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赤海贝
如果把心理学和宗教修炼类书籍结合在一起,你猜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将《太乙金华宗旨》(相传为吕洞宾所著,是道家关于修炼和心灵成长的经典文献。)一书译成德文,并邀请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撰写了长篇评述。1929年,两人合作完成的《太乙金华宗旨》德文译注本出版,题为《金花的秘密——中国的生命之书》。这本书一出版就风靡西方,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经典之作。之后,被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朝文等多种文字,是东西方思想深度碰撞的经典著作。正如荣格所说,中国用朴素的语言揭示出深刻的真理,带来了金花的优雅芬芳,使西方人对于生命和道有了新的感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化、比较中西差异,除了荣格这样的如此热爱中国文化同时又是大师级别者,再难见如此功力深厚而又简洁精辟的论著了。所以,很多人觉得《金花的秘密:中国生命之书》是无法被取代的。
一、不务正业的传教士
1873年5月10日,卫礼贤出生于斯图加特(当时符腾堡王国的首府)。卫礼贤原名为理查德·威廉,来中国后取名卫希圣,字礼贤,亦作尉礼贤。他是魏玛差会的传教士,1897年德占胶澳后来华传教。1899年,卫礼贤来到刚成为德国租借地的青岛,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涯。在他仅仅57年的岁月中,有20多个年头是在中国度过的。他以一名传教士的身份来到青岛,转而将兴趣和精力投向办教育、办医院。不久之后,他踏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门径。1906年清政府赏给卫礼贤四品顶戴,他成了青岛赫赫有名的“卫大人”。
同虔诚的传教士一样,他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向广大的中国人传播上帝的福音。但卫礼贤不属于宗教狂热分子,他对文学和艺术有较高天赋和良好修养,一踏上中国的土地,便对了解中华民族及其思想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远远超过宗教事务本身。
卫礼贤与孔子乃至整个儒家学说结下不解之缘,这影响了他一生的活动,特别是汉学活动。包括他为自己取的汉文名字,他的字(希圣),以及他自命为儒家弟子,这都体现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
他将《论语》、《道德经》、《列子》、《庄子》、《孟子》、《易经》、《吕氏春秋》、《礼记》等译成德文,迄今仍在西方再版发行。并著有《实用中国常识》、《老子与道教》、《中国的精神》、《中国文化史》、《东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变迁》、《中国哲学》等。
中国新儒家张君劢在其《世界公民卫礼贤》一文中说:“卫礼贤来到中国时,是一名神学家和传教士,他离开中国时却成为孔子的信徒” ,文中写到:“他曾对我说: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作为一介传教士,在中国我没有发展一个教徒”。
在卫礼贤所作的贡献中,最主要的是儒家经典的译解,尤其是他在德国出版的德文版《易经》翻译使他享有盛誉。他深入地掌握了《易经》所具有的中国文化源渊、背景,使译本拥有广泛读者,已再版20多次,相继被转译成英、法、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多种文字,传遍整个西方世界。
受到这部《易经》的启发,荣格提出了他的重要创见“共时性原则”(synchronicity),并将这种“共时性原则”作为其分析心理学发展的基石,因为建立在共时性原则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在《易经》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荣格还为卫礼贤另一部有关养生学的译著《太乙金华宗旨》的英译本写了序言,再次盛赞卫礼贤的功绩。
二、喜欢玄学的心理学家
荣格(Carl Gustav Jung),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的主要代表。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道教有极深的热爱和发展,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的特质、比较中西心理差异,本书为此方面代表作。主要著作《无意识心理学》、《心理学型态》、《集体无意识原型》、《心理学与文学》等。提出“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
值得注意的是: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泛性论倾向的纠正。
1921年他发表《心理学类型》的近十年间,他在学术界处于极为孤独的境地,在学术思想上也感到无所适从,这正是那种新旧交替的仿徨时期,他所面对的许多现实问题,已经无法完全用佛洛依德的那套理论来解释。
现实的需要让他走出,先前那套个人无意识的理论框架,他开始摸索所谓集体无意识的新说,并希冀从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异域文化中找到充分的论据,这时他一方面研究诺斯替教和西方中世纪的炼金术,一方面开始试图从东方的种种宗教中寻求理论上的支持。
他发现印度教密宗以及藏传佛教仪式和典籍中存在的大量“曼荼罗”具有某种普遍意义,并赋予这种纯宗教现象以哲学和心理学的内涵。他相信“曼荼罗”并非大乘佛教的创造,而是一个甚至在旧石器时期就已经存在的象征,它来自人的梦和幻觉。
荣格进一步把这种原始的宗教象征和他自己的那套心理学理论联系起来,说它象征一个目标的中心点,即作为心理整体的自性人格化的过程。
荣格的许多观点对他以后的心理学家都产生影响。如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对弗洛姆产生影响,后者以后提出了社会潜意识。再如他对人格类型的划分,在拓展心理类型学方面作了一大贡献。他所提出的内倾-外倾的划分方法为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接受,至今仍是划分人格的主要依据之一。
荣格把心灵当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心灵是一个先在性的概念,与精神和灵魂相等。心灵是人的—切软件内容的全体,如思维、情感、行动等一切意识到的,一切潜意识的内容。人格的原始统—性和先在整体性,不仅在理论上追求心灵整体综合,而且在临床上要求恢复人格完整。因此分析心理学的方法论实质上是一种整体论。
在荣格看来,心灵或人格结构是由意识(自我)、个体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等三个层面所构成。
荣格关于梦的见解的确获得了许多称赞,并且在临床应用中硕果累累。他确实为理解明显具有神话性质的梦提供了一种方法,这是精神分析学家们无法相比的。另外,他以一种弗洛伊德所没有的方式理解了一个符号和一种象征。这一成就对精神治疗具有突破性的推动作用。
荣格分析心理学是对古典精神分析的选择性发展突出了心理结构的整体论的方法论,扩大了潜意识的内涵和功能,沟通了个体和种族历史经验的文化联系,沟通了个体与集体心理的文化历史联系,创立了心理类型学和字词联想测验。
荣格的心理学不仅在心理学界产生了明显的作用,而且对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也有突出的影响。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影响有日益增长的迹象,特别是在青年中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因为荣格注重研究像玄妙主义、神秘主义等学说,其中意识扩张和自我满足等一些领域的问题更契合于青年人的兴趣。
心理学史家舒尔兹说:“荣格的观念能激发人们的思想,而且新颖,他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的乐观主义的概念,这种概念在许多人认为是由于背离了弗洛伊德而有的、值得欢迎的变化。
三、内丹修炼和心理学的杂糅
卫礼贤在青岛时,很喜欢去崂山道观游玩,一来二去就跟道观的一个道士混熟了。道士见卫礼贤很喜欢中国文化,又很喜欢道家文化,就顺手把道观里一本很破的《太乙金华宗旨》送给了卫礼贤。此后,卫礼贤如获珍宝,潜心研究和翻译。
1927年,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写信给荣格,并附寄了他新译的《太乙金华宗旨》,请他为这部中国道教典籍写一篇评述。荣格欣然应命,以一个心理学家的立场,仔细研读了这部所谓异教的经典,写出了分析评论的长文。他的这篇评述在西方学术界立即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西方人理解东方文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从这篇评述可以看出,他对东方文化的一些见解,也可以看出他对东方文化的某些误读。而正是这些误读,为他在自己理论体系中的创造提供了证据上的支持。他对这部道教经典的读解,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或者说误读式的创造。
《太乙金华宗旨》是一部讲内丹功法的书,所谓“金华”就是金丹。自隋朝罗浮山道士苏玄朗著《旨道篇》,开内丹修炼的先河,外丹术逐渐衰微,而内丹术则逐渐受到重视,且迅速发展起来,到宋朝时形成鼎盛之势。
内丹修炼中的许多术语都借自外丹,外丹中要炼就的“金丹”,被内丹家借来指对人体内精、气、神三者的修炼,以产生类似外丹中的金丹那样的长生不死之丹,使人成为金刚不坏之体。
元代陈致虚说:“其(内丹)用则精、气、神,其名则云金丹。”《太乙金华宗旨》说:“金华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于金华,也秘一光字在内。是先天太一之真炁。”
内丹家所谓“金华”,即来自先天之元气,它还有“天光”、“元神”、“真性”等诸多名目。按道教的说法,人在未出世之前,先天之真炁就已进入父精母血的结合体中,待人出生后则居于两目之间的方寸之中。因此,道教认为人要想长寿乃至不死,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法术锻炼体内的精、气、神,抱守真炁,炼就金丹,便可以飞升成仙,长生不死。
“金华”,或者说“金丹”不过是一种象征,很难设想它会有什么固定的形状。荣格却把它和“曼荼罗”联系了起来,认为“金华是一个曼荼罗象征,在我的病人给我提供的那些材料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金花的秘密》是卫礼贤和荣格共著的一部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作品。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东方哲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荣格通过研究中国的《太乙金华宗旨》等著作,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心理学体系。
书中涉及到的另一部经典著作是《慧命经》。《慧命经》是清代柳华阳所著的一本佛教经典注释书,它对佛经中的慧命经进行了逐句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其中蕴含的佛法智慧。
荣格认为《慧命经》帮助他解决了研究集体潜意识过程中遇到的困境[^1^]。这表明《慧命经》中的某些观点或方法与荣格的心理学研究产生了共鸣,为他提供了新的视角或启发。
荣格认为:“金刚体”的概念就是这样一种玄学论断。 “金刚体”是在“金华”或“寸田”中产生出来的不能毁灭的气息身体。和诸如此类的其他事物一样,这个身体象征着一个显著的心理事实,由于是客观的,此心理事实首先投射为有机生命体验所提供的形式,即果实、胚胎、婴儿、活体等等。
通过《太乙金华宗旨》和《慧命经》的研究,荣格认识到道教修炼是一个结合对立面的过程,他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找到了一条实现人格整合的道路。这表明《慧命经》对荣格的心理学理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人格整合方面。
荣格用“神秘参与”的终结来理解《慧命经》等中国传统修炼经典的终极境界。他认为这些经典的目的是通过了解潜意识,从而摆脱潜意识的控制,达到一种完全空掉的意识状态。
在《金花的秘密》这本书中,荣格展现了他对超自然现象和心理学原理的深刻理解。他通过对东方宗教和哲学的探讨,发现了与西方心理学相契合的新的理解方式。这种理解方式不仅拓宽了心理学的视野,也为我们认识自我和心灵提供了新的途径。
《金花的秘密》还涉及了炼金术与荣格自性化原则的关系。荣格通过炼金术的意象和象征,呈现并加强了其心理学体系中“自性”的意义,以及实现自性的“自性化”过程。这对于我们理解自我成长和心灵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金花的秘密》是一部能够颠覆认知、改变命运的作品。它让我们认识到,潜意识在塑造我们的命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掌握潜意识的人才能真正地掌控自己的命运。同时,这本书也让我们看到了东方智慧与西方心理学的融合之美,为我们探索心灵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为西方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东方文化的窗口,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四、 对现代心理的启示
《金华的秘密》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心灵启示,包括认识到心灵的二元性、修行的目的、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集体潜意识的存在、不同的修行方式、文化差异与心理学的联系,以及象征在心理探索中的作用。这些启示有助于现代人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在世界,寻求心灵的和谐与成长。
《金华的秘密》认为心灵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个体的元素(个人),另一部分是个人与宇宙相通的元素。这两部分在人出生时就已经分离,导致痛苦、烦恼、迷茫等负面情绪的产生。这启示现代人,要认识到内心的冲突和痛苦往往源于自我与宇宙、集体潜意识的分离,而通过内省和修行,可以寻求心灵的和谐与统一。
书中指出,修行的目的是使这两部分合为一体,以精神再生的形式进入一个超脱的心智层次,即解脱或者超脱。修炼的最终结果是消除一切分别、对立,达到最终的生命整合,大自在。对现代人来说,意味着通过修行和自我提升,可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超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束缚。
书中提到了两种修行方式,一种是靠着强大的意志力,推动意识斩断本能的锁链,达到彻底抛弃潜意识的境界;另一种是通过修炼,将人出生即分离的心灵和谐统一起来,消除二者对立。这对现代人意味着,修行和自我提升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实现,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荣格将代表人个体的那部分元素命名为意识,将代表个体与宇宙相通的元素定义为潜意识。他发现许多精神病患者的病因,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对立和矛盾。这提醒现代人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意识到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意识根植于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原型,远大于意识。潜意识不理解意识的语言,通常意识会掩盖潜意识,但潜意识始终在起作用。我们应该意识到,潜意识的力量巨大且深远,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因此,了解和探索潜意识对于个人成长至关重要。
《金华的秘密》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文化,并比较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启发现代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更加开放和包容地看待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心理实践,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荣格通过对不同国家、种族、文化背景的病人研究发现,人类精神有超越所有文化意识差异的相通的根源层面,即集体潜意识。这让现代人认识到,尽管文化和背景不同,但人类共有的心理结构和经验是相通的,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金华的秘密》提出了关于曼陀罗及中心趋向的想法,这些想法帮助荣格解决了研究集体无意识过程中遇到的困境。现代人可以从中学习到,象征和图案可以作为探索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工具,它们能够揭示深层的心理内容和意义。
五、 心理健康很重要,内丹修炼需谨慎
十几年前,我找来《金华的秘密》的阅读。看完前几章后,觉得对于《太乙金华宗旨》和《慧命经》的理解不很准确。我专门找来这两本书的原著来读,读下来还是很有收获,能帮助我们平静内心,把繁杂的心绪抚平。需要提醒的是,我仅仅是当作文本来读,本人不是宗教人士,也不懂内丹修炼。
许多人把《太乙金华宗旨》当作开悟的书读,我想说,无论是修炼内丹,还是要达到开悟的目的,都需要找一位懂得人来指导,不可自己盲目练习。
最后,无论是卫礼贤,还是荣格,由于本身文化的局限,无法确切或准确地理解中国宗教里的典籍,这一点大家需要知晓。
另外,《金华的秘密》中有很多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融合,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一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