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说:“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
告别了炎炎夏日,我们终于迎来秋高气爽的时节,“贴秋膘”的习俗也随之而来。“吃顿好的,慰劳慰劳自己”,不仅是滋养身体、为过冬积蓄能量,更是在寻找一种生活的仪式感。而美食书籍,就是通往这个仪式的桥梁。它们不仅记录了食物的烹饪艺术,更蕴含了文化的深度和情感的温度。
在这个秋天,乐府文化与友社小伙伴一起为大家献上一份美食书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份别样的味蕾记忆。一起“贴秋膘”喽!
食史文明交融
食物在不同文明中有其多样性和影响力,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着独特的内涵意蕴。它们是文明交流、融合和创新的重要媒介。穿越时空,这些书探讨了食物如何成为历史与文明的见证,以及不同国家的社会变迁。
《大餐:
非裔美国人的饮食如何改变了美国》
[美]杰西卡·B.哈里斯 | 杰西卡·B. 哈里斯
周萌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乐府文化
《大餐:非裔美国人的饮食如何改变了美国》是美国著名烹饪书作家和烹饪历史学家杰西卡·B.哈里斯的代表作之一,她以精湛的笔触和深厚的历史背景,为我们呈现了一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饮食文化史,通过“食物”这一独特视角,横跨数个世纪,从17世纪的黑人奴隶时期到20世纪中叶的黑人民权运动,展示了非裔美国人在新大陆生存、繁衍与成功立足的历程,勾画出一段由非洲移民深度参与的美国近现代历史。全球知名的流媒体服务商网飞曾以本书为蓝本,推出同名美食纪录片,广受好评。
《君幸食》
[英]扶霞·邓洛普 著 | 何雨珈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君幸食》汇集了“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奖”获奖作家扶霞·邓洛普三十年来的中餐历史和实地研究,堪称对中国饮食里程碑式的致敬。“君幸食”一词来源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狸龟纹漆盘,食盘内云纹间隙处朱书“君幸食”,即劝君进食、“吃好喝好”的意思。扶霞在英文原版的扉页上选用这三个字,一则同书名Invitation to a Banquet完美贴合,二则足见其对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极为推崇。
《美食与文明:
帝国塑造烹饪习俗的全球史》
[美]蕾切尔·劳丹 著 | 杨宁 译
后浪
以全球为舞台,以帝国为视角,追踪了主流饮食的演变之道。劳丹的烹饪全球史将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著作融会贯通,成为一种全新的史学叙事方式。深入挖掘了饮食演变之道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重要因素;透过稀松平常的饮食习惯看清食物引发的政治想象。富有趣味地阐述了高低阶饮食之间的分野、食品工业化的利弊等现象,避免落入将往昔饮食浪漫化的美丽误区。
《零食里的中国:我的零食故事》
王金玲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零食原本是一种物质存在,而当它被人为地与某些人、某些事、某些物等相关联,并由此产生或被赋予某种意义时,这一物质存在也就实现了人文化,有了故事,甚至其本身就成了“故事”,并由此有了讲故事的人。本书以零食为切入点,力图以零食这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熟视、熟闻、常食,但目前为止受到较少关注的物质存在为视角,观察中国社会,考察中国社会的变迁,进而为有关中国社会的研究探讨一条新的分析路径,为有关中国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基础性资料。
地域风情集萃
《饮食的怀旧》带我们穿梭于上海的弄堂小巷,感受这座城市独有的饮食风情;《风味人间3》《江海滋味》则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了辽阔的海洋,接受大海的每一次馈赠。无论是上海风情,还是海鲜文化,都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
《饮食的怀旧:
上海的地域饮食文化与城市体验》
[美]马克·斯维斯洛克 著 | 门泊舟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思库
在《饮食的怀旧》出版之前,西方世界还没有一部学术著作能系统性地探讨中国人赋予本国地域饮食文化(包括被“规训”的西餐文化)的丰富历史意义。作者将上海这个美食天堂作为观察中国人实践都市生活、探寻地方身份、构建国家认同的田野,认为各种“风味”在这里的此消彼长,既是上海风云变幻中最灵敏的风向标,也是世事沉浮里赓续城市精神的定海针,为研究者观察中国都市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切入点。从最早记载上海地区物产的文献,到当下汇聚在这座城市中的地方菜品和风味餐馆,本书不但史料翔实厚重,更确立了一种原创性的研究框架,系统剖析了饮食何以成为中国人追忆过往、活在当下、想象未来的载体,中国人又如何通过对一饮一食的书写和想象,与故土、城市、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建立起深刻的联系。
《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
陈晓卿 李勇 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由一道道海鲜勾勒出一幅幅中国百姓的烟火生活,也撩拨着食客们的味蕾,给旅者们提供了一份“寻味指南”。细腻的视野里观察记录中国美食的流变,以及从美食作为触角深入讨论国人骨子里藏匿于食物背后的情感,最终勾勒出发端于唇齿间,搅动于口舌深处,流动于心头之上的百转千回的“家”的味道。
《江海滋味》
王寒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精选《海错图》《中国海鱼图解》插图,搭配生鲜鱼虾实景图与可口动人的饭菜图,图文并茂,幽默风趣,可读性强,满满知识点,海洋文化必读书。一个人的口味,可以追溯到生命的最初,也可以追溯到生活过的每一个城市。舌尖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春后银鱼,霜后紫蟹;小暑香鱼,白露鳗鲡;乌贼靠拖,带鱼靠冻;鱼生鮳头,水桶拗兜;潮涨啜鲜,潮落品腌。
味蕾人生漫记
美食是汪曾祺平凡日常中的生活乐趣,是袁枚丰富文化典故的呈现,是苏东坡苦中作乐、笑中带泪的人生,也是江孔殷政治生活之外的诗酒江湖。聚焦个人的美食体验,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展现食物背后的人文情怀和生活哲学。
《人间有味》
汪曾祺 著
竹石文化
在汪曾祺的文字里,生活是很有意思,有滋有味的。在他的笔下,简单的一茶一饭,一人一事,都洋溢着情趣。汪曾祺先生说自己是很爱逛菜市场的。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随园食绘》
牧神 编 | 夕米木子 绘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牧神文化
《随园食绘》全书绘图文本,皆节选于清代袁枚《随园食单》。并由牧神小编们与画师夕米木子共同从《随园食单》中精心筛选出最为好奇的86道美味食谱,手绘300多个做菜步骤。这86道古代食谱,全都根据原文,结合史实和画师的想象力,以治愈的国风画风最终绘制完成。绘图涉及到选材、备菜、做菜、调味、烹饪等多个做菜细节及步骤,非常直观、惊艳地呈现出每一道古代食谱的完成过程,再现清代第一美食家的文人饮食审美,极大慰藉了我们对于袁枚笔下那些“世间美味”的想象。
《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
林卫辉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苏东坡有关吃的文字都在这里了!《风味人间》美食顾问林卫辉全新力作《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是一部关于苏东坡生平与美食渊源的作品,以苏东坡关于美食的诗文记录为线索,循着他为官、游历的足迹,从美食角度还原作为“吃货”的苏东坡的一生,勾勒出一条苏式美食路线,从中窥探苏东坡如何把眼前的苟且变成舌尖上的中国,探寻其对饮食、生活的态度,呈现其以食物疗愈身心、拒绝内耗的人生哲学。
《诗酒江湖:江孔殷的美食人生》
李怀宇 著
东方出版中心
本书是李怀宇撰写的关于晚清最后一代科举进士、被尊称为“太史公”的江孔殷的生平事迹。从江孔殷少年科考到他在官场的一路沉浮,不仅由他一人延展出近代一众名流的交集与轶事,也从史料出发,探究了江孔殷在文学和美食上的成就与贡献。
全书发掘利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江孔殷晚年自印本《兰斋诗词存》五卷,这是迄今研究江孔殷者所鲜少利用的。作者又凭藉长期访问海外学人的便利,发掘并对应考证了与江孔殷关系的亲人戚友所留下来的史料,将一位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展露于读者面前,可谓当代粤菜之前史,能读出往昔世道人心。
文韵食光掠影
在作者笔下,我们进入一个由味觉构成的文学宇宙。文学与食物,地域与文化,是世界名著里的独特记忆,也是江南水乡的人文风情。通过文字的魅力,我们得以探索食物在文学经典中的味道与象征。
《文学经典的味觉指南》
梅思繁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我思Cogito
从味觉走入15部文学经典,收藏世界名著的美食记忆 。丰腴鲜嫩、辛辣恶劣、柔软清甜,不过是文学人物咀嚼各自人生的甘苦。读文学作品亦是在品味生活的百般滋味,阅读本书兼具了两种品尝的意味。与曾经打动你的文学人物共品一道美食 舌尖上的文学经典,用味蕾激活诗意瞬间。在一日三餐的庸常中,在食物的美妙滋味中,生活的百态,人情的冷暖,甚而是高远的哲思,皆蕴蓄其中。
《山海野趣是清欢》
谈正衡 著
北京联合天畅文化传播公司
知名美食作家谈正衡最新作品,收录近三年二十篇新作,以及重新改写之增补了阅读量过百万的近十年江南美食文章精华。外加家常的时令蔬、乡间的野味、酒店的招牌菜、街坊的小吃应有尽有。有江南地区的饮食文化,有回忆里的岁月人情冷暖。一篇篇夹带着食材香味的美文,飘出舌尖下的江南味道,无论是食府还是家厨,无论是梅酒还是香螺,麻、辣、鲜、香、甜、糯、嫩、酥,你能想象到的口感都的这里一一呈现。
《大餐:非裔美国人的饮食如何改变了美国》
(美)杰西卡·B.哈里斯/著
周萌/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乐府文化
餐桌上的生活史,在非裔饮食变迁中,认识近现代美国
一部可慰藉心灵、予人力量的非洲移民美食民族志
一段在厨房餐桌上呈现的非裔美国人的生活叙事史与烹饪史
本书通过溯源美式大餐背后的非洲饮食源头,以食物为媒介,带我们重新认识非洲移民深度参与的美国近现代历史。
作者杰西卡·B.哈里斯,是“美食界奥斯卡奖”詹姆斯·比尔德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她穷其一生研究非洲移民的饮食与文化,本书是她的代表作,是一部可慰藉心灵、予人力量的非洲移民饮食民族志。同名美食纪录片《大餐》由Netflix推出,被称为“舌尖上的非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