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此战获胜,一个极为关键的信息,竟由两名战士这样送达
1952年的9至10月,志愿军各支部队根据志司的统一部署,组织了多次规模不一的反击战,打破美军突破五圣山的美梦,夺取了上甘岭战役的伟大胜利。
志愿军第40军118师354团1连,胜利攻克了梅岘里东山的战斗,就是这一系列配合行动之一。鲜为人知的是,这次战斗一个极为关键的信息——战斗命令,并不是通过电话、电报等手段下达的,而是由两名战士经历重重艰险徒步送达的。
1952年9月4日下午,志愿军第40军118师354团通信连1排1班班长王秋世突然接到团指挥所下达的任务,让他迅速带一名战士前往梅岘里东山阵地,在当日黄昏前,将正式发起攻击的命令送给步兵1连。此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把团炮兵部队的刘应飞主任护送到步兵1连。
王秋世是山东人,身体强壮,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战地通信知识,可谓身经百战的英雄通信兵。他当即让战士沈熙林随同自己前往,这样,他就和沈熙林、刘应飞组成一支小分队。
小分队片刻没有耽搁,很快来到大德山下敌人炮火封锁地带前,王秋世把通过封锁线的方法作了部署。他说:“我在前,刘主任在中间,小沈在后面,相互距离三五米就可以了。途中没有遭遇炮弹,就一鼓作气通过;如果遭遇敌人炮火袭击,就听我的口令。”
王秋世还强调:“战斗命令在我左上衣口袋内,如果我负伤或牺牲,小沈去完成任务。”
这天比较幸运,小分队安全顺利地通过了敌人封锁线。但是,当他们接近1连阵地时,却遇到了麻烦。
1连的阵地与美军陆战第1师5团9连的双尖山阵地对峙,敌高我低,对志愿军威胁很大。为了拔掉眼中钉,团指挥所早就计划打掉它。如今消灭敌人的时机已到,小分队承担了送达进攻战斗命令的任务,感到无比的自豪。
1连阵地距敌人很近,中间隔着一条小沟,只有100多米。1连阵地的后边是一片早已荒芜了的梯田,田里长满了野草,一条田间小路与后方连通。
小路的两侧长满了茂密的斯茅草,远远望去,只见蒿草不见路。但对于早已习惯了战地生活的通信兵来说,路就在小分队的脚下。三人来到一处山岗前,距离那片梯田百余米。
这时,敌人的炮兵突然开始炮击,炮弹飞越1连阵地,落在那片梯田里,挡住了小分队前进的道路。敌人炮兵不对1连阵地实施轰击,似乎故意封锁小分队前进的道路,好像预知小分队要去前线送达进攻的战斗命令,令人感到有些奇怪。
小分队迅速占领有利地形,静观敌人炮火的用意,以便择机行事。在小分队等了大约20多分钟后,敌人炮火仍无停止的迹象,疏密不匀地落在通道的两侧。
这时,王秋世心急如焚:强行通过吧,担心发生伤亡;久等不走吧,又怕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又等了一阵,夜幕开始降临,炮火渐渐稀疏,但在必经之路上仍然阴一发阳一发地爆炸。王秋世看时机已到,说:“我们利用炮弹稀疏的间隙,一鼓作气冲过去。”
随着王秋世一声令下,三人拼命跑完最后的几百米,成功地穿越了敌人的封锁线,冲入一条交通壕里。小分队走了一段交通壕,转了几个弯,来到1连阵地,又走了一段路程,见到一个垂直的竖井。
这竖井,是地面堑壕与地下坑道的通路,其高度10余米。小分队沿着很不规则的梯蹬,用两手作支撑,缓缓下到井底。
地下坑道狭窄,高度很低,须弯腰才能前行。坑道内昼夜以煤油灯照明,空气污浊不堪,令人憋闷。整个地下坑道没有石头,全是黄土,尚在修建中,还未用木料支撑。沈熙林是初次进入这么低矮憋气的地下坑道,心中感到压抑,还担心它垮塌。
小分队在坑道一个较宽阔的地方找到1连连长,把刘应飞和战斗命令一并交与他,并请他在收条上签上时间和名字,小分队按时完成了任务。
当王秋世和沈熙林走出坑道时,整个大地已经笼罩在夜幕之中。返回团指挥所以后,无心睡觉,静静地等待着志愿军炮兵的火力准备。
9月4日23时15分,各突击队开始隐蔽接敌运动,23时50至57分,先后进至冲击出发地;24时开始炮火准备。在师团45门火炮的支援下,愤怒的炮弹从小分队头顶呼啸而过,飞向敌人阵地,顿时,双尖山上火光冲天,炸声不断。
5分钟的火力准备转眼即逝,突然天空宁静,步兵趁炮火准备的时候发起冲锋。经过38分钟的激战,志愿军攻占了敌人阵地,全歼守敌80余名,俘敌3名,缴获轻重机枪3挺,其它枪支和军用物资,胜利结束战斗。
战斗结束后,王秋世和沈熙林也得到团首长的嘉奖,表扬他们在关键时刻不辱使命,将有可能对战斗造成重大影响的关键信息——战斗命令及时送达给作战部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