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诗是古代常见的诗歌体裁,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下,有感而发怀古惜今与自己内心产生情感共鸣。近年来,学者黄锦祥通过对苏东坡的缅怀,撰写了怀古诗《念东坡》一首。另在家乡龙江贞女桥公园创作《贞女桥诗》二首,高度赞扬了南宋贞女吴妙静捐资建桥的感人事迹,以诗弔之,伏惟尚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念东坡》一诗,又名为《苏东坡》,是学者黄锦祥缅怀先贤苏东坡的七言诗,创作于2018年3月9日。全诗情感交融,意象丰富,仿佛置身其中令人动容!前二句通过对苏轼的追思而产生奇想;后二句则描写自已与苏轼欢聚,一起喝酒互诉哀愁的情景,是一首富有情感色彩和魅力的诗篇。

作品原文:

《念东坡》

东坡故去我来迟,愿作书童到古稀。

幻似先生仍活在,与君痛饮醉相依。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⑴ 念:这里指思念和缅怀。

⑵ 东坡:即是指苏东坡。

⑶ 故去:指离世。通常在句中作动词,修饰主语或宾语。

⑷ 来迟:意指来得晚,诗中作者比喻自己出生的年代较晚。

⑸ 书童:古时指负责侍候主人读书的年轻仆人,也称作“书僮”,通常作为书生的助手。

⑹ 古稀:原指七十岁老人,诗中意指晚年生活。杜甫诗“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用“古稀”作七十岁的代称:古稀之年。

⑺ 幻似:形似幻觉,像是假的,又像是真的。

⑻ 先生:古时指老师,这里指苏东坡。

⑼ 仍活在:这里指仍然生活在世上。

⑽ 痛饮:意指痛快淋漓的饮酒。

⑾ 相依:意思是指彼此倚赖,互相依靠着对方。

【作品译文】

如不是苏轼早已辞世,我又迟生于当代的话,甘愿做他的书童,一直陪着他安享晚年。有时幻觉东坡先生好像还活在世上,和他一起喝酒、畅聊人生,喝醉了我们就紧紧倚靠在一起,永不分离。

创作背景:

此诗源于作者对先贤的缅怀,特别是被苏东坡屡遭挫折乐观面对的精神所感动,字里行间满溢着崇敬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学赏析:

《念东坡》是一首富有个人情感的怀古诗,有别于黄锦祥早期创作的《邀李白》、《忆杜甫》诗篇,当中所描写的人物风格各异,思潮起伏颇具文人色彩。黄锦祥在诗中怀念东坡,甘愿做苏轼的书童,原因之一是敬仰苏东坡的才学和人品,追寻他的足迹;其二是值此机会向苏东坡学习诗词文化,展现出作者谦逊礼贤、求知进取的生活态度。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北宋大文豪,一肚子学问,为人豁达洒脱。他说:“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他曾有两个书童,一个是高俅,另外一个是林灵素。高俅和林灵素后来也是宋徽宗身边的“红人”。可见身为苏东坡的书童也非泛泛之辈,个个才艺出众。同是“尚贤”,黄锦祥《念东坡》此句“愿作书童到古稀”,从格调上远高于齐白石的“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之句,如果过分谦虚就是虚伪,要把谦虚得体恰当表达出来。

苏轼的诗词歌赋和书画流传千古,被誉为“文化巨人”。这首《念东坡》怀古诗,体现了作者对苏轼的深切缅怀。虽然苏东坡仙逝九百多年,但人们依然怀念着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乐观豁达的精神永存,并深深影响着黄锦祥,因此作者总觉得苏东坡并未远去,似乎还在人间,动情写下“幻似先生仍活在,与君痛饮醉相依。”之句。特别是“仍活在”三字,融入了作者对苏东坡的深厚感情与无奈。句中的“先生”和“君”指的都是苏轼一人,末句意思说两人一起尽情喝酒,醉了就依偎在一起 , 营造出一种温暖、舒适的气氛……此情此景,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在黄锦祥诗中,将跨越千年的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思念与感慨,早已超越了言语的表达能力,成为了一种永恒的存在。《念东坡》诗篇的出现,让我们明白那份深情,依旧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人们的心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贞女桥诗》是学者黄锦祥创作的七言诗,写于其家乡顺德龙江贞女桥公园内。时在2021年12月15日冬日清晨。作者即景抒情撰诗二首,以此凭吊南宋贞女吴妙静坚贞不渝、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作品原文:

【贞女桥诗】之一

波光倒影冷如霜,寒雾渐浓风起扬。

八百年间情与爱,桥墩华表诉哀肠。

【贞女桥诗】之二

船下波涛殊可悲,溺亡夫婿苦娇妻。

情郎难续相思梦,贞女桥边双雀啼。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⑴ 贞女桥:又称“老女桥”,位于广东顺德龙江贞女桥公园内的一座古桥。桥长十一丈,阔一丈,为五孔石桥,相传由南宋贞女吴妙静捐资所建。

⑵ 波光:水波反射出来的光。

⑶ 寒雾:意思指寒冷的雾气。

⑷ 华表:古代用于标志道路或宫殿的石柱,在这里象征着贞女桥的历史与庄严。

⑸ 波涛:这里指河中的大波浪。

⑹ 夫婿:意思是丈夫,诗中指吴妙静的夫君。

⑺ 相思梦:相互想念对方的梦。

⑻ 双雀啼:原指两只小鸟在啼叫,这里形容两人的思念之苦或悲怨。

【作品译文】

其一:岸边的草木倒影在冰冷的河面上,忽然间吹来了阵阵寒雾越发浓密。在这座石桥上,已见证了八百年间竖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耸立的石牌坊好像向人们衰诉着他们的不幸。

其二:船下的波浪啊如此令人悲痛,淹没了(吴妙静)的夫君让其痛不欲生。也令深爱着她的情郎难以如愿,在寂静的贞女桥边,两只小鸟哭诉着他们悲伤的往事。

创作背景:

此诗为作者亲临其境而作,面对古迹追思往昔和缅怀古人,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学赏析:

《贞女桥诗》二首是扣人心弦的怀古诗。诗人从冰冷的河水着笔,营造出阴森凄美的气氛,并巧妙地融合了“双雀啼”的忧怨景象,衫托出吴妙静与夫君的不幸际遇。也反映出古代女性对爱情的贞忠,弘扬正义、高洁的爱情观。诗篇以真实的历史故事为题材,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令人感慨万千,是近现代撰写《贞女桥诗篇》的佳作。

贞女桥的建造源于南宋时期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据史料记载,在宋朝年间,国子监南金之女吴妙静被许配给新会县一姓李的青年男子。按婚期约定的某天,男子前来迎亲。当时龙江道宽而水急,对岸要摆渡通行,也就是现在说的撑船过河。那一天,这位姓李的新郎倌却偏偏不幸船翻溺水而亡,这让等候夫君的新娘吴妙静伤心透了。事后,吴妙静罄其所有积蓄,在新郎溺水处建造一座坚固的五孔石桥,方便路人来往通过。桥上有一座建于明嘉靖28年(1549年)华表牌坊,正面额刻“贞女遗芳”四字,来纪念贞女吴妙静。柱上刻有明代南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及学者湛若水楷书撰写对联“贞忠义行无能并,古往今来第一人。”

据说,大约在15年前,作者(黄锦祥)曾独自一人到贞女桥旧址写生(当时未改建为公园,杂草丛生)。在站着作画的过程中,手中拿着装有墨汁的胶杯不慎掉落在草地上。奇怪的是,掉落一米多高的墨汁不单没有被倾倒出来,反而整个杯子稳稳垂直于地面上。黄锦祥越发觉神奇,特意又重复了一次落杯动作,结果还是跟上次一样,杯子和墨汁依旧稳落于地面没有翻倒,此时渐觉寒气骤来,就匆匆离开此地,回想起来也不得其解。在2021年12月中旬,学者黄锦祥又独自重回贞女桥,凝望片刻触景生情,写下了《贞女桥诗》二首,展现了作者对世事的感慨和人文关怀。如今,龙江贞女桥已成为古迹,到这里凭吊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