培育了他系统思考的能力和协同精神。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上海内燃机研究所工作,并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工程师。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受家庭背景所累,刘吉被送往工厂劳动改造8年。在改造期间,他没有条件研究专业技术,就系统地自学马列主义。他几乎阅读了当时出版的所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并开始研究自然辩证法。

改革开放后,刘吉教授获彻底平反,并以人文学者的身份开始跻身中国思想界的前列。他最早参与了“科学学”研究,研究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及其社会影响,以指导中国科技体制的改革,成为中国科学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提出“后工业时代”应该强调知识经济,强调科学技术发明能迅速地推动生产力,强调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而这些理论观点在中国被广泛认可则是在10年之后。

刘吉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末写下《论现代领导艺术》等论文,并与他人合著《领导科学基础》一书,开创了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之先河。该书发行了150万册,对提高中国各级干部的领导水平起到了重大作用。他在该书中这样写道,“领导是一门科学,应当有科学的决策程序、治理结构以及领导素质等”,提出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刘吉教授20世纪80年代初与夏禹龙等合著了中国第一本科学学专著《科学学基础》,引起了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和市委组织部部长周克的重视,上海因此成立了“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由刘吉教授担任了研究员和副所长。刘吉教授的研究成果受到了越来越多领导人的重视,他也因此走上了领导岗位,先后担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专职副主席和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务,致力于中国改革开放理论研究和宣传。

1991年,刘吉教授出任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直接参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他提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倡议,引起了各界的重视。

1993年调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后,他一方面致力于组织改革开放领域的学术研究、政策研究,另一方面将研究成果传递到中南海,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政治经济决策的参考依据。在1995年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的会议上,刘吉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政企分开,政企分开,政企分开》的论文,他一连用了三个“政企分开”来强调其重要性,不仅在当时引起了震撼,时至今日,仍未失去其意义和影响力。

刘吉教授的著作和论文如《论科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和战略对策》《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分析》《论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等,都对中国政界和思想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些著作与论文被收入《刘吉文集》。刘吉教授是第七、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还多次参与起草中共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文件等重要的历史性文献。刘吉教授的独特经历和广阔视野,使他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指导中欧的发展。

2

中欧腾飞的领路人

在尽览当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执行院长刘吉教授的带领下,中、欧双方精诚合作、团结一致,使学院迎来了发展最快的5年。

1999年10月,刘吉院长在董事会会议上做了“学院未来5年战略”的报告,提出了学院发展的两个目标:学术卓越和财务自立,并提出了一系列行动方案;他还提出了吸引国际一流师资与发展学院核心教授的远期规划。在他的任期内,学院的师资队伍从仅有的几名长期教授发展为一支人数近30名并达到国际水准的长期教授团队。在此期间,学院还获得了EQUIS认证。

彼时,学院正面临一个难题:上海校区红枫路校园第二阶段项目建设的资金落实陷入了僵局。刘吉院长找到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情况,并提出解决方案,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设资金最终得以落实到位。

刘吉院长任期内,中欧的知名度大幅提高。他要求学院每周至少见报一次,特别是每次英国《金融时报》的最新排名公布以后,他就要求学院快速做出反应,如第二天即邀请记者进行深入报道。为了增加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新闻曝光率,刘吉院长也改变了以往为人低调、很少接受电视传媒采访的习惯,而是通过接受采访和发表演讲等方式积极地宣传中欧。在他的推动之下,中欧的新闻和社会曝光度逐渐增加。社会开始了解中欧,中欧也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形成了良性循环。

刘吉院长认为,学校文化或校风是一种无形的“软实力”,人员、课程和管理制度等都可以也必须不断改变与进步,但文化是一个持久的、基础的东西,建设好了,学校的发展才会无限量。

正是基于对学校文化的重视,以及考虑到学校文化所能发挥的重大作用,他高瞻远瞩,提出了中欧校训——“认真 创新 追求卓越”,并邀请时任上海市市长徐匡迪题写了校训。在他看来,这个校训就像是“一扇门”,能入此门的中欧人,自然能为学院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校友企业家按这一校训精神去行事,也会对企业发展有所助益,并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刘吉院长还提出了培养“经济元帅”“经济将军”“21世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等目标,形成了中欧校园文化,加强了中欧的“软实力”。刘吉院长讲究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他十分赞赏西点军校的某些教学方法,所以将西点军校的“行动教育”介绍给了中欧。他还称西点军校是最好的商学院,其根据是“商学院教的是领导课程,而西点军校培养的恰是领导方式”。

刘吉院长也带动了学院的人文建设。他认为,中欧的学校文化中,要包含人文的精神、哲学思考的砥砺、丰富的学识和宽广的眼界。他说:“一个21世纪的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没有相当的人文修养,就会沦为庸俗的‘赚钱机器’!”他以自己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关系,邀请了王蒙、铁凝等大量人文学者、艺术家前来学院演讲。

在刘吉院长看来,学生就如“种子”,而“选种”的标准是“三商”俱备,除智商、情商外,他提出还要有“胆商”,即具有敢于拼搏的胆量,抓住商机的胆识,以及顶住逆境的胆魄。商学院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公关能力。

3

核心公关专家

在刘吉院长的努力下,中欧MBA学位最终得到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认证。在此之前,刘吉院长亲自给教育部写报告,阐明认可中欧MBA学位的理由和意义,并多次向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汇报,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恳请教育部承认中欧的学位。

2002年,在陈至立部长的亲自关怀下,经过一年多的协调,最终找到了合适的处理办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正式颁文同意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颁发本院的MBA学位。文件颁发后,政府经济部门官员和国有企业领导都纷纷入学,大大提高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社会地位和在企业界的影响力。

刘吉院长在给中欧人留下和蔼可亲印象的同时,也有金刚怒目的时刻,每遇有损学院声誉和有碍学院发展的行为时,他总是寸步不让,力求纠正。

1999年,浦东校园刚落成,但因施工单位疏忽,校园某些地方的建筑质量明显不合格,如大理石铺就的地面居然坑坑洼洼。刘吉院长马上召集了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开会,见到施工单位领导,他当场就拍着桌子,朝对方怒吼道:“你们马上改!你们不改,我就找建设部!建设部不管,我就走法律途径,把你们送上法庭!”据在场的中欧同事回忆,施工方人员都被刘吉院长的愤怒震慑住了。之后施工方立即出资返修,整整花了一年时间完成了整个校园的整改。

2002年,学院决定在已有的北京代表处与教学点的基础上,建立北京校区。刘吉院长认为,这一决定需“抓紧进行”,否则可能成为“空谈”。他曾向张国华院长表示,“需要我出面,我当尽力”,并多次赴北京拜访北京市政府有关领导,以取得支持。最终,2010年4月,中欧北京校园正式落成。

2004年,刘吉院长向董事长提出辞去执行院长的职务,同时也向上海市政府递交了辞呈。卸任院长后,刘吉教授仍然心系中欧,并捐款500万元发起了刘吉管理教育基金,资助需要帮助的优秀学生。他持续帮助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筹资,并希望有生之年能筹到足够多的资金,帮助中欧奠定坚实的财务基础。

在中欧办学展期协议签署的准备谈判阶段,一直以来作为“教育特区”存在的中欧需要解决一些与现有规定有冲突的棘手问题。刘吉教授为此积极奔走,动用积累的人脉资源,促成多方协商,为办学展期协议的顺利签署与中欧在下一个20年的良好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2003年3月9日中国和西班牙建交30周年纪念日,为表彰时任中欧执行院长刘吉教授和学术委员会主席雷诺教授为促进中西友好合作所做的贡献,当时的西班牙王后索菲娅(Sofia de Grecia)亲临学院向他们两位颁发了西班牙国民成就勋章,刘吉教授也是第一位获得这一勋章的中国人。鉴于刘吉教授对学院做出的重大贡献,学院董事会一致通过决定,自2005年1月1日起,聘请他担任学院名誉院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0年,刘吉名誉院长在中欧接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左)

4

“四高分子”的匣中剑声

刘吉院长人生经历很丰富,但贯穿始终的,是求索真理、真相、真实的精神,家国情怀,以及“永远年轻”的心。

尽管几十年里经历了诸多不同职务和角色的转换,但他始终保持着发现问题就喜欢研究,不闹个明白、不得出结论、不能自圆其说,就日夜不安的脾性。对此,刘吉院长曾说:“我们这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定型了,虽然不是了无私念,有时也激愤牢骚几句,但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国事重于家事,公事重于私事,集体重于个人。”他曾著有一部著作《匣中剑声》,引用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手下谋士冯谖弹铗而歌的典故,表达自己知识报国的理想。

刘吉教授到法国访问时,曾看到一处纪念墙,其左右分别镌刻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牺牲者的名字,而中间书写的那句话令他的印象尤为深刻——“我们逐渐衰老,他们永远年轻”。在刘吉教授看来,这是家国情怀的生动阐释:“看,全世界公认的都是,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的人将永葆青春,如果你只为鼻子尖的一点私利而活着,就很容易衰老。”

刘吉教授生性开朗豁达、兴趣广泛、阅历丰富、广交朋友,因此,现实世界中总是不断有令他激动和振奋的人与事,使他“不得不卷入其中,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活力。有时躲也躲不开,只得快乐地去应对”。所以,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五乐斋”: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苦中作乐、自得其乐、百事可乐。

刘吉教授曾把自己的生活状况概括成一名“四高分子”,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外加情绪高涨。由于时时保持着高涨的情绪,以至于他的前“三高”总不见回落,也由于情绪高涨,虽然已经退休,他却没有清闲。

2013年,已年近八旬的他受邀去南极参加“南极论坛”,就南极的未来发展做主题发言。虽家人和朋友们一致反对,但因为论坛的组织者是自己的中欧学生,他还是毅然前往、全力支持,并在回来后将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八十老翁去南极》,按日详细记录了南极行的全过程,并配上了自己拍的100多张南极的精美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3年,年近八旬的刘吉名誉院长

前往南极参加“南极论坛”

刘吉教授尤其乐于和年轻人交流、交朋友。在他看来,“青年代表着未来,总有玫瑰色的梦想,他们敢想敢干,和青年在一起,自己也会年轻起来”。担任院长之时,他经常会和中欧的学生、校友们交流,“他们给了我无穷无尽的活力”。

有年轻人曾问他,怎样的生活才算有意义,怎样才能成功,他总是奉上十六个字和四句对应的解释:志存高远——没有志向,便没有奋斗目标,奋斗过了,才不枉此生,有奋斗就有收获,法乎其上,可得乎其中;脚踏实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一步一个脚印,就变成了好高骛远;百折不挠——要有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抓住机遇——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抓住就上了一个台阶。这既是人生建议,亦是他亲身实践的人生信念。

刘吉院长常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因此,他很欣慰并乐于看到中欧在后来人的赓续奋斗中不断成长和超越。但在被需要时,他总是会挺身而出,“举着骨头当火把”,用实际行动帮助学院发展。在学院建院30周年之际,他殷切寄语:“祝中欧越办越好!祝全体校友事业兴旺发达!希望大家继续秉承‘认真 创新 追求卓越’的校训,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内容摘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1994-2024》第六章“中欧领航人”,本书即将发布,敬请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咨询中欧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