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禅茶文化的浩瀚星空中,北赵州从谂禅师“喫茶去”三字禅机深邃无垠,而南福州鼓山的普法禅师“举杯时”,同样流淌着无尽的茶韵与禅意。两者遥相呼应,各自璀璨,共同绘就了中华禅茶文化的斑斓画卷。
赵州,即今河北省赵县古称,是中国禅宗史上的一座重要圣地,尤其是因赵州从谂禅师的住持而名扬四海。赵州禅师,又称赵州从谂禅师或简称从谂禅师,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以其深厚的禅学修为和独特的接引方式著称。在那个时代,禅宗文化盛行,茶作为禅修生活中的重要媒介,被赋予了独特的精神内涵。
《赵州和尚语录》有这么一段公案。师问二新道:“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喫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喫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喫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喫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喫茶去。”
这段公案非常有名,大多数禅宗文献如《祖堂集》《五灯会元》中都有记载,文字或许稍有变动,但记载的对话情景是一样的。庙里新到了两个僧人,从没来过的,教他喫茶去;已经来过的,也教他喫茶去;院主想分辨清楚是怎么回事,照样教他喫茶去。总之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是谁,只要碰上了,赵州大师就给你来个“喫茶去”。也不需要棒打声喝,只给你个“喫茶去”,莫测高深,自己揣摩吧。禅宗悟道,讲究的是自家事自家了,其实喫不喫茶,喫什么茶,都不要紧,喫茶去吧。
赵州从谂禅师的“喫茶去”三字,虽简单,却蕴含了赵州禅师深厚的禅机。
赵州禅师以“喫茶去”作答,意在引导学人通过日常的茶事活动来体悟禅的真谛。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禅宗“平常心是道”的思想,也促进了禅与茶文化的深度融合。在赵州禅师看来,茶不仅解渴提神,更是心灵的洗涤剂,通过品茶可以洗净尘念,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喫茶去”还体现了禅宗“生活即禅”的理念。在禅宗看来,禅并非遥不可及的高深境界,而是寓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劳作,都可以成为修行的契机。赵州禅师以“喫茶去”为接引,正是要告诉人们,在平凡的茶事活动中也能找到禅的踪迹,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北有赵州喫茶去”不仅是对赵州禅师及其禅茶文化的高度概括,也成为了后世禅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象征。它激励着无数禅修者和茶文化爱好者在品茶悟道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前行。同时,这句话也跨越时空界限,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中国禅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鼓山,位于福州东边,凭海而立,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土地肥沃,树木灌丛茂密。这样的自然环境为鼓山禅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鼓山禅茶生长在半山腰的涌泉寺以东,这里层峦叠嶂,岩秀谷幽,云雾缭绕,宛如仙境。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鼓山禅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鼓山产名茶已有近1100年的历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唐国史补》等历史资料记载,鼓山所产的柏岩茶早已闻名遐迩。
甲辰秋月午后,阳光透过福州鼓山苍翠的林木,斑驳地洒落在涌泉寺古朴的庭院中。寺内香火缭绕,梵音悠扬,一派宁静祥和之景。普法禅师,作为涌泉寺的方丈,以其深邃的禅意与慈悲的胸怀,吸引着众多信众前来求教。
一日,他端坐于庭院一隅,与几位虔诚的信众围坐一起,品茗论道,共享这难得的宁静时光。
茶香袅袅中,一位居士满怀期待地开口,向普法禅师提出了一个困扰他已久的问题:“师父,弟子修行多年,却始终难以触及开悟的门槛,请问如何才能真正开悟?”此问一出,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几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普法禅师身上,期待着他的解答。
面对居士的疑问,普法禅师并未急于言语,而是微微一笑。他轻轻举起手中的茶杯,动作悠然自得,仿佛整个世界都随着他的动作而静止。茶杯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茶香四溢,与周围的禅意氛围相得益彰。
普法禅师并未直接回答居士的问题,而是保持着那份微笑,静静地看着茶杯,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是不见,不是不闻,了了觉知,仿佛一切答案都蕴含在这简单而又深刻的举动之中。
笔者以为,此刻意境,举杯之时的这份宁静,仿若《悟心铭》中提及的“得大定者”,无动无静,无得无失,无喜无嗔,本位不移。
片刻之后,信众们开始领悟到普法禅师此举背后的深意。他们意识到,真正的开悟并非言语所能传达,而是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悟。正如这杯中之茶,其色、其香、其味,皆需细细品味方能领略其妙。同样,修行之路亦是如此,需以一颗平和、专注、无执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方能在平凡中发现非凡,在无声中听到宇宙的真谛。
随着这一领悟的深入,信众们的脸上逐渐绽放出会心的笑容。他们仿佛在这一刻与普法禅师产生了心灵的共鸣,感受到了那份超越言语的禅意与智慧。这场关于“开悟”的对话,虽然没有直接的答案,但却让每个人都收获了比答案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对禅的深刻理解和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鼓山举杯时”,这一幕不仅成为了鼓山禅茶文化中的一段佳话,更成为了无数修行者心中永恒的启示。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禅不在远方,也不在深山古刹之中,而是就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之中,就在我们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举杯之间。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就能在这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禅意与开悟。
我们的生活不需要做出种种解释,而只需当下承担便是,生活就是接触事实,恰如每一次“举杯时”。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当下亲身地体验它,这就好比两块明亮的镜子彼此反照一样,我们从生活中总能“看到”自己。
我们不可能依靠别人的指示来体验自己的生活,而只能靠着我们自己亲身来感受生活的苦乐。普法禅师以为,我们追求的自由其实一直都在生活里,只是要等我们自己亲身去感知,而不是靠着他人的经验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正是禅的存在,才使我们能够诗意地生活下去。因为禅便是生活本身。
有人问:“那些禅僧只是日复一日地打坐、喝茶、吃饭、睡觉,这不就是一种因循守旧的生活吗?” 普法禅师放下茶杯,悠然言道:“人生之旅,无论是循古而行还是破茧创新,其精髓皆非表象所能尽述。心田之耕耘,方显真章。”此言一出,仿佛晨钟暮鼓,敲击在心间,提醒我们:生活的韵味,深藏于心之选择与转变,而非仅止于外界的装饰或翻新。正如山间流水,顺其自然,方能悟得大道至简,生活亦应如此,顺应本心,不拘一格,方显禅意盎然,又接地气矣。
笔者以为,普法禅师“举杯时”,是鼓山禅茶文化中最为关键的时刻。在这一刻,您只需放下世俗烦恼,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手中的茶杯。通过观茶色、闻茶香、品茶味,逐步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举杯,不仅是品尝茶汤,更是心灵的洗礼和升华,是禅修之道的具体体现。
世界著名的禅学思想家铃木大拙强调,禅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修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他指出,“禅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禅”。我们并非借助于禅而生活,而是生活于禅之中。铃木大拙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禅修。他认为,每一举手一投足都可以是禅的修行,只要保持觉知和正念,就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禅的喜悦和宁静。
鼓山禅茶“举杯时”,是禅与茶与生活完美结合的瞬间,也是心灵得以栖息的港湾。普法禅师“举杯时”的禅茶禅意,是一幅融合了自然、人文与内心觉醒的深邃画卷,它超越了简单的品茶行为,成为了一种心灵的修行与智慧的启迪。
普法禅师的“举杯时”,并非仅仅是一个物理动作,而是禅者心境的直观展现。这一瞬间,禅师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手中的茶杯上,忘却了外界的纷扰与内心的杂念,达到了“一念代万念”的禅定状态。它告诉我们,禅的体悟并不遥远,它就蕴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只要我们保持一颗敏感而专注的心,便能在平凡中发现禅的奥秘。
鼓山禅茶,作为自然与人文的结晶,其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禅意。普法禅师在举杯之际,不仅是在品尝茶的滋味,更是在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体悟人生的起伏跌宕。茶中的清香、甘苦、回甘,如同人生的不同阶段与境遇,让人在品味中领悟到“心自宁一”、“同属幻影”“随缘不变再随缘”等禅理。禅师的心随着茶汤的流转而舞动,达到了茶人合一、心茶相融的境界。
在居士询问开悟之机时,普法禅师并未以言语直接回答,而是以举杯示之。这一行为本身便是一种无言的教诲与传法。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禅悟往往超越语言与文字的局限,需要通过亲身的实践与体验来领悟。禅师的这一举动,不仅是对信众的引导与启发,更是对禅法“以心传心”、“以行传法”精神的生动诠释。
《楞严经》及其相关修行理念并未将修行视为脱离日常生活的特殊活动,而是鼓励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和觉知,将修行融入到吃饭、穿衣、睡觉、品茗等每一个细节中。强调道(或佛性、真心)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道遍一切处,无论行住坐卧,都在道中。
禅宗中总说“活在当下”,这个当下,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行动。但最关键的是,我们在当下是否真的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嘴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行动又是另一套。
“举杯时”的禅意还体现在禅师与日常生活,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中。鼓山优美的自然环境、禅寺的宁静氛围以及茶室的雅致布置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禅意的空间。普法禅师的举杯品茶,不仅是在享受茶的美味,更是在与周围环境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他的心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始终保持着一种超脱与宁静。这种境由心生、心随境转的禅意,让我们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内心世界的宁静与自由是多么的重要。
普法禅师的“举杯时”不仅是对个人禅悟的体现,更是对鼓山禅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贡献。他通过自己的行为,将禅茶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后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体验到禅茶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同时他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将禅茶文化发扬光大。
“北有赵州喫茶去,南有鼓山举杯时”,如同两幅流动的禅意画卷,缓缓展开在中国禅文化的广袤天地间,引领我们步入一场心灵的觉醒之旅。
在北方的赵州,从谂禅师以一句“喫茶去”,轻描淡写间道破了禅的真谛。这不仅仅是对物质层面饮茶行为的简单描述,更是对心灵深处觉醒状态的直接指引。在禅者的眼中,茶不仅是解渴之物,更是心灵的甘露,能洗涤尘世的烦恼,让心灵回归本真。赵州禅师的“喫茶去”,是在告诉世人,修行无需外求,它就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悟,就能在平凡中发现非凡,在喝茶这一日常行为中体验到禅的奥妙。
而在南方的鼓山,普法禅师在信众问及开悟之机时,微笑举杯,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传递了禅的智慧。这“举杯时”的瞬间,是禅者与世界、与自然、与内心的一次深刻对话。它告诉我们,禅的体悟往往发生在那些看似平凡无奇的时刻,只要我们保持一颗敏锐而开放的心,就能在这些瞬间捕捉到生命的真谛。鼓山禅师的这一举动,是对“禅在生活中”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修行者的深情召唤——让我们在每一次举杯、每一次品茗中,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心灵深处的宁静与自由。
南北呼应,茶禅一味。“北有赵州喫茶去,南有鼓山举杯时”,不仅展示了中国禅茶文化在地域上的广泛传播与深远影响,更揭示了禅与茶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茶,作为禅修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媒介,不仅滋养了禅者的身体,更滋养了他们的心灵。而禅,则赋予了茶以更深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使茶不再仅仅是饮品,而是成为了修行悟道的重要途径。
“北赵南鼓,茶禅一味,喫茶举杯,皆是悟机。”无论是北方的赵州还是南方的鼓山,茶与禅的融合都是那么的自然与深邃,无论是赵州从谂禅师的“喫茶去”还是鼓山普法禅师的“举杯时”,都成为了开悟的契机,提醒我们禅无处不在,茶中有禅,生活处处皆是修行之道。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茶文化的韵味,更体会到了禅的精髓——在平凡中见真章,于细微处悟大道。(普坚居士/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