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爱国华侨领袖,一生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不朽贡献。1937年中国的全面抗战爆发,次年,南洋800万华侨的抗日救国统一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任主席,积极以财力、物力、人力支援祖国抗战。1940年为了实际了解国内情况,陈嘉庚组织并亲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回国考察。先到了重庆,其后转赴延安。
他在延安看到、了解的情况有:
朱德和夫人康克清带领陈嘉庚参观了延安女子大学,在参观的路上,陈嘉庚发现大家看到朱德并不行礼,路过一个篮球场时,有一个学生直接招呼:“总司令来赛一场!”朱德于是脱下大衣,和他们打了一会。朱德的平易近人,给陈嘉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嘉庚在朱德陪同下前往杨家岭会见毛泽东,远远就望见毛泽东在窑洞门口迎候。二人相见,热烈握手,互致问候。进了窑洞,只见墙上挂一幅地图,陈设简单,仅十几只大小高低不一的木椅及一个旧式乡村民用木桌而已。毛主席招待他吃饭,就是在自家窑洞门口的露天坝,摆了一张大圆桌,十多个人凑在一起。吃的是米饭、白菜、土豆等。唯一“奢侈”点的就是桌上的一只鸡,对此,毛主席还特地说了一下这道菜的来历,这只鸡是隔壁大娘听说他有远客要来,执意送来的。
陈嘉庚与毛泽东多次会面,其间发生的一些小事,颇引起他的注意和惊奇。一次在和毛泽东谈话中,一些在延安学习的南洋华侨学生来到,不敬礼便坐,并参加谈话,绝无拘束。还有一次,毛泽东在办公室与陈嘉庚谈论南洋情况,总司令部内的人都可参加,顷刻间席位告满。有一勤务兵迟到,望见长板凳上毛泽东身边略有空隙,便挤身坐下。毛泽东向他望一望,把自己身躯移开一点,以便让他坐得更舒服些。还有一次,毛泽东陪同陈嘉庚逛延安新市场。毛泽东的穿着并不比当地赶集的农民好多少,走在街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人跟他打招呼,有的人还停下来和他聊几句,大到对边区政策的建议、小到家里的红白喜事,人们语无顾忌,毛泽东都能认真地听。
有天午饭后,陈嘉庚到延安新市场散步,看到路两边有许多商店。人们告诉他,这些店大多是私人开的,陈不相信。后来他问边区财政厅长南汉宸:“这些商店每家有多少资本?要抽多少税?”南汉宸回答说:“资本有多有少。多的10万、20万,少的数十元、上百元。我们支持本地商人和外面商人在边区做生意,对他们办的商店抽税很轻很少。”陈又问:“对农民怎样抽税呢?”南答:“这要根据收成好坏来定。每季收入超过400斤的每百斤抽几斤交税,不到400斤的就免交。”这样,陈嘉庚才逐渐改变了原来认为共产党“有产必共”的看法。
有次来到一家饭店时,悄悄地问老板:“这里有共产党的产业吗?”店主笑了,他说:“共产党人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们的吃住条件还不如老百姓好呢。”
陈嘉庚很喜欢和学生交谈。一次,他们谈到边区实行民主政治,老百姓自己选举村长、乡长和县长,陈嘉庚提出疑问:“老百姓不识字的多,不会写自己想选的人的名字,怎么选举呢?”同学们告诉他:“开选举大会时,候选人都背对群众坐在一张长桌子后面,每个人身后放一个碗,候选人看不见老百姓选了谁。监选人按应选出的名额给每个选民发几粒豆子,选民把豆子放到自己所信任的人的碗里。最后,谁碗里的豆子多谁就当选了。这就是无记名投票。”陈嘉庚听后不禁哈哈大笑,他风趣地称之为“豆子选举”,认为它体现了共产党办事公道、真正民主的良好作风。
陈嘉庚对延安和中国共产党得出以下结论:一、没有苛捐杂税,不像国统区那样捐税多如牛毛;二、领导人廉洁,他们的工资标准和一般干部、士兵相差很小,这同国民党达官贵人的贪污腐败形成鲜明对照;三、没有乞丐、妓女和失业的人,人民生活过得去,不像国民党统治区那样民不聊生;四、领导人与人民群众平等相处,不像国民党统治区那样等级森严;五、社会治安好;六、男女关系严肃;七、朴素成风;八、民主风气好,县长是民选的。正如后来他在《南侨回忆录·弁言》中所写的那样:“余观感之余,衷心无限兴奋,梦寐神驰,为我大中华民族庆祝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