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郑愁予长期在美任教,退休后回国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出生于济南。现代著名诗人。
其父为职业军人。他童年时,随父走南闯北;抗日战争时,随母辗转迁徙,在逃难中,由母启蒙,并教读古诗词。
1949年随双亲至台湾,新竹中学毕业后,就读台北大学统计系。58年毕业后,任职基隆港务局。68年应邀赴美,70年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不久长期受聘,任教耶鲁大学,在美生活30余年。2005年退休后,为东海大学、青岛大学、金门大学教授。
他15岁开始写诗,21岁写《错误》而成名。著作有诗集《梦土上》、《衣钵》、《燕人行》、《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4种。
二、《错误》的写作背景与影响
《错误》这首诗,诗人自述,源自他的逃难经历。他在南京读小学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父亲开赴湖北抗日前线,他和母亲便在江南辗转逃难,准备北上山东,投奔二伯父。
这一天,母亲牵着他的手,打江南走过,在一条青石街上,忽听身后传来马蹄击石之声,只见马拉炮车疾驰而来,母亲把他拉到街边,战马和炮车就一辆一辆地擦身而过……
这种情景一直潜藏在他的记忆里。他知道,战争年代,男人上前线打仗,女子在后方等待的凄楚景象,会出现在千家万户,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侧面。母亲的等待就是—个这样的故事。
1954年,他回忆小时逃难经历,以江南小城为背景,以母亲为原型,又把那达达的马蹄声艺术化,便写下新诗《错误》。
这首诗刚一发表,因为诗中有“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之间,风靡台湾,触动乡愁,岛内处都传诵着“达达的马蹄”之声。不久,在问卷调查中,诗人被列为“最受欢迎作家”中诗类之首,《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绝唱”。
其后,海峡两岸、祖国四地,都将它选入高中语文。
三、《错误》原文
《错误》描写的思妇等待归人的情景,展现了一个美丽错误背后的感情世界,揭示了人与人之间难以言喻的微妙关系,反映了战争年代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人们感情的迷茫,以及人生的无奈,主题深刻,意韵隽永,极富人情味,是一首带有古典韵味的新诗。
全诗如下: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四、《错误》的故事
在这首诗中,过客的我与等待的思妇,两人素昧平生,可是在无意之中,却产生了无言的交集与感情的碰撞,美丽而又哀婉,悠远而又沉重,迷离怅惘,意韵蕴藉。全诗意为:
那一年,该是早春季节吧,我骑着马,打江南走过,途经一座小镇时,未曾想到,成了别人的风景。一位等待中的思妇,她久盼着归人,不知归人何时归省,也不知自己能否等到,虽曾“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而这次听到马蹄达达而来,却又以为是归人,她那苦思的容颜,一时间又挂满盈盈的笑容,宛如盛开的莲花;可是,当我过门而不入,不是归人,只是过客,她又顿觉心灰意冷,那美丽的莲花又顷刻枯落了。
这正是早春,东风还滞留在那遥远的地方,三月的柳絮也还在枝条上沉沉地睡着,一切都在满满的企盼与焦急的等待之中。江南那小小的城镇,一座阁楼之上,一位思妇云鬓不整,意态慵懒,寂寞的心如同这座小小的寂寞的城;她心思紧闭,怅惘中伴随着绵绵的愁思,又如同这幽深的青石小巷,笼罩在沉沉的暮色之中。
等待、企盼,一切都静静的,幽幽的,时间都在企盼着的等待中消逝了。那绿树成荫、鲜花盛开了,然而,连一点盼望的脚步声都没有,春天也等于没来,那春色仍藏在深深的帷幕里一样,与她没有关系。她的心扉啊,也如这紧闭的小小窗扉,严严关住了那颗寂寞幽怨的心。
我知道,我不是归人,只是一个过客,但是,我那匆匆路过的“达达”马蹄声,却在无意之中,犯下一个美丽的错误。
可以想像到,我那马蹄击石之声,就像曾经有过的无数次一样,引起了思妇的满心期盼。当那“达达”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时,在枯寂等待中的她,一定是迅速地站起来,凝神侧耳地倾听,脸上绽放出盈盈的笑容,宛如盛开的美丽莲花;可是,当我“达达”而来,又匆匆而去时,她终于明白,我终究不是归人,只是一个过客而已,她又一次尝到了“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滋味。这个时候,我好像看到这位饱受“误识”煎熬的思妇,她又是多么失望,一下子便颓然跌坐下去,满脸的莲花又像突遭严霜而凋零了。
我真的无意犯错,却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
五、《错误》的内容与结构赏析
《错误》诗,主题深刻,意象多变,迷离怅惘,情意绵绵。全诗9行三节。
第一节、两行诗,描写行人“我”过门而不入,引起思妇感情的大起大落,经受了一次犹如莲花开落的精神折磨。
诗中的“我”,为游子行人、江南的匆匆过客。而另一个人,按“容颜”借代意、 “如花”比喻意与全诗诗意,可定为“美女”;再据“等在季节里”赋予她的事与时俩因素,她等待着她的归人,已等了一个季节又一个季节,时间都在等待中悄然逝去了,又可定为“美丽的思妇”;又由比喻“莲花开落”,赋予她喜悦与失落的神态,说她曾有过“莲花开”的喜悦期待,也曾有过“莲花落”的怅惘失落,更可知,她是饱受相思煎熬、而盼望游子归来的一位“嫉情女子、幽怨思妇”。是思子之母?抑或思夫之妇?两者皆宜,可随心而定。
“我”与她素昧平生,只是由于我行色匆匆,路经她窗下的青石街道,一路响着的马蹄声,钻入她的耳朵,可是又匆匆地离她而去,两人便产生了无言的交集,引起了一场误会,而让她又饱受一次“莲花开落”式的精神折磨。这实际上,是行色匆匆的我,无意之中,犯下的一个路过的过错。这是诗中故事的结局,却写为开篇,所以全诗是倒装式结构。
第二节、5行诗,描写“等在季节里的”思妇、等待归人的漫长寂寥的心理情态。
在这一段,诗人以四个比喻意象,用工笔集中描写“你的心”,揭示等待归人的寂寞怅惘的思妇心理。“东风不来”,暗喻空寥寂静、没有生气;“柳絮不飞”,暗喻没精打彩、百无聊赖;“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比喻心理封闭、寂寞空虚;而“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意象,喻意就复杂了,那向晚的夕阳,红红的,暖暖的,却远在天边,又要落下了,这是一个准暖色画面,暗示思妇心中渺茫期待中的一抹暖色;而踏在脚下的清冷的青石街道,可是实实在在相伴着她,她一直在寂寥等待中的生活场地,这却是一个冷色画面,诗人通过这两种不同色调的画面对比,来描写她的感情,一心期盼,却又期盼无期,表达出她等待企盼心理的漫长与凄苦,意象多变,意蕴深长。
后两句,“跫音不响、春帷不揭”意象,是“东风不来、柳絮不飞”的同义复沓,只是从诗人的客现角度,转为等候者的主观角度,以便突出思妇的凄苦失落形象。
第三节、两行诗,回应首节,突出“我”的遗憾歉疚感慨:因为“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这是倒装式的矛盾奇语。
因为我路过青石街道时,“达达的马蹄”声,引起了思妇的期盼,误以为归人,而满心欢喜,笑脸如莲花盛开,所以“美丽”;然而,这马蹄声只是路过,过家门而不入,这必然让思妇陷入更深的失落之中,又使莲花愁落了,所以又是“错误”。矛盾的词组、不合逻辑的句法,却有丰富的意蕴,表达了复杂的情思,特具艺术魅力。
尾节明写“我”,而暗写思妇,用“达达的马蹄”照应上节“跫音”,又用“美丽的错误”照应首节“莲花的开落”,这样便把全诗的三节内容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篇章,而完美收篇。
六、《错误》艺术特色浅析
《错误》这首诗,写法精致,意境幽婉,别具一格,脍炙人口。
首先,结构新颖、倒装叙事。全诗先写结局:由于游子我的客观上的偶然路过,让思妇误以为归人,而致使她主观感情的大起大落;然后,再让我做见证人,细写她饱受“误识”煎熬的凄苦失落情状,来揭示主旨。这样不仅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平淡,又能以突起的结局开篇而引人入胜。另外,尾节也用了倒装,以方便解释我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的原因。
第二,画面意象鲜明多变,心理描写细腻贴切,叙事曲折,抒情委婉,酿造出一种迷离怅惘、情意绵绵的意境。如前面分析,诗人描写思妇的情态,是采用多个画面意象来比喻的,诸如写了“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的“四不”画面,还有“小小的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两个场景,以这些画面意象的喻意,细腻地描写思妇的期盼与失落心理,出色地塑造了思妇寂寞怅惘的形象。
第三,这首新诗,多用古词语,具有书卷味。短短的九行诗中,就用了江南、容颜、莲花、东风、柳絮、青石、向晚、跫音、春帷、窗扉、马蹄、归人、过客,十几个古典意味的词语,所以,这是一首兼有古典与现代韵味的名诗。陈存选2024、10、20
参资:百度百科《郑愁予·错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