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飘香秋意浓,金秋时节硕果丰。10月21日,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会同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以“运河文化与文化济宁”为主题的山东省第九届运河论坛。
山东人尤其是济宁人酷爱运河,钟情文化。九届“运河论坛”征集论文通知网发不到3个月,就收到来自全省特别是济宁市近百位作者撰写的100多篇,总计75万余字的论文。每篇论文饱含深情,围绕运河文化、文化济宁,论今说古,知行合一,抒发体会感想,积极建言献策。就接地气、务实性而言,其质量水平超过以往“运河论坛”论文。
出席论坛的140余人,其中,14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作了主旨演讲,80多位作者在分论坛交流发言。这次论坛时间虽短,但硕果颇丰。比较集中的建议和能够形成共识的呼声,便是对济宁文化的企盼,希望将济宁打造成为“走在前、挑大梁”的“文化两创之城”。
一、要增强“文化两创看济宁”的意识和使命感
过去,我们时常看到“某某产品看哪里”的宣传,在这次论坛上,大家明显感觉有一种“文化两创看济宁”的舆论氛围。济宁是孔孟之道和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三孔”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这些年“孔子艺术节”“尼山论坛”响彻海内外。济宁又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京杭大运河的“中枢”,是大运河齐鲁文化高地的标志,历史上享有 “运河之都”的声誉。运河山东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22处,其中11处在会通河济宁段。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在济宁有着特殊地位和“优厚待遇”。《乾隆年间济宁城区示意图》和近代《济宁城厢图》上所标示的城区内运河上,有23座桥,几百年后,这些标示的“桥”遗产,除四座城门桥因城市扩建已消失外,其余的几乎都在。由此看出,运河济宁段的遗产保护程度如此之高。另外,始祖文化、东夷文化、黄河文化、邹鲁文化、李杜文化、水浒文化等,在济宁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效益和作用。
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济宁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绵延的艺术传承,不但造就了一方文化圣土,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第二个结合”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参加论坛的同志一致认为,今天提出“文化两创看济宁”,打造济宁成为“走在前、挑大梁”的“文化两创之城”,不只是济宁城市品牌的需要,更是以济宁的文化优势、文化资源、文化自信和文化“两创”的实践,是在贯彻“两个结合”重大理论命题上,在高举“魂脉”与“根脉”相统一的旗帜上,提供经验、走在前列、作出表率、勇挑重担。
二、要把赓续儒家文化和漕运文化作为“两创”的突破口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济宁作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三张城市名片,已经形成了三条文化带。“孔孟之乡”所蕴含的儒家文化是济宁的底色文化带,“运河之都”所蕴含的运河文化是济宁的流动文化带,“文化济宁”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是济宁的多彩文化带。在济宁,以儒家文化和漕运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济宁文化的核心,相互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融合性和统一性,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隔断的文化纽带。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漕运文化是大运河最基础、最根本的文化。开凿京杭大运河的根本原因是“漕运流通,国之大计”(《山东会河备考·杨文郁开会通河之碑》),贯穿着“至诚至仁”的思想精髓。“至诚”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至仁”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核心。“至诚至仁”思想形成了具有济宁特色的“儒家思想”和“漕运故事”。把儒家文化和漕运文化作为济宁“两创”的突破口,有利于各个阶层、各行各业更好地确立“国家第一,爱国至上”的理念,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有利于促使领导层真正地贯彻执政为民思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科学实施社会治理,设身处地为民众排忧解难;有利于聚焦“诚信、仁义、包容、开放、多元”的鲁运文化;有利于践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诚信为本,礼仪为先”等理念的儒商文化;也有利于沟通融会京津、燕赵、淮扬、吴越等文化特征,使济宁这个儒家文化的渊源之地、运河文化的聚集之地和其他文化的产生发展之地,形成多种优秀文化的叠加效应,历史地成为齐鲁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地。
三、要精准把握“文化两创”项目的结合点
济宁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多彩,如何在“文化两创”过程中把握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是这次论坛讨论的“重头戏”。这次论坛主讲人之一张九韶先生认为,推动“两创”要遵守“守正创新”原则。所谓“守正”,就是对传统文化不可胡编乱造,无中生有,要守住基本盘。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的《为了济宁文化“两创”,我提建议一箩筐》一文,受到广泛关注,远在省城的几位老同志阅读后,给时任济宁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写信,建议对张九韶先生提出的“两创”“一箩筐建议”引起重视,市主要领导同志很快做出“建议很好”的批示,并对采纳“建议”做出部署安排。
在本次论坛上,张九韶先生又提出“文化两创”三个方面的建议,引起热烈反响。多年来,张九韶先生根据史料,挖掘出济宁历史上的清官廉吏郑均的事迹,建议在太白湖景区建白衣尚书纪念馆,成为济宁政德教育基地;根据杜甫文化在济宁的历史遗迹,建议建成了以纪念杜甫文化为主题的南池公园;为弘扬济宁抗战文化,建议唱响《洪波曲》并在微山岛修建三座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洪波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丰碑;建议将有争议的太白湖景区神女命名“运河神女”,等等。他的若干“建议”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握住了文化项目“两创”知行相长的结合点。
身临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听了该院党委书记高广立对学院情况的介绍,加上各自的所闻所见,与会同志感到在这里举行“运河论坛”似乎参加了一次“文化两创”现场会。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把握儒家文化、运河文化与教学的结合点,创新了“产教互融、数智赋能、学岗直通、文化育人”办学模式;实施“儒风·浸润工程、儒学·研修工程,儒心·融合工程、儒粹·传习工程、儒韵·传扬工程”,打造“以德树人、以技立人、以文化人、多彩成人”办学特色;聚力培养具有“中国心、世界眼、智慧脑、工匠手”的圣城高技能人才,致力学生“就业光彩、生活精彩、人生出彩”。学院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山东省骨干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特色名校等荣誉。
一些专家学者目睹了济宁把握“文化两创”结合点,挖掘整理了运河码头文化、漕运文化、非遗文化、商业文化等元素,涵盖国家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太白楼、小闸口、东大寺、南门桥、玉堂酱园楼、天井街、老运河原生古迹、古街、古树等空间节点,以古运河为主线,打造“一河两岸、三街六巷、四馆五点‘一条龙’运河记忆”的生动实践。认为体现“两创”精神的济宁“运河记忆”,融合了历史文化,活化了文化遗存,延续了城市文脉,形成了观光旅游、文化体验、时尚休闲、文博购物于一体的特色文化街区,让古运河古街道焕发了新的生机,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四、要让“航运经济”成为新时代“运河之都”的亮点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济宁作为历史上的“运河之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但作为今天济宁城市名片的“运河之都”,其实质内容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目前只剩下历史资料及遗址、遗迹、遗存,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刚刚建好开放的“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了。济宁对运河的管理功能已不复存在。新时代的济宁“运河之都”应该在“航运”上做文章。因为,过去的“运河之都”主要是管理漕运。如今漕运消失了,但漕运文化还在;漕运不在了,但“运载文化”还在。今日“运河之都”要让“航运经济”成为新亮点,奋力打造为国家、为民生、为“一带一路”做贡献的“运河航运之城”。
目前,济宁内河航运优势突出,济宁港是全国36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规划航道47条,主航道里程和船舶运力在京杭运河沿线13个城市中居第1位。这些年济宁港航运输业发展较快,现拥有营运船舶6275艘、703万载重吨,千吨级船舶可直达江、浙、沪、 杭。京杭运河济宁至东平湖段续建工程即将开工建设,届时济宁将成为京杭运河沿线通航里程最长的城市。主航道的开通,又带动了周边水运网的建设,全市水运网已达 1100 公里,全年运量高达 5600 多万吨,相当于两到三条京沪铁路的运量,且运价低廉,仅相当于铁路运价的三分之一。2023年济宁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700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8.1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0%、209%。2024年上半年,物贸收入突破460亿元、增长32%。许多专家学者说,济宁现在的港口,绝不同于过去运河的码头,它开辟了现代运河航运新纪元。这与古运河纤夫拉纤漕运有着天壤之别。
与会人员对济宁成为新时代“运河航运之城”充满期待。论坛上,济宁港航专家很有底气地告诉大家,现在济宁虽然面临“航道设施存在短板、水运集约化水平低、港航物贸拓展不足、港产城融合需加快”等方面的挑战,但他们决心以《济宁港总体规划(2035年)》为引领,以实施现代港航物流突破战略为抓手,加快建设亿吨大港口、发展亿吨大物流、培育千亿大产业、畅通国际大通道、形成开放大格局,“十四五”末形成立足京杭运河、辐射长三角、影响全国、联通世界的全国性物流大通道,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吨,集装箱突破40万标箱,港航产业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济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五、要在营造“运河烟火气”中提升城市文旅层次
如何使“文化两创”提升旅游的效益和层次,是这次论坛的热门话题。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济宁原本是个水城,有了运河便是如虎添翼。元朝初期,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前,文天祥曾在《过济州》一诗中描述“路上无行人,烟火渺萧瑟”“百草尽枯死,黄花自秋色”“车辙分纵横,过者临岐泣”。那时,济宁是一座荒凉残破之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漕运的发展,使济宁呈现出“百货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人物殷富,繁华之习浸淫乡里”“冲繁遂甲山东”“江北小苏州”的繁华景象。那时济宁作为“运河之都”,确实是个地道的“烟火气”“烟火味”很浓的城市。旅游生意自然不在话下。
进入新时代,济宁的人口更多了,经济总量更大了,水资源更盛了,商贸业更发达了,民众生活更富足、更殷实了,文旅事业更应该在浓郁、常态的运河“烟火气”“烟火味”中得到提升和发展。一方面,运河烟火气要提升“乡愁记忆”的旅游层次。济宁应对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建国以来运河时期传承的游船文化、夜市文化、码头文化、闸口文化、“土山”文化、街巷文化、庙会文化、集市文化等,进行批判继承方面的分析鉴别,该保留的保留、该恢复的恢复、该改造的改造、该创新的创新、该发展的发展,以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过程,进而焕发出济宁城现代特色的运河烟火味道,使人们在回味乡愁、享受时代的烟火气息中体验文化熏陶和旅游快乐。另一方面,运河烟火气应与运河经济带、文化带、生态带联系起来,形成“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旅游带。济宁以京杭运河(梁济运河)为主航道,形成了“一环八水绕济宁,十二明珠映古城”的水系格局,加上微山湖片区和济宁的黄河一线,济宁整个河岸线、湖区间、水网点、航运处,皆是旅游的好景点。规划、营造充满运河烟火,打造河线、湖面,城镇、村落等互为映照的生机盎然的旅游“天花板”,是一件大有作为的事情。论坛上,为使济宁文旅“火”起来,专家学者们分别对济宁中心城区、太白湖旅游度假区、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竹竿巷历史文化街区、南旺分水枢纽国家文化公园、独山湖湾国家文化公园、运河南阳古镇等,进行了旅游专题开发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前往济宁打卡观光的游客会越来越多,其城市文旅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会逐步提高和持续发展。
六、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创作讲好文化济宁故事
“文化两创”离不开文学创作。济宁有一大批作家和文学创作爱好者。他们致力于对孔孟、儒家、运河、红色文化等各种题材、文体的创作,以此传承儒家思想,讲好运河故事,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凝聚中国力量。在这次论坛上,作为主讲人之一的杨义堂先生,介绍了自己十年来创作运河文学《三部曲》(《大运河》《北游记·苏禄王传》《河道总督》)的经验体会。他在书中刻画的明朝治水“那些事”,在济宁流传甚广,乃至家喻户晓,尤其是弘扬的像“农民水利家”白英、四次担任河道总督大臣的潘季驯等一大批英雄和功臣,对于赓续治水精神,讲好“两河”(黄河、运河)故事,深刻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思想,深入贯彻黄河国家战略和运河国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论坛上,许多作者以《我家就在岸上住》《我家门前有条河》《运河从家门口流过》《运河悠悠过家乡》《‘非遗’点亮大运河》《古运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为题,撰写散文和诗歌,以表达他们对运河文化“两创”的真情实感和时代心声。
七、要使“文化两创”更好地惠及民生和百姓福祉
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认为,“民本”“为民”,无论在儒家文化、漕运文化,还是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中,都占有主导地位。民本观即“施仁政”“顺民心”“与善仁”。孔子在汶上任中都宰一年,教儒学,劝农耕,百姓安居乐业,留下良好口碑,吸引司马迁后来到汶上实地“观孔子之遗风”,并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褒扬孔子“一年,四方皆则之”。我们今天进行“文化两创”,也应该把亲民、爱民、为民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规划和实施“两创”项目要与乡村振兴、民生需求、民俗民风“接地气”,与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和美好生活相适应。目前,济宁所属县市区不少地方借助企业运作,以乡村振兴为引领,以“文化两创”为主导,以保护古村落、古街区、传统文化设施为平台,改善空巢村,改造旧村落,开起农家乐,打造文创园,建设乡村振兴的“样板田”。对此,各级要坚持执政为民、以民为本、与民为善的理念,防止和纠正与民争利的现象发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想方设法让百姓得实惠、让群众“尽欢颜”,在打造“文化两创之城”的同时,逐步把济宁建设成为首善之区、鱼米之乡、幸福家园。
论坛上介绍了微山县留庄镇运河里村结合旧村改造,立足湖滨渔村特色,实施运河“文化两创”的经验做法。这个村采取“产权集体所有,公司市场化运营,村民分红、务工参与”的模式,整合村内废弃房屋、空闲土地,疏通旧河道、打通水网,对古运河河岸、湖岸线进行环境改造提升,形成了民宿接待、湖滨码头、户外餐厅、实景舞台、运河广场、音乐喷泉、水上乐园、图书馆、咖啡屋等于一体的运河新村。至2023年底,运河里村旅游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创收200余万元,带动5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人均收入3万余元。既再现了古运河繁荣和生产生活场景,又成为货真价实的运河古道里的乡村振兴。与会同志纷纷点赞:这是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两创”惠及民生的好典型。
热门跟贴